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解诗词谈古道今读文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知人论世”即解读诗词要结合作者的思想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掌握“知人论世”的方法,有助于准确把握诗词的内涵。
[关键词]知人论世;诗词;学习;解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7-0003-02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朱熹对这段话有自己的理解:“论其世,论其当世行事之迹也。言既观其言,则不可以不知其为人之实,是以又考其行也。”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序言》里说:“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编年有利于明白时势,倘要知人论世,是非看编年的文集不可的,现在新作的古人年谱的流行,即证明着已经有许多人省悟了此中的消息。”以上可见,“知人论世”原是被古人引为文学评论的一种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现在成为学习、解读诗词的一种方法,即解读诗词要结合作者的思想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一、知人论世,学习诗词切忌不求甚解,望文生义
唐诗、宋词和元曲,这些都可以称之为诗歌。因为时间久远,对于一些含义深刻的诗歌有时我们就不能仅仅从字面上来理解,而是要深入了解作者及作者所处的时代。唯有如此,方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此词如果仅从字面上看,就是一首咏梅词,词中赞美了梅花凌寒傲雪的高贵品质,但我们不能仅仅从咏物诗的角度来理解。词人一生酷爱梅,曾在《梅花绝句》里写道:“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全词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但绝不媚俗的忠贞。正如他在另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这里明写梅花的高洁品格,暗写自己的伟大抱负。陆游政治上积极主张抗金复土,为求和派所排挤打压。写此词时陆游正郁郁不得志,抱负不得伸展。我们联系他的政治抱负和不幸遭遇,再来读这首词可以加深对此词深刻内涵的理解。
又如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我们显然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这首词是写柳絮杨花的,这首词是有特殊意义的。1957年,李淑一给毛泽东写信,并附了一首她在1933年听到柳直荀牺牲时写的《菩萨蛮》,毛泽东就写了这首《蝶恋花·答李淑一》,在纪念革命伴侣杨开慧同志的同时,安慰痛失爱人的李淑一。我们了解这段历史,便能深刻地体会到这首词所蕴含的特殊情感。
二、 知人论世,学习诗词要深入了解作者及其所处时代,紧扣时代的脉搏,感同身受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诗词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反映,也是时代的映像。作者的身世际遇,影响作者的思想情感乃至价值判断。同时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治乱、经济兴衰等,都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在诗词当中。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诗歌,在倾注作者独特思想感情的同时,无不烙上了时代的印记。对诗歌的学习鉴赏,寻章摘句必然还是有所偏颇,紧扣时代的脉搏,设身处地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则更能准确、深入地把握古诗词的主题和情感。如唐代杜甫诗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如果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并与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同呼吸、共命运,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乍闻捷报时悲喜交加、喜极欲狂的复杂情感。本诗作于公元763年春,杜甫已过知天命之年。年前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投降,持续七年余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本诗表现的就是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故乡的喜悦。叛军已降,战乱将息,颠沛流离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可以返回故乡开始新的生活。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浦起龙《读杜心解》)。不了解诗人的经历就不能感同身受,也就不能体会诗人的心情。
又如唐代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此诗作于公元696年,彼时的诗人是一个具有政治远见和才能的文人,投笔从戎,有心阵前领兵击敌,却得不到当权者的信任。“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登斯楼也,感慨悲吟,这首诗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怆心情。我们了解这一背景,结合同时期其所作的《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等诗,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悲愤郁闷的情绪。
三、知人论世,学习诗词要防止过度解读,牵强附会
“知人论世”无疑是解读诗词的一个重要方法。但我们也要防止这一方法的滥用,以至于把原本意义明确的作品带向“索隐”的歧路,附会出一些不相干的含义来。以晚唐李商隐七律《锦瑟》为例:“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诗的难解是出了名的,此诗的创作意旨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以为是悼亡死者为最多。缅怀亡妻也好,思念侍儿也好,追忆似水年华也行,笔者均无异义,但如果硬去“知人论世”,说其是政治诗或爱国诗,无疑是牵强的。因为再怎么“知人论世”,也不能脱离诗作本身去臆想。
无独有偶,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也是这样。“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首二句写幽草黄鹂,后二句写春潮横舟,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首很美也很有意境的写景小诗。有的人说此诗有政治寄托,是写“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的忧伤,这过于穿凿附会,难以自圆其说。
四、知人论世,学习诗词更要跳脱传统窠臼,读出自我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首诗,从古到今,读的人肯定很多。在“知人论世”的主流解读下,一首诗的含义往往会固化,后来的学者只能是“照单笑纳”了。与其说这是内容的固化,倒不如说这是学习的僵化,这其实是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因此我们主张合情合理地发散思维甚至是“以意逆志”,提倡跳脱出传统窠臼,读出诗作中的“我”来。
如宋之问的《渡汉江》很耐人寻味。“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原意是作者犯事被贬,逃了回来,他当然“不敢问来人”。诗义是很直接简单的,但不简单的是他躲在朋友家,卻把朋友一家出卖了,弄得人家被满门抄斩,他却因此加官晋爵,这是妥妥的小人行为。但此獠颇有诗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句虽说是实话实说,但不经意间却把久别桑梓、乍然回乡的游子的微妙心情刻画得很精准,这也许是这个“逃犯”诗人的意外所得吧。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同时我们还要思考一下为什么人品低劣的宋之问能写出那么多好诗?看来,有时艺品与人品真的不是成正比。
总之,虽说是“诗无达诂,文无达诠”,但“知人论世”作为一种解读诗词的方法,对捕捉诗词作者的创作初衷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时空的变迁和人物的湮没使我们不能彻底还原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心思,只能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尽可能地接近作者与作品,揣度那灵感倏至、妙手偶得的“一瞬间”。至于有多少读者的个人因素参与到作品的解读之中,我们无法进行精确的统计,更不能一概而论,只能是乐见其成。也许,这就是欣赏诗词等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责任编辑 农越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166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