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译文商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雷前虎

   西汉刘向编著的《新序·杂事第五》中《叶公好龙》故事,不仅是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成语,而且先后入选了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苏教版三年级语文课文,成为了全国小学教材入编常选文言篇目,在全国范围内的小学课堂上教授。“叶公好龙”故事中有“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三句,社会各界对此三句释义却难以形成定论,以至于成为了语文教学中的“疑难杂症”[1]。
   一、现行教材及教学中的翻译译文
   因小学语文教学对文言字词的教学要求并不高,北师大教材对“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三句翻译较为含糊:译为“叶公子非常喜欢龙,家里用的东西上画着龙,屋子内外也都刻着龙”。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何秀华、成都高新区新光小学李明镜等老师在《叶公好龙》教学设计中,则明确的把“钩”“凿”字解释为钩(衣服带钩)、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意为叶公把家里的衣服上、器物上等用品上都画上了龙[2]。
   这个观点在中国古文字学界有着大量的认同者,他们认为“钩”“凿”指代的是画龙的对象,只是对其具体所指事物持有不同的观点。术成先生认为,钩是带钩,凿是酒器[3];李小梅女生认为,钩是衣带钩,“凿”是凿印,是古代刻印的一种方法[4];宋宏志先生认为,钩是一种武器,凿是酒器[5],等等,此类观点不再一一赘叙。总而言之,“钩”“凿”是和屋室属性相同的家庭器物,皆是画龙的对象。
   二、现行教材及教学中译文争议之处
   如果把“钩”“凿”解释为古代贵族家庭的“衣服带钩”“酒器”等器物用品,由此带来的突出问题是,很多學者对句中的“以”字无法给出较为合理的解释,产生了较大的分歧和争议。
   1.“以”解释为“于”,表示“在”。周振甫、宋宏志、廖序东等人持此观点。例如,廖序东先生就认为,前两个“以”是介词,末一个“以”是连词,表示行动的目的[6]。
   2.“以”通“已”,为“已经”之意。术成、汪复兴等人持此观点。例如,汪复兴先生就认为,“钩以写龙”三句中的“以”字均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不能解释为“于”,“以”字应通“已”,表示“已经”的意思[7]。
   3.“以”训为“亦”,或通“已”,作“也”讲。李小梅、王光华等人持此观点。例如,王光华先生就认为,“以”与“亦”,古音同属“喻”母,“以”属之部,“亦”属“铎”,此两字音近义通[8]。
   这些观点都有缺憾,各方争讼不已,至今也难以取得“共识”。如果强行把“钩”“凿”“屋室”当成相类器物来解释的话,那么,此三句应该写成“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以写龙”,原文中何故多加“雕文”二字呢,“以”字又为何难以解释呢!鉴于此,笔者认为,“钩”“凿”断不能释义为画龙的对象,断不能视之为家用器物。
   三、“钩以写龙”三句翻译的核心问题
   笔者认为,翻译“钩以写龙”三句的核心问题,不是找出通假字的问题,也不是解释“以”的问题,而是必须先理清此三句话的句式结构。清代古文字学家俞樾先生著有《古书疑义举例》一书,书中详列了古书中的各种疑难句式。笔者经钻研确认,此三句完全符合俞樾先生所写古书疑义中“探下文而省例”:“夫两文相承,蒙上而省,此行文之恒也。乃有逆探下文而预省上字,此则为例更变,而古书亦往往有之”[9]。
   此“探下文而省例”,古书虽不常用,但也不乏范例。例如:
   1.《诗·七月篇》: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在野、在宇、在户之前省略了“蟋蟀”二字。
   2.《孟子·滕文公篇》: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五十、七十之后省略“亩”字。
   3.《尧典》:舜生三十徵庸,三十在位,五十载。三十之后省略“载”字。
