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引导点燃学生的写作之火探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海英
摘 要: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以爱为引导,滋养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之情。文章针对学生写作的现状,探讨从“爱”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策略。教师以爱为引导培养学生写作热情的策略有:育识,与之共赏;积聚,与之共作;深化,与之共进。
关键词:写作教学;语文;爱;写作兴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29-0028-02
爱,无疑是人类一种伟大情感的存在。它不仅是一种凝练的自身修养,更能带给别人以温暖和力量。写作是一种重要输出系统,与语文教学密不可分,与爱的滋养更加分不开。目前,不少学生对作文的撰写有一种“惧作文,作文难”的潜意识,这种抗拒心理导致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不到相应提升。对此,教师应以爱为引导,滋养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之情。本文在分析学生写作的现状及写作活动的重要意义基础上,从“爱”的角度出发,围绕育识、积聚、深化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开展写作教学,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一、学生写作的现状及写作活动的重要意义
写作能力,作为个体言语能力的一种,是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表现。然而,不少小学生的写作基础较为薄弱,有的学生甚至对写作存在厌烦心理,丝毫体会不到写作的乐趣。写作时,他们通常是搜肠刮肚、语竭词穷,最终只能写出一些生硬的、毫无生机的文字。尤其是个别学生甚至连基本语句都难以完成,只能让想象停留在“大脑意识”里,而非文字的叙述中。这种情况不仅造成学生写作水平难以提升,更是对学生想象力发展的一种限制,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无疑是一块绊脚石。
写作,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国家层面来讲,国家需要文学方面的文化传承,需要写作方面的创新人才。从社会层面来讲,写作活动存在于各大领域。不管在哪个领域,写作活动都会存在,写作能力是社会各领域对专业人才的一种具体要求。从个体层面来讲,写作作为思想表达、创新的一种重要工具,承载着个体的所思、所想和所悟。具体来说,就是写作活动能够健全个体的人格,为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则是他们深入学习语文知识、提高综合素养的开端,能够对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以爱为引导,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策略
“教育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爱”是养花者对花的一种情感表达,而等待自然成了一种期许。叶圣陶先生曾阐发关于“爱的教育”的理论,认为以情感为媒介的爱的教育是现代语文教育的理想模式。作为教师,应关怀学生个体。这里的“個体”,不仅指单个存在的人,更是对一个人存在意义的剖析,使之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人。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本文着重强调教师应给予学生当下最需要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不同需求并及时予以满足,从而使学生的外部满足得到内部强化,成为激励其写作的动力。另一方面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丰富学生文化底蕴的同时,帮助其创造更为高级的需求。另外,师生之间应该有课堂外的交流,以爱育爱、以爱化人,拉近距离的同时,得到彼此间的认可。
1.育识,与之共赏
“育识”,即培育意识。“育”,本意是养子使作善也。“识”,指知道,认得,能辨别。“育识”在这里借指教师小心翼翼地对学生的“识”进行养护,以丰盈和健全学生的写作意识,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基础。
(1)学会赏识每一位学生。所谓“赏识”,就是教师要认可每一位学生并给予思想、行动上的赞许,承认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通过心理暗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认可自己。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赏及家校共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领,帮助其建立自信心,为成长奠基。
(2)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所谓“读者意识”,就是让学生主动思考:“我为什么要写这个话题?我要准备写给谁看?我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表达?”通过思考,学生能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把握写作方向。对于这种读者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格外注重培养。特别是学习一些描写亲情、动物及花草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文章时,教师要特别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在学习文章时找到“我”的定位并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为写作做铺垫。
(3)重活动素材,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悟、深悟。活动,无疑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的,教师可以随时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共赏校景、共谈趣事、共探发现,以随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培育学生的写作意识。在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反思、总结,让活动更好地贴近学生的心灵,打动学生的情感,促进其发展。在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对所关注的一花一草有一种新的认识和理解,还要让学生学会自悟、深悟。
(4)善用“巧”境,积极“创”境,培养分享意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面孔和熟悉的话题,才能让学生率性地表达。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观察学生的个性和喜好,观察学生所处的真实的情境,然后利用这种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将自己观察到的情境和所思所想表达在自己的随笔中,然后在某一合适时间与学生们分享,以培养学生的分享意识和写作意识。另外,教师还应该积极“创”境。对于平时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物,教师可以在师生共同商议之下创设相应情境,并进行共享。这样的过程是思想绽放的过程,能够完成写作教学中的思想塑造。
2.积聚,与之共作
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丰盈的素材,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积累素材的意识,培养学生积累素材、选择素材和应用素材的能力。
