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新课程教学中师生的有效沟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仲晶晶
【摘要】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向沟通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沟通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冲突性、教育性、多向性等特点。有效的沟通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沟通效能,教师不仅要对当前师生沟通中存在的问题有正确的认识,还应掌握沟通过程中口头语言、肢体语言的使用等沟通技巧,以提高师生之间的沟通质量,实现有效的沟通。
【关键词】有效沟通 沟通技巧
在教学活动中,沟通就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情感、认识达成一致的过程,“其实质是一种心理沟通,是个人与周围人之间的心理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意识交流与情感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情感、情绪、态度、兴趣、思想、人格特点等的交流和相互感应的过程。”“沟通作为教育活动的策略之一,一方面对减少和降低无效的教育行为具有实践操作意义,另一方面,又为造就沟通无障碍的教育者和有效教学提供了规范和依据。”
一、师生沟通的特点
1.师生沟通属自觉沟通,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沟通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遵循一定的教学目的,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的。在这里,教师是交往者,又是交往的组织者。教师不仅要具备全面的交往技能,而且还要教会学生遵守教学交往的行为规则,并掌握相应的交往技能,帮助学生消除交往中的拘谨、疑虑、胆怯等心理,创造积极坦诚、自由和谐的交往情境。因此,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2.师生沟通属代际沟通,具有冲突性和引导性。教师代表成年人,学生则是未成年人,作为两类不同代际的人,他们在知识、经验、兴趣、思维方式及心理特点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代际差异使师生在沟通时有可能对对方的言行产生误解,甚至产生不必要的冲突。为了弥合矛盾、求同存异、增进共识,教师就要在沟通过程中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言语理解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避免出现“成人化”的倾向。另一方面,要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交往引向更高层次,增强交往的自觉性、有效性和目的性,逐步消除交往的“儿童化”倾向,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成人交往的规则。
3.师生沟通属理性沟通,具有教育性。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沟通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而教育者又担负着社会责任、承担着教育义务。因此,这种沟通必然是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并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指导下进行的。教师通过与学生沟通,不仅要达到帮助学生储备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目的,而且还要促进其健康心理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4.师生沟通属多维沟通,具有多向性。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沟通既不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沟通,也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而是广泛存在于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之间、学生群体之间、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多向沟通。在教师与学生的多向沟通中,学生既接收到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又接收到来自同学的知识信息,同时还作为信息的发出者,向周围的人传递信息。
二、影响师生沟通的主要因素分析
1.教师较重的职业压力。教师这一职业从来就不是轻松的,其日常工作量远远超过了八小时。近年来推行的素质教育和各种教育改革,不断地对教师的学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现在教师职业还实行聘任制度,在社会上开始推行教师资格考核,教师们不得不正视优胜劣汰的职业竞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教师不得不在一天的忙碌工作后还要进修,根本没有多余时间与学生沟通。
2.师生对自身角色地位的固化认知。针对传统师道尊严的师生观,现代教育虽提倡尊师爱生,但其潜在的规则依然是尊师第一,爱生第二。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沟通对教育活动的重要性,依然采取权威的态势开展对话、沟通。教师难以“屈就”地与学生平等对话,师生双方对自身角色地位的固化认识严重阻碍了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3.学生处在特定的发展时期。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特殊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身体发育逐渐成熟,批判意识和独立性都显著增强,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他们不再盲目赞同教师的观点,而希望有自己的判断。在课堂上,他们不再愿意像以前那样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喜怒哀乐也不再轻易表露,而愿意独处,独立地考虑自己的问题,希望自主地解决事情。同时,他们还躲避老师,很少对教师讲心里话,对老师要么敬而远之,要么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致使师生之间保持有距离的沟通。
4.教师不恰当的沟通方式。美国学者盖士达等人曾对师生沟通中教师的沟通方式进行了研究,并概括出教师不恰当的沟通方式将导致无效沟通。他将教师不恰当的沟通方式概括为:侦探型、魔术师型、裁判型、标签型、上帝型、工头型、警官型、专家型、花坛设计师型。师生之间的无效沟通除了有显现出来教师的沟通方式不恰当外,隐藏在后的还有教师不正确的沟通态度和行为以及教师在沟通技能技巧上的不足等。
三、师生沟通的基本技巧
1.巧妙运用口头语言进行师生沟通。
(1)幽默语。幽默感可以使沟通气氛更融洽,信息互动更流畅。有幽默感的教师会自我解嘲,善于化解矛盾冲突,实现巧妙教化学生。为了让沟通更加轻松,教师应该具有开放、豁达的胸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要能从多个角度去宽待学生、欣赏学生、看待世界,做到思想不固执,不保守。教师如果能以幽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就可以释放自己,并增进人际沟通的效能,增进师生的亲密度,从而有效地拉近师生距离。
