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观察,笔下生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龙本
观察能力是打开作文材料宝库的金钥匙,随着观察习惯的养成,随着对观察技法的掌握,你的作文水平也会在不自觉中提高。
法国作家莫泊桑曾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每天外出观察,终于写了小说《点心》。鲁迅曾说:“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儿就写。”可见,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中学阶段正处在好奇心强烈、求知欲旺盛的年龄,怎样才能练就一双慧眼,发现自然、社会、生活中有价值的作文材料呢?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观察法,相信你一定能够学会观察,练就生花妙笔。
一、定点观察法。即以观察的立足点为中心,有次序地展开观察。在观察时,首先要抓住总的印象。在观察中还要区分主景与衬景,找出它们的关系。这样既可看出景物的层次,又能根据主题需要,决定材料的取舍与详略。观察要按一定的空间顺序,东南西北或上下远近。
二、多感官观察法。“观察是看着的思考。”为了细致深刻地把握观察对象的特点特征,观察者要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功能,全方位体察对象。
三、特征观察法。任何人、景、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只有抓住各自的特征,我们才会写出形神具备栩栩如生的人,才会绘出别具一格引人入胜的景,才会摹状出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的物。
四、动态观察法。即对运动着的事物,从速度快慢、幅度大小、运动部位、动态变化等方面着眼,抓住它们的个性特征。观察时要注意事物变化的层次:原先的形态怎样,后来怎样运动,运动后的形态又如何。
当然,要具备一双慧眼,还需要每天将有价值的东西随时记下来,要持之以恒,这样你才会写出妙文佳作来。
[教师下水文]
江上日出
吴龙本
船过铜陵大桥,曙色渐明。我静静地躺着,等待日出。日出的辉煌情景,早在儿时上学路上就曾心情激动地领略过,如今在长江上等待日出,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远远的江之东头,是太阳将要升起的地方。铜陵的矿山作了这壮丽的背景。高高低低的山峰平凹尖凸,像是仰卧的巨人,那宽大平整的额头,突出的喉结,魁伟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天边,几座大山就那么静穆着。天幕铺的是淡蓝的底色,上面有云,似一只展翅翱翔的鹰。它长长的脖子伸向西边,两翅张开,正飞在山的上空。
江申2号客轮渐近贵池港了,乘客也陆续起来,大都到了甲板上,倚在船栏边,凝神东视。东方的天空越来越明,它的蓝底色好像加深了。“鹰”的身上开始显现出亮丽的色彩,同时它的形状也发生了变化,仿佛被一种无形的东西穿透、分散。原先淡蓝的云变成紫红色,山头上出现了一束束白光,像扇面似的向上展开,那便是太阳的金光大道了。有几名乘客正准备拍摄这一壮观景象。人们不再随便走动,就那么静静地等待着。
不一会儿,那只“鹰”变成了绯红色,缕缕金线从它身上穿过。太阳就要出来了,我屏息以待。终于看见那仰卧着的巨人的身边升起了一个红红的圆圆的大球,像是从巨人的体内升腾起来,它以肉眼感受不到的迟缓速度上升,离山顶一尺高时,它还那么圆,那么红,天真可爱得如一张孩子的脸。
此时,江水似从山底涌出,太阳似从山顶升起,江流滚滚,山姿端庄,太阳红彤彤在上,高低远近,层次分明。极目天际,顿感心旷神怡,人似乎融化在这一时空中了……
点评:日出的情景我们都见过,如何观察,如何描绘,作者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主要运用定点观察法和动态观察法,动静结合,写了日出前后山的变化,运用衬托手法描绘出一幅壮丽的江上日出图。
[例文一]
无名藤
黄浩
一段柔软的触须悄悄摸进菜园里。这里肥沃的土地令它大开眼界。而菜园有强壮的黄瓜、结实的毛豆、巨人似的南瓜和那茂盛的西红柿,细小的藤也想生长在这片菜园里。
柔软的触角不再柔软。它拼命地抓住可以攀援缠绕的东西。它的枝节处生出了长须状的根,深深地扎进泥土里。这是一株怎样的藤呀!干瘦纤细的茎秆上似乎只有苍老坚硬的干皮,缺少充足的血水,像一条长长的被风干的绿蚯蚓。它显然是被委派并要开辟出一块新领地的老将军了。因为生存的需要,它没有叶子,浑身长满无数的细毛,像沙漠里的仙人掌一样,摸起来有略微刺痛的感觉。这细毛似乎要扎进你的血肉里生长。不久那一根根针状的茎齐刷刷地插进泥土里。这原本就是那细毛。野外的生存能力使它在这片陌生的土地里迅速成长,肆无忌惮,近乎疯狂地抢占领地。
它爬上高高的黄瓜架,欣赏这顶峰的充足的阳光;它缠绕住结实的毛豆,似乎要把它连根拔起;它一把揪住那活泼的西红柿,使它喘不过气来;就连那结实的南瓜,也被它缠绕上了几十圈,最后它竟扭断了南瓜的藤,巨大的南瓜跌到地上,裂开满嘴黄牙。
当我看见菜园里“草盛豆苗稀”的景象时,我看到无数的藤蔓来袭,我暗暗感叹这种可怕的力量。我决定清除这些藤蔓。这是一片怎样的藤蔓呀!每一道茎秆上依然苍老坚韧,像一条粗壮的被风干的大蛇。细根无数,像刀剑插在土地里,一寸寸一尺尺地扣住土地,任你拔也拔不动。后来,我动用了柴刀,花了一整天,终于将它们清除干净。令我无比吃惊的是这无数的藤蔓的源头竟是一条棍棒粗的老根,而它当初是一段柔软的触须。
庄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是呀,这就是生命的力量,要想“一览众山小”,就要像这藤蔓一样,不断奋斗,才能够登临顶峰,欣赏那无限风光!