(1)应学会“取”材。如今,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纷繁复杂的信息呈裂变式发展,信息的获取绝非难事。一方面,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阅读引领。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自读、小组共读及师生共读等方式引领学生阅读。平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发散性阅读,并让学生自由发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还可以利用信息网络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另一方面,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独特喜好,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喜好,教师要细心呵护,定期组织能满足学生喜好的读书活动。尤其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期,教师要格外关注其阅读行为。比如,对待学困生,教师要以宽宏之心去教授,经常挑选一些鲜明、有趣和吸引人的素材让其阅读。在长期的坚持中,教师就能捕捉到他的兴趣点,并加以启发,为其写作打好“知识底子”。 (2)应学会“用”材。“用”材的精髓在于“变”,即适当变化运用素材的角度。比如,当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情绪尾声,进行“保密”施教,强化学生的认知。举个例子,当学生看完一则童话故事时,教师可以让其与同学们进行分享。这时,学生就会充分调动大脑积极进行思考,进而得到知识的强化,获得自信心。在分享的过程中,教师要保持一个聆听者身份进行恰当的细节询问。
(3)师生应“共筑”素材。简单来说,“共筑”就是师生共同参与。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师生“共筑”素材,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更新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对于三年级学生,教师可以与其共同开展“汉字游戏”活动。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芒果、猴子、围巾”这一组词进行任意想象,扩充成句。待学生扩充完毕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评改、修饰、润色。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3.深化,与之共进
深化,从某种程度上讲,既是对学生内在思维的要求,又是对外在材料的深入挖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深化写作情感和思想。“只有动情写作的作品才能动人以情”,写作的实质正在于此。只有将自己置身其中,笔下的文章才能得到灵魂的支持。因此,教师要将写作教学重心放在挖掘学生的情感和塑造学生的思想上,这样才能使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具有灵魂。教师要从情感和思想上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体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一旦发现学生有情感或思想迸发时,教师就要积极加以引导,让学生记录下来。
(2)点拨写作技巧。当学生产生写作需求,有了思想和情感后,但无从下笔、不知如何表达的时候,教师就要及时协助,点拨其写作技巧。在具体指导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具体需求提供写作建议。比如,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教师需要为其提供写作的时间顺序、比喻句的运用、词语的恰当运用等方面的建议。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教师需要为其提供多类写作顺序、词语的升级替代、拟人句及设问句的运用等方面的建议。
(3)重视写作评价。写作评价对促进和升华学生的写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无评价无作为,对于小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写作可以使内心得到满足,写作被认可则能使自己获得很强的成功感。简单地说,写作评价是为了让学生继续发展、向优发展。在评价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第一,教师只批不改。教师的评价应站在尊重学生写作原意的基础上,集中于学生的优点,说明此句、此词好在哪里,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对于词语错误或句式表达错误,教师不用直接批改,而是在旁边用符号标注,提醒学生自己修改即可。第二,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批注进行修改。教师给出批注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批注重新整理思路,进行文章改动。第三,进行友情评析。简单来说,友情评析就是让两个以上关系比较亲密的个体之间进行评价,既可以与同学相互评价,也可以与教师共同评价。这个环节可以放在教师评价之前,也可以放在教师评价之后。共同评析的过程可以说是学习他人、完善自我的过程,能够使学生在评析他人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4)重视写作升华。对于写作过程的认知,很多学生会简单地认为是“想——写——批——改”的过程,“改”似乎是写作的最后一步。其实不然,写作的最终应该能使自己得到灵魂的洗礼、思想的升华。对于个体来说,思想得到升华,境界得到提升,才是其存在的最大意义。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隔时段对自己之前的作品进行审阅,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优化。这样,不仅可以使作文更加完善,而且可以让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
三、结语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一个人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層次的需求,而且需求是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在每一次需求得到满足之后都伴随着一个新需求的产生。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写作需求并给予满足,还应具备帮助学生创造更高写作需求的能力,使学生产生写作兴趣,使需求成为学生写作的内驱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文综合素养,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中.谈叶圣陶爱的教育理念[J].教学与管理,2017(08).
[2]柯丽芳.《爱的教育》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曹军韬.简析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2013(10).
[4]侯改芳.小学情境作文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5]王亚旭.从“意义”到“灵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6.
[6]刘玲玲.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81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