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普通高校实践类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传统的课程教学范式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过度的不平衡倾向是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和教学质量提高的最大障碍。由此,我们必须在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等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层面进行切实有效的调整、转变,以避免传统课程教学范式的缺陷,并实现教学范式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教育质量。
  关键词:教学范式改革;主体地位;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6-0125-02
  课程教学范式是指关于课程与教学的一整套观念体系、思维方式与实践做法的统称,它有着“悠久的过去”,比如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近代比较成型的教学范式则包括夸美纽斯的科学知识教学范式,赫尔巴特的四阶段式,席勒的五阶段式等[1]。教学范式的研究是一套科学体系,实际的课程教学一般是以这些教学范式理论为基础。然而,在新形势下,社会、国家甚至家庭对教育教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课程教学范式出现了不适应的情况。传统的课程教学范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课本、课堂、教师为中心,但是在新形势下(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知识的迅速积累、知识的无滞后普及传播等),一方面要求教师在传授已有知识的同时参与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生特别是大学生逐渐认识并需要强调其自身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与体现。
  在汉字中,“教”与“斅”(学)本是同源字,是同一事物紧密相关的两个方面[2]。《说文》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斅,觉悟也,从教”。用今天的话说,教与学的关系是辩证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行为,正所谓教学相长。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不仅要完成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也需要自身不断学习以得到提升;学生则在接受新知识建立全新知识体系的同时,充分发挥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发现、解决、总结新的知识内容,推进教学相长的过程。
  传统的课程教学范式在人类教育史上,曾经为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特别是交通、通信工具的推动,人们的许多观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比如,近期流行的翻转课堂、网络公开课、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慕课)等的出现,都对传统的课堂式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与反思,促使大学基础教育中的课程教学范式必须进行改革转变,以适应新的环境。那么,传统的教学范式究竟存在哪些方面的缺陷?我们又该从什么角度进行范式改革呢?
  一、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师应言传身教,主动参与学习
  理论与实际脱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内容上的脱节,二是教学范式上的脱节。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忽视了其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反映在具体教学中,首先,教材内容未能充分反映近几十年的自然科学成就或最新的技术与案例,在计算机科学领域这种脱节尤其明显。其次,教师所面对的学生,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环境的影响下也产生着巨大的变化。如何使这一代新生融入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则是一个比引入最新知识与技术更为实际的问题,也是我们教学范式改革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作为教师,我们是否理解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呢?
  以《Web开发技术》为例,课程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独立实现一个完整的小型信息管理系统原型。而实际情况则是,学生并不明确学习目标,基础知识也是参差不齐,因此不少学生总是表现出厌学、弃学的情绪。事实上,在信息时代,信息系统都是有生活基础的,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找问题,并体会是否有解决问题的动机。在开发实训中,我们鼓励学生采取任何方式(包括参考教材、网络搜索、同学交流等)进行代码实现,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和业务处理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体现言传身教,更应主动参与学习;学生应主动思考,提出需求,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析、设计和实现。
  二、知识传播方式单一,应转知识复制为知识引导
  传统教学范式中,知识的传播模式通常是单一的知识复制模式,追求的是学生知识量的增长,而将知识运用能力置于次要位置。这种知识传播方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现在,学生的学习观念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灌输式的知识传播方式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教育教学质量,极大地约束了学生创新思维水平的提高和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因此,必须转变知识复制为知识引导、知识创造。具体地,就是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由“结论陈述”转向“过程参与”,目的是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结论的获取过程,在知识结论获取过程中所总结的方法、经验和智慧才是学生能够终身受用的财富。大学生不仅应该掌握书本知识,更应该掌握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才是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真正目标。
  为此,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积极创造、深入体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陈述者,更是知识发现的引领者,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以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大学四年所应掌握的最重要本领。以《Web开发技术》为例,学生毕业后从事本课程相关工作的可能不超过30%,甚至更少,因此课程教学进程中,应更多地引导学生发现周围领域中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潜在需求,然后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功能设计,最后进行系统实现。年轻的学生具有极强的创新思维,因此该课程的评价目标则是要求学生以独立或合作的形式开发一个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基于此,适当考查学生的过程参与程度,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观与合作精神。
  三、等级观念太强,教师与学生应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通常可以描述为一种下级与上级、被管理与管理的关系。学生总是在待命,而教师则总是在发布规范、作业、要求。自学生的学习生涯开始,学生就长时间地处在这种环境中,导致这种“待命意识”无形中得到根植。而到了大学,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释放,反而使得他们手足失措、无所适从。要实现教学范式改革,首先要让学生摒弃等级观念和“待命意识”,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和权利。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应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学习是为了什么,要学习什么等重要观念问题。
  本文以《Web开发技术》这一开发实践类课程为例,探讨了当前形势下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中教与学的内外在关系,并分别从理论联系实际、转变知识传播方式、建立平等互信关系等层面初步探讨了如何进行有成效的教学范式改革。这三个层面归根结底可以归纳为如何在新形势下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即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正确认识是倡导并实现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重要基础。当代师生关系应该理解为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关系,淡化主客特征。當然,在正确处理师生关系过程中,依然有必要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新的教学范式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以引导等形式,刺激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在教学进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毋庸讳言,任何改革或变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课程教学的范式改革亦是如此。只有通过深刻的教学范式改革,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才能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马开剑.传统课程与教学范式的缺陷探析与整体转向[J].当代教育科学,2004,15:22-25.
  [2]扎亚.汉蒙教育类成语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86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