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读促写 寓写于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夏国群

  摘 要 本文根据教学大纲阅读教学要求和阅读教材中文本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读写教学训练方法,力求达到课堂教学中要学生在阅读课文、分析课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表达的冲动,使得写作教学顺理成章,学生的作文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关键词 教材 读写结合 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Promote Writing by Reading, Make Writing inside Reading
  ――Talking about the Combination of Improving Reading and Writing in Chinese Teaching
  XIA Guoqun
  iaoshan Yiqiao Xuxian Junior School, Hangzhou, Zhejiang 311256)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yllabus reading requirements and reading textbook of the Chinese version, the development of a variety of reading and writing teaching and training methods, and strive to achieve in the process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 to students in reading the text, analyze the text and automatically generate the impulse of expression, making the writing teaching a matter of course, the students' level of writing has greatly improved.
  Key words textbook; combination of reading and writing; writing
  
  1 语文读写教学中存在问题及表现
  (1)对阅读认识的偏差。一些老师在教授学生阅读课文时,在读的方面只是突出了感悟和体验其情感价值,无暇顾及领会思想情感的载体――表达方法、构思技巧、叙述手段等。强调写了什么,却忽略了为什么这样写。
  (2)对写作认识的片面性。一些老师对七年级的学生开始大讲作文技法,怎样开头,怎样结尾等等。此外,近年考试作文流行所谓的模式化,这种模式化的作文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是深刻的。
  (3)读写各自为政,互相脱节。由于对读与写的认识不到位,读与写的关系变成了“读非为写,写非所读”的两张皮,结果是,读是一套,写是一套,互不对接,加剧了语文学习无序无范的状态。
  (4)读写结合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发挥其效用。一些学校均对读写开展研究,研究的结果是,抓住课文的某一点,引导学生读和写。于是乎就出现了所谓的人物描写课型、心理描写课型、外貌描写课型、景物描写课型、细节描写课型等等。这种流于形式的读写结合,实际上还是没能抓住读写结合的结合点。
  2 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
  教材选用的文章取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比较符合现阶段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若把这些文本的亮点作为范本进行写作教学,挖掘教材中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就可以缓解教师写作教学的选题困扰。在语文教学时,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迁移
  阅读教学下的写作迁移, 可以是文字迁移,文中的许多语言文字值得学生含英咀华,咬文嚼字,潜心涵咏;也可以是某一文章结构性、主题性、整体性地迁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所获得的知识、技法能够在教师提供的写作情景中举一反三地仿照、再造或创造,那学生的学习过程必然会加快。
  2.1.1 知识的迁移
  (1)句子仿写。句子仿写包含精用动词,巧用修辞,锤炼字词等。朱自清写得《春》,文章中有很多描写春天景物的优美的语句,如“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笔者主要从句子结构、锤炼词语、巧用修辞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即抓住“斜织”、“笼”、“绿”、“逼”等动词和排比的方法,描写春天的意境等。
  (2)段落仿写。包括语段中心、语段结构、句子用词、语段顺序等等。“贝多芬的姿势极为丑陋。头大,身短,面上不容易有笑容,动作又极拙劣。有一次他也想学跳舞,然而他不会按了拍子而动作。据传记者说,他的相貌表情常常是冷酷而苦闷。身长五英尺四英寸,肩幅极广,面上多痘疮疤,脸皮作赤茶色而粗糙,鼻硬而直。指短,且五指长短略等,手的背面长着很长的毛。头发多而黑,永不梳栉,永不戴帽,常常蓬头出外散步。起风的日子,他的头发就被吹得像火焰一般。人们在荒郊中遇见他,几疑为地狱中的恶魔。”《音乐巨人贝多芬》。引导学生抓住外貌描写:神情、脸、头发、鼻子、嘴折射出贝多芬是一位具有刚毅、顽强、善良、执着的人,透出坚强无比的意志,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为下文更好地写贝多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作了铺垫。之后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外貌描写的词语,然后仿照文段写一段人物外貌描写。
  (3)阅读积累。学习文本之后,要求学生触类旁通,根据所学的内容去积累知识。如描写外貌的好词好句,描写人物的细节描写,场面的细节描写,动作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进行仿写。
  2.1.2 技法的迁移
  (1)结构仿照。学习了《背影》、《台阶》、《老王》,我们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质朴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文章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写出父子深情,特别是“父亲”为“我”买橘子一段,让人读了之后刻骨铭心。要学生模仿这一构思写一篇歌颂父亲或母亲的片段或文章。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可让学生得到了立意技巧的启示;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感悟出了按主题需要处理素材的用心,让学生从《故宫博物院》中学到了以空间为顺序的景物描写法,从《散步》中体验到了按情感线索构思的妙处所在。
  (2)细节仿写。“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的眼泪又来了。”《背影》这一段用多种动词勾勒出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这里的动作描写,给人一个过程的动态,细腻而简单,这是感情的浓缩与展现,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强的示范性。于是,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由谈谈对这一自然段的感受。学生发言热烈,于是趁热打铁:“现在请你也来试试,写写你父亲的背影。”这次片断练习的成功,就在于给学生提供了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的“例子”,学生有例可仿,事半功倍。
  (3)意境模拟。《乡愁》把乡愁浓缩在“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之情。与此同时可引导学生感受诗人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回忆家乡生活的点点滴滴,根据《乡愁》的意境进行《故乡的 *** 》等乡情系列的写作训练。