点评:一篇写物的短文,作者首先进行的是整体观察:菜园里有强壮的黄瓜、结实的毛豆、巨人似的南瓜和那茂盛的西红柿,不速之客的出现自然引人注意。作者运用多种感官,从视觉的角度写它的形状、色泽,从触觉的角度写它的刺痛;又运用动态观察法,写藤蔓的爬高,缠绕住毛豆、西红柿、南瓜。除了这些正面描写外,作者还用藤蔓的难以清除来写它的坚韧。最后由物及人,生发议论,阐述人生的道理。综观全文,观察细致深刻,描写生动传神,事理的感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例文二]
心存感激
佚 名
《圣经》中有这么一段话:人之何物,值得你如此牵挂?人之何物,值得你如此感激?这使我想起教堂中唱诗的情景,辉煌的烛光里,虔诚的人们沉浸在圣洁的歌声中,甚至于以泪洗面。我想,也许只有感知自己曾经或正在接受上帝的恩泽,心灵才得以如此澄明如镜。朋友,你可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风华正茂的少年抢着说,太多了,太多了!但是我更多的时候是感激那些陪伴我成长的歌声。我们沐浴在幸福的阳光中,可有时也难免会受到挫折。少年不识愁滋味,便以为这打击是人间最大的。然而,当我们听到郑智化的《水手》时,我们内心美好的追求被激发,我们青春的豪气被激荡。我们感激它,也学会安慰和鼓励自己:擦干泪,不要怕,至少心里还有梦……我们涉世不深,向往纯真的友情,但是朋友间的磕磕碰碰常让我们惊慌失措。然而,《明天》这首歌让我们明白:纯真的情意不会因为碰撞而黯淡,岁月的擦拭只会让它熠熠发光。于是年轻的心会贴得更近。这些美好的歌声,叫我们如何不感激!
沉稳庄重的中年人深有感触地说,我对我现在的工作充满感激。小时候,老师、家长启发我们树立崇高的理想。迈入成年,同事和上级教会我们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他们是我的良师益友。但真正激发我对事业对工作的极大热情的,还是我的感激之心。社会给了我知识、能力、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更给了我实现人生价值、实现理想抱负的工作岗位。我有什么理由不将自己的全部热情,全部才智奉献给我的工作呢?这样想,我的每一天,我做的每一件事,都充满了乐趣与激情。工作,使我能回报社会而问心无愧,使我的每一分钟都沉浸在快乐之中。这样美好的工作,叫我如何不感激!
饱经沧桑的老者从容舒缓地说,对一个老人来说,最值得珍视的,莫过于回忆。我脑海里这张记忆的网,记录着我这一生中所有的疑问和答案。我懂得了山是如何站成一派庄严,水是如何流出一脉智慧;我懂得了何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懂得了朝阳是如何喷薄成满天的彩霞,夕晖是如何渲染成遍地的金碧辉煌;我懂得了旭日是美,夕照也是美。回味弥漫着智慧的一生,不正是我所追求的幸福的晚年吗?这样美好的回忆,叫我如何不感激!
是啊,歌声、工作、回忆,都是这样值得我们感激。然而,大千世界,值得感激的又何止是这些呢?儿女感激父母,学生感激老师,病人感激医生,患难者感激援救者。亲情友情世间情,有多少人和事值得我们去感激啊!心存感激,才会感到生命的美好。
点评:作者心存感激,用一双慧眼观察生活,发现了那么多让人感激、留恋、怀念的东西。文章通过设问的方式,较为全面地回答了“感激”的主题。因为作者有全面深入的观察认识,对生活有深刻独到的见解,所以文章便具有了撼动人心的情感和思想。
责任编辑/比 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93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