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看见学生,成就最美的风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清晨,我怀揣愉悦的心情走进教室,今天的教学内容早已了然于胸。課中同学们表现不错,既有安静的思考也有热烈的交流,发言踊跃,课堂练习反馈也十分理想。这是一节轻松而成功的常态课。
  伴随着下课铃响,学校播放阳光体育的乐曲,我组织大伙儿收拾东西到门口排队,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就在这时,一个低微抽泣的声音从角落传来,首先闯进视线的是方圆。他迫不及待地高喊着:“王老师,张雨哭了!”
  张雨是刚来的转学生,知识面广博,思维敏捷,数学课堂上表现突出,发言积极,常会萌生各种奇思妙想。我的教学步骤也时常被他的古怪问题打乱。如此有个性的孩子,今天怎么哭了呢?受什么委屈了吗?是起纠纷了吗?是身体不舒服吗? 脑海里瞬间升腾一连串疑惑亟待求解。我赶忙来到他身边,只见他垂头丧气地杵在那里,眼角泛着泪光,鼻翼轻微翕动着,鼻腔里发出阵阵哽咽声。他瞧见我,嘴角忍不住动了一下,却欲言又止。
  我连忙俯下身子,轻轻拍了拍他的背,示意他停止哭啼。 “张雨,你怎么啦?是身体哪里不舒服吗?” 他的头轻轻地晃动着,继续保持沉默。这时,一群“好事者”围拢过来,嬉皮笑脸争先恐后地说:“老师,你课上一直不点张雨发言,他哭了。”听到这些话,张雨的小脸愈发通红,表情憋屈甚至有些痛苦。
  我的心咯噔一跳,赶忙将他拉到一边。 “到底怎么回事儿呀?现在没人,你能告诉我了吗?请你相信老师好吗?”几秒过后,他终于开口了——我想到了另一种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我一直举手,可你就是看不见我!
  我的心仿佛遭到硬物撞击一般,疼痛难耐!脑海里闪过了这样的镜头:我提出问题后,收到满意的预设答案之时,为避免不必要的旁枝错节,就不请张雨发言,有时候还会敷衍一句“你的想法很特别,但时间关系,我们课后再探讨”,有时候甚至不理不睬,无视他的举手。可以想象,张雨当时是多么失落啊!
  因此,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沉思中。没想到自己为了追求单一目标,简单鲁莽的应对方式无形中阻隔了师生间的信任和交流,浇灭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扼杀了他们的创新意识。那高高举起的小手是对老师深切的信任和喜爱,是对数学学科浓厚的兴趣,是孕育希望的蓬勃生机,是延向远方的成长之路。而我,却假装看不见!硬生生地浇灭了学生的生长之源!
  反观课堂,如果“张雨们”没有了灵动的思辨,渐渐变得沉默寡言,他们将不再渴望创新,只是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如果每一个张雨都被打压和无视了,中国的教育还有希望吗?
  可见,教师及时看见学生多么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教育素养的第一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师生之间唯有建立起一种密切而默契的交往方式,教学才能真正落于实处,教育才能真正走心。我们要关注“张雨们”的思维动向,及时鼓励和应对,给予他们自由表达的时空。处理好课堂是教师永恒追求的主题。做到既尊重个体差异化,又实现教学目标均优化,实为难能可贵,需要高超的教学智慧和极致的人文关怀,值得我们在今后教学实践中切磋研磨,精工细酿。
  仔细思量之后,我亲笔手书一张纸条,美其名曰“张雨同学收”。很快,我收到了张雨的回信,开篇唤我——亲爱的王老师。从此以后,我们之间似乎达成了默契一般,当课堂中表达不充分时,我便会鼓励“张雨们”寄小纸条给王老师。不久,一封封“飞来鸿雁”塞满我的案头桌面,充盈着满心的热忱和感动。看见学生,给学生更多表达机会和思辨的平台。为此,我开辟了课前三分钟播报环节,每天邀请一位同学走上讲台,讲述他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和数学文化。看见学生,还将课堂由课内延伸至课外,我创建了微信公众号,发布通告,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主动申请录播视频,讲解或展示他们的奇思妙想。
  一段时间以来,“张雨们”在我的课堂中表现得更加自信和从容了,学生们对数学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看见学生,实现课堂的圆满,融合人性的光辉,成就最美丽的风景!
  “看见学生,关照人性”的教育命题将成为永恒的灯塔,指引我在为师之路上,一路采撷汲取,一路欢歌欣赏。课堂里时时有美妙绝伦的瞬间,生命间处处是柳暗花明的风景。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大学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林彦? 刘贞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044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