  2.2 拓展
  (1)课内延伸。学习文本知识,笔者要求学生结合文本阅读与之相关的文章,并且把他们作比较,分析其中的构思、立意,写一篇读书评论。所教班级有很多学生对文学名著情有独钟,特别是《三国演义》,学习了《杨修之死》后,在班上开展名著欣赏活动,让学生不断挖掘小说中的人物,并引导学生写关于《三国演义》的读书评论,对名著中的人物的性格特征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吴鹏的《诸葛亮的悲哀》则从诸葛亮投靠错主人这方面评价,认为如果诸葛亮能投靠曹操一起打江山的话,也许中国的命运将会改变。戴鹏真写的《如果我是周瑜》从为人出世等方面写周瑜,他大胆假设周瑜是一位胸怀宽广的人,并对他的将来进行了大胆的预测。
  (2)课外拓展。课余,老师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时,坚持一边阅读,一边做好摘录,并写体会、读后感;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日常生活,并坚持写日记、周记。这样训练,同样可以达到读写有机结合之目的。但阅读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领会文章内涵,作者意图以及表现方法的能力。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和事,看看社会,看看家庭,就让学生有取之不尽的材料,再加上从课外阅读中吸取了范文中文句或技法的精华,学生就很容易把自己的东西在习作中表达出来。将所读的书与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获取的材料结合起来,学生就不再怕作文了,作文能力也提高了。
  2.3 转换
  (1)潜台词的想象。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遇上耐人寻味的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情节,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回忆或想象。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最后一课》。笔者主要引导学生把韩麦尔此刻想的事情用想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中秋可是没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我到现在”《孔乙己》。文章说那次之后没有再见到孔乙己,于是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续写孔乙己之后的生活。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悲欢离合。《观舞记》这个排比句就是情感的触发点。课文描写卡拉玛姐妹的的优美舞姿,尽管没有到现场观舞,但通过文字我们能感受到舞姿的优美。教学中我抓住这一情感触发点,让学生有感而作,大胆想象写出了他们心中舞台的场面,这既加大了阅读深度,又训练了写作。
  (2)景物描写的想象。教材中精选许多描写自然风光的课文,文中的景物描写往往形象鲜明、具体生动,值得学习、借鉴。我们可以在阅读欣赏中进行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景物展开想象,拓展延伸,练习描写。如《春》中描写“草”、“花”、“风”、“雨”的几个精彩的片段,是修辞和写作手法的大荟萃,作者对春的“草”、“花”、“风”、“雨”特点的把握是如此的清晰准确,对它们的描写是那样的鲜明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又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赏析了春的描写后,学生明确了文章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再提供图片配乐欣赏家乡美丽的春天,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家乡的春天的美景,并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自己心中的春天,可以写成作文,也可以写成片段文字,自然而然吟出了许多优美的语句。
  (3)以实写虚。用具体可感的来写抽象虚幻的。出示一副秋天的图画,让学生看着秋天的图画用具体可感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夜晚挥之不去的黛色思绪,是我的乡愁。童真有着梦幻般的玫瑰色,温馨是冰冷的雨中瞬间的火红。”“淡淡的寂寞是一缕蓝色,一直在我的心底最柔弱的地方徘徊。”“望着对面的山,那严肃的青铜色,让我想起父亲严峻的脸。”“你我心中,铁青的栏杆绕满墨绿色的刺,阻挡了心灵的交流。”这种以实写虚的方法,让学生很好的将具体的事务转为抽象,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4)以外写内。外在形象具体、生动、独特,即鲜活 新颖;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深刻和丰富,即深度。写出外在的独特形象,更要通过外在表现人物或的内心与心灵。《老王》中这样写道:“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上”,以及老王离世的前一天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这些描写刻画了老王善良厚道的美好品质。文章正是通过外在的描写表现人物内在的品质。学完后,笔者要求学生模仿这一写法写一篇短文。
  3 读写结合教学的实效
  “读写结合”实验班从组成至今,共进行三次检测对比,分别是2008年10月期初测试成绩、2009年10月期中测试、2010年5月期中测试。现对两个班级不同时期的的检测成绩进行数据分析,如表1。
  
  经过近三年的实验,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均分离差来看,实验班的均分呈正态提高趋势;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作文、阅读得分率离差来看,实验班的作文、阅读得分率也呈正态提高趋势。均分离差、作文阅读的得分率离差,上升的幅度逐年增大。但2010年5月与前两次作比较,上升的幅度较大。
  总体来看,七年级时期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八年级和九年级时期的效果比较明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那个情况?究其原因:(1)七年级学生的储备知识还不丰富,因此效果不太明显,八年级相对七年级而言知识储备稍微丰富,效果也有所改变,九年级面临中考,对一些知识都进行了系统的复习,加上两年的知识的积累,因此效果比较突出。(2)当然,从考试成绩的数据进行分析,效果是明显的,但真正从阅读和写作上来看,写作、读写能力的体现是一种滞后效因,或许在以后几年当中效果会更加明显。(3)由于读写结合的途径和方法还在提炼中,相对比较规范的做法还没有形成系统。(4)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在实践过程中有修改,因而读写效应还没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 阅读与写作.2010(1-11).
  [2] 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
  [3] 李振民.创造性思维与作文个性化.
  [4] 语文学刊.2009(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6031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