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自主、多元、和谐、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应以课程的性质和特征为依据,树立重参与、重过程和重发展的整体评价观,课程评价的实施与学分认定应该坚持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档案评价。有条件的可以采用在网络条件下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流程,以及阶段评价(开题、研究过程、结题)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全程监控系统。
  为有效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学生学分的认定和管理,促进高中新课程顺利推进,结合我校六年以来经过12轮,共完成千余课题(项目)研究的实践经验,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与学分管理,提出我们的认识和做法。
  
  一、建立自主、开放、多向、过程化的评价体系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此过程中,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
  1.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在实施中,我们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学生学力的发展,同时允许学生在创新中出现失误。活动评价要做到因人、因活动、因课题(项目)而异,注意个体的纵向发展,不用同一尺度对不同学生进行评价。特别注意将评价与管理相结合,在评价中为学生搭建各种平台,给学生创造展示才能、展示自我机会。
  2.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的主要内容
  (1)学生的态度。我们坚持指导教师与课题组长联合的考核制度。对学生参与状况、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服务社会的态度与精神都有所记录。为使学生乐于投入到活动中学习,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活动,即使课题研究结果不理想,也不给予否定性评价,尽可能保护其自尊心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学生的体验、知识的应用和方法。我们十分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表现、感悟的情况。鼓励参与活动的学生写出他们的经历,并探讨活动是如何与自己所学知识相联系的,以及自身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并给予一定的学分。
  (3)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我们非常重视考察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增长情况,及时通过各班研究性学习课代表定期的联系会议沟通与交流,对学生在活动中个性和才能的发挥,对学生在过程中出现的探索、创意、独特的思考等给予肯定。对于创新中出现的失误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3.实施自主、开放、多向、过程化的学习与评价体系
  我们将每个课题(项目)的开题宣讲展示、中期成果汇报、科技节与艺术节的各种才艺展示、结题成果展示、对外交流展示等各种评价机会,转化为学生个性、才能、创意活动的平台。
  (1)自主发展,展示才华。多年来,我校始终坚持学校、科技顾问(校外)、教师提供研究方向,学生自己结组选题申报、聘请指导教师(校内外)、小组自己完成开题报告、自行设计PPT并自己组织进行宣讲展示和评审立项(自行邀请评委),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行制定研究计划,创造性地开展校内外的实践研究活动,并在网上上传活动报告,从而自主完成课题(项目)研究。学校也努力搭建各种平台,通过开题宣讲立项、中期成果展示、展板艺术设计比赛、优秀案例观摩展示、结题成果展示等,把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与展示学生才华结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积极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在最大限度满足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体现学校的特色,提高我校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我们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公共教育资源及中科院,各相关大学的教授、院士、实验室作为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育资源。学校和北师大教务处确立了长期协议:聘请北师大教师、教授担任我校科技教育的客座教授和重点课题指导教师,进行全程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各院、系的重点实验室对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学生开放。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的实施与学分认定――过程档案评价
  
   我校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学分认定程序,规范了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分认定过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分认定一般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指导教师(校内、校外)、专家考核、学校教务部门审核等程序,并建立公示制度,抽查或回访制度,为每个学生建档立案。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学校自2005年1月,实施了在专用网络条件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监控,并且建立了各年级课题研究与学生电子档案的数据库。
  1.课题类研究性学习评价流程
  
  (1)开题评价。学校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想,以及制定方案的意识与能力。评价内容包括网上开题报告评价(由导师评定)和宣讲、展板展示(由学生、导师、专家,自评、互评相结合)。
  (2)过程的评价。学校关注方案的实施、参与程度、信息资料搜集、实验、数据、处理与运用情况及困难。教师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改进方法。每次(阶段)活动后由组长按讨论、采访、调查、实验、设计制作、文献查询,分别上传不同的活动报告,然后由小组和导师双方面共同给出评价。
  (3)结题评价。学校也关注研究成果、表达与展示方式,学生及其他参评者对研究全过程的认定,个人(课题组)所得到的体验与感悟。评价内容包括网上结题报告评价(自评与导师评定结合)和宣讲、展板展示、网页展示、制作实物展示等,均由学生、导师、专家,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还可以通过以下两种形式:成果展示会,即小制作、小发明、设计方案、小论文等。成果模拟鉴定会,由有关专家、教师、学生组成学术委员会进行成果鉴定。程序为学生汇报、专家提问、研究小组成员答辩、观摩者参与讨论,共同评定等级。
  2.研究性学习课题综合评价与学分认定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3年共约270个课时,15个学分。学生要获得研究性学习的学分,应具备五个条件:一是要有符合要求的课题研究方案;二是研究过程记录要完整、详细;三是学生要有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或实物作品;四是有学生自评、互评、指导教师考核、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审核结果;五是有学时的保证。
  (1)课题综合评价相关内容和材料:一份不少于3000字的报告并交电子文本;归类收集的相关资料、实验数据或调查记录等活动报告精选8 个;在班级(或学科、系列)展示研究成果、过程和体会。
  课题组综合评价(网上自动生成)=开题评价X 20%+过程评价X 50%+结题评价X 30% + 其他(是指展示获奖,含参赛获奖的加分)
  (2)个人综合评价与学分认定相关内容和材料:一份不少于500字的感悟、体验;在小组内交流个人感悟、体验并进行评价;一份完整的个人活动实录;由学生个人、组员、课题组长、指导教师共同评定学生个人在该研究性学习课题(项目)活动中的综合等级。
  个人综合评价=课题综合评价×个人等级系数(小组自评得出的优秀、良好、合格分值)+其他(组员在小组中的突出表现)
  学生成绩由学校课程委员会审定后及时记入学生个人成长手册。
  3.学分的配置
  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在高一完成2项培训作业和1份研究性学习的感悟与体验,获得2个学分,再研究完成一个完整的课题可获得5个学分,从高二到高三上学期再研究完成一个较高质量的课题,可得8学分,总计15个学分。学校学分认定机构要确定课题完成后授予的学分标准,严格依据学生用于研究性学习的时间、研究过程记录、成果及指导教师等多方面评价结果,经学校课程委员会严格审查认定学分。
  
  三、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再思考
  
  几年来,在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管理与实施中,我们也感到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既重视研究成果,又更为重视过程,所以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必然是成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的。成果评价相对比较单纯,而过程评价就需要建立每个课题的过程档案。过程档案中就要有一定量的记录、作业、表格和阶段研究情况等文字材料,从培训、开题、每次集中活动,到结题、宣讲和评议,学生都尽量追求完整、详细、图文并茂的报告。再加上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学生和教师需花费相当的精力去投入文字整理、记录和修饰工作,而占用了宝贵的研究时间,缩小了研究过程的比例。为此,我们进行了专题研讨,在强调过程体验,突出过程评价的同时简化程序,整合各种表格,使操作更为简便,减少了课题组活动记录的次数和文字材料的数量,让学生和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思考和研究;加强了研究性学习教研室与各课题组和指导教师的主动联系,加大了年级组和班主任在实施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加强了研究性学习过程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利用多种渠道完成过程档案,从多种途径反馈研究过程,特别注重了对研究课题中问题推进进程的掌握,从而保证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顺利开展。□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
  编辑 王宇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065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