(2)委婉语。在师生沟通中,教师的有些话虽然完全正确,但学生却因碍于情感而觉得难以接受,就难以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应尽量磨去话中的棱角,多使用“吗、吧、啊、嘛”等语气词,或者灵活地使用否定词,使对方在听话时仍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这样,他就能从理智上、情感上接受教师所提的意见。尤其是在向学生表达一些否定意见时,更要掌握使用委婉语言的技巧,使学生更容易愉快地接受。
(3)含蓄语。有时,师生之间在某些原则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可以用外交辞令式的含蓄语加以暂时回避,给学生留下保持自己意见的余地,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例如,一位教师在全班同学面前介绍一位因犯错误逃学而刚来报到的同学时说:“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某同学终于在今天回到了自己的班级……”这种说法既不伤同学的面子,也没有被全班误解为包庇行为,甚至还包含着一些对犯错误同学的欢迎之意。
(4)模糊语。在沟通中,教师有时会因某种原因不便或不愿把自己的一些意见明确地表达出来,这时,就可以采取模糊的口语技巧,使输出的信息“模糊化”。
当教师对一些事情的真相未了解清楚,特别是当突发事件的结局不明朗时,运用模糊语能使其保持主动性和灵活性,同时也照顾了对方的自尊。例如,教师在班会上讲评学生问题时,一般会这么说:“绝大多数同学是好的,少数同学还存在问题,个别同学特别差。”这样,一方面保护了问题同学的自尊,同时又对他们起到了提醒、敲打的作用。
(5)沉默。在师生沟通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适当保持沉默,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口语技巧。在带有说服性质的谈话中,教师的适时沉默会体现出一种自信心和力量感,从而迫使对方说话。此外,教师有意识的沉默也是一种有效的批评办法,沉默时表情要严肃,眼神要专注,使学生在沉静、严肃的气氛中感到教师的不满和责备,由此产生一种心理压力,并在自我反省中检查、领悟自己的不足或过错,从而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当然,运用这种方式要把握时间的长短,适可而止。
2.合理运用体态语言,促进师生有效沟通。体态语作为一种视觉形象,其作用非同小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教师不但“听其言”而且“观其行”。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他们都看到眼里记在心里,因此,教师应善于运用体态语言。
(1)注意目光语言的运用。在交际中,不同的目光语言表示不同的含义。在教学活动中,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用目光语言来调节课堂气氛,捕捉反馈信息,控制场面。例如,当发现个别学生在说悄悄话没不注意听讲时,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不会直呼其名地批评他,以免损伤他的自尊心,分散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用眼睛注视他一阵,这样他就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2)注意面部表情的作用。面部表情是用面部肌肉运动形成的表情来传递信息情感的体态语,是最丰富的交流感情的手段,它能把交际双方复杂的心理活动像镜子一样反映出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面带微笑、亲切、和蔼、热情、端庄的面部表情,能使师生沟通的氛围和谐、轻松,使学生心情愉悦,并主动改进自己的不良习惯。
(3)巧用手势语帮助师生有效沟通。第一,手指的运用。翘起拇指向上是表示肯定、称赞、首屈一指等意义,但有时还应和面部表情密切配合,否则就有应付或讽刺的意味。使用食指时,切忌用其指向学生作斥责性的上下点动。另外,蔑视性地伸出小指这种伤害学生自尊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第二,手掌的运用。单手上抬,指向学生,可以表示介绍、请求发言的意思。双手上抬、掌心向上,除表示起立外,在与学生谈话时还可表示自己的诚恳和可信任。亲切温和的招手,恰到其时的带头鼓掌等都是积极的体态语。第三,双手与手臂的位置。在与学生谈话时,教师如把双手随意相叠在身前或配以适当的手势,学生就会感到亲切、真诚与愉快。如果双手背到身后,则会给学生以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感觉。因此,除监考、巡视时教师可适当背手外,一般不应该出现背手现象。此外,双臂交叉置于胸前,无论对教师或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消极的体态语言。
3.灵活选择多种沟通途径进行有效的师生沟通。
(1)书信交流沟通。通过书信交流沟通也是较为传统的一种师生沟通策略。但即使在现代高度发达的社会里,这种沟通方法也还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某些环境下,师生对某些事情可能不方便面对面地沟通,此时,书信交流不愧为一种好的方法。通过这种沟通方式,教师可能会了解到在学生中不易掌握的情况,直面学生的内心世界,而学生也会得到教师更为完备的帮助和指导。
(2)作业沟通。在课堂上,老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因此,在45分钟内不可能对学生个个都评价到。而教师在批改作业时,面对的是每位学生的作业,从而便于因材施教,个别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不应只满足于对和错,还要将它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教师可在作业本上写道:“做得真不错”、“希望你继续努力”,等等,以起到“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教育效果。
(3)电话及网络沟通。通过电话沟通非常方便、快捷,一个电话,一声问候,都能够有效地拉进彼此之间的距离。一个经常能通过电话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老师,一定是个在业务上认真,对学生负责的好老师,也更容易赢得学生的尊重。学生也更愿意向这样的老师倾吐自己的心里话,从而形成有效的师生沟通。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来与学生进行沟通。学生一般都喜欢网上聊天,因此,教师可以建一个聊天室,让喜欢聊天的学生都进来,从而加强相互间的交流。这样,教师就能深知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他们有较深的了解。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尽管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还存在很多困难,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推进和实施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师生沟通的桥梁亟需建构和完善。只要教师调整好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并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就一定能实现有效的沟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91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