   按俞樾先生“探下文而省例”所启,“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三句应该是,“钩”“凿”之前省略了“屋室”二字,可还原为:“屋室钩以写龙,屋室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如此还原也更符合《叶公好龙》古文原意。对“屋室雕文以写龙”句,赵仲邑先生注《新序》就认为,《文选》任昉《天监三年策策秀才文》李善注引、《事类赋》《龙赋》注引《庄子》《太平御览》卷四百七十五引《庄子》都加有“尽”字[10]。又张国光先生甚至认为,刘向所编著的《叶公好龙》中,并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二句,“钩凿”之语是南宋以后人传抄或初印《新序》的过程中窜入的,原文只有“屋室雕文尽以写龙”句[11]。由此可知,原文用一个“尽”字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叶公好龙之程度,无论“钩”“凿”还是“雕文”的主语都应是“屋室”,意为屋子里的各个地方都画满了各式各样的龙。
   四、“钩以写龙”三句的现代译文
   在明确了“钩以写龙”三句的句式结构之后,笔者认为,“钩”“凿”“雕文”应同属于并列之词、意义内涵应较为接近,同为古代先秦时期的绘画之技法。
   1.关于“钩”字释义。许慎《说文解字》中“钩”字,【句部】曲也。从金从句,句亦声,一般同“摹”字相连使用,称“钩摹”,意为“勾画描摹”。勾摹法是古代最常应用的绘画技法之一。例如,197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一号楚墓《人物驭龙图》,画中绘有一龙似船,一男子站立龙背,牵绳驭龙,上有舆盖。龙尾站立一鹤,龙身下有一条游动的鲤鱼。这幅画的绘制方法就是采用以单线勾画形体为主,加之以平涂渲染[12]。又清代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栾阳续录一》“余欲钩摹其样,使西洋人料理之”。可见,钩摹是采用涂料绘画的方式,钩摹出人物、景物的图像,是一种绘画技法。
   2.关于“凿”字释义。许慎《说文解字》中“凿”字,【金部】鑿,穿木也。从金,糳省聲,在各切。本义是凡穿物使通都称“凿”。凿刻法也是古代的一种绘画技法,同颜料涂绘的方法不同,通常用硬质工具在石块或金属上凿刻图案,具体细分为敲凿法、磨刻法、线刻法等不同形式。例如,磨刻法就是先凿出(或画出)轮廓线,再用坚硬的锐器(石器或金属器)沿轮廓线来回摩擦,通体磨平,或成为沟槽状[13]。
   综上分析可知,“钩以写龙”此三句应当译作“叶公的屋子里,有的地方采用了钩摹法画龙,有的地方采用凿刻法画龙,有的地方采用雕纹法画龙,画满了各式各样的龙”。
   参考文献:
   [1]常国武编.中学语文教材析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12.
   [2]李明镜.《叶公好龙》教学设计与感悟[J].四川教育,2017,(24);何秀华.《叶公好龙》教学A案[J].小学语文教学,2010.(4).
   [3]术成.关于“钩以写龙……的解释”[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1).
   [4]李小梅.《叶公好龙》中的两个语法问题[J].广东社会科学,2004.(6).
   [5]宋宏志.关于“叶公好龙”中“钩”与“凿”[J].文史知识,1981.(3).
   [6]:廖序东.文言语法分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204.
   [7]汪复兴.《叶公好龙》中“以”字辨[J].语文知识,1996,(10):59-60.
   [8]王光华.“钩以写龙……”句别解[J].古汉语研究,1994,(2):74.
   [9](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M].北京:中华书局, 1954.12.
   [10](汉)刘向撰.赵仲邑注.新序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09.
   [11]张国光.《叶公好龙》故事源出《庄子》考——兼谈“钩以写龙凿以写龙”二语的来历和解释[J].中学语文,1980.(C1).
   [12]赵权利.中国古代绘画技法·材料·工具史纲[M]. 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7:32.
   [13]木菁编.中国美丛书.中国古代岩画艺术美[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5:25.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京津冀区域历时语文辞书音义关系研究”(编号:18BYY129)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56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