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在儿科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常拘泥于知识的灌输,课堂上教师的“满堂灌”和学生的“满堂听”使教师成了“主体”,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的机器,处于“客体”地位[1]。现代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是从问题着手,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使学生有较多的思考、讨论空间,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中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在教学中,问很重要,也有艺术。
人体是一个整体,特别是小儿,某一器官的疾病不仅会引起本系统的症状和体征,而且会影响到其他系统并表现不同程度的症状和体征。因此医学知识既是独立,又是互相渗透,互相交叉,如果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把各学科的内容融会贯通,巧妙构思,恰到好处的进行提问,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学会知识,特别是第一次上课和讲新课之前,要激发起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例如:在儿科第一次上课时,我首先提出两个问题:(1)哪位同学你一生不打算和小儿打交道,请举手?结果没一人举手,我及时总结:既然同学们都打算和小儿打交道,那么你们必须学好儿科学这门课,同学们有信心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有”;(2)同学们谁知道多大的孩子叫小儿?同学们议论纷纷,有说3岁的、6岁的、10岁的等等,我适时向同学们讲:你们回答的都不对,要知道多大年龄的孩子称小儿,请你们注意听新课:什么是小儿?什么是儿科学?既能自然地导入新课,又能激发起学生对本门学科的极大兴趣。又如讲“佝偻病”之前,我首先问同学们:你们见过罗圈腿的人吗?有人回答:“见过”“好看吗?”,“不好看”“为什么会这样呢?”,“不知道”“既然同学们不知道,听完本次讲课,你们将得到完整的答案”。结果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起课来。再如讲“先天性心脏病”以前,可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活动后或剧烈哭闹后出现口唇青紫、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的小儿吗?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出现这些状况呢?带着疑问,同学们很自然地会对新的内容极感兴趣而认真听讲。
二、巩固已学知识,掌握当堂内容
儿科许多疾病均要联系到已学的基础知识。如讲“新生儿黄疸”时,可提问同学们胆红素的正常代谢途径;讲“佝偻病”时可提问同学们维生素D的生理作用;讲“先天性心脏病”时提问同学们正常人的血液循环如何?胎儿血液循环有何特点?等等。针对学生的讨论、回答,要做简明扼要的总结,切忌占用时间不能太长,以免喧宾夺主,影响正常内容的进行。
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医学课程有些知识比较抽象,不易讲明白,学生也难以理解,如能用日常生活中事例设问,然后恰到好处的说明深奥的医学知识,就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2]。例如:讲解“小儿腹泻”低渗性脱水或高渗性脱水的临床表现时,我首先问同学们:“你们吃过腌黄瓜吗”?同学们齐声回答:“吃过”,那么黄瓜腌以前是非常饱满的,腌几天后为什么变的萎缩了呢?可让同学们先议论一会,发表各自看法,然后总结:因为腌黄瓜用的是盐水,有较高的渗透压,水分可从低渗向高渗转移,如果细胞内液渗透压低,细胞外液渗透压高,即水分从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因此黄瓜腌几天后便萎缩了。故低渗性脱水时细胞水肿导致血容量减少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的症状,高渗性脱水时细胞脱水不易出现血容量减少的症状。通过提问和总结,同学们不仅掌握了低渗性脱水和高渗性脱水不同的临床表现,而且巩固了已学的渗透压知识。[2]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可促使学生不断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意识,实现由“学会”向“会学”转变[3],如果教师“问”的不当,会造成学生害怕老师提问,心情紧张,以致影响学生听课效率及教师授课的效果。怎样使学生转害怕而喜欢,转紧张而兴奋,又能使师生之间形成默契,有问必答,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学会提问。为此,教师要对自己的课堂精心设计,有的放矢,难易得当,个人和集体提问相结合,在提问过程中,注意用语的科学性,问话的针对性、启发性,注意创设问话的氛围,做到频率适中、难易适度。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才会一次次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激发探索的主动性。
教学中的“问”是一门艺术,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探索这门艺术,要学会问,问别人,问自己,问书本,向网上求问,向学生提问,成为有大学问的人,并且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新世纪有学问的人,为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易著文,王秀英.儿科学临床教学方法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袁爱梅.医学课堂教学中的举例[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9).
[3]王晶桐.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13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