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文系语言类课程激发学科兴趣的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冬梅

  摘要:发挥语言类课程自身的优势,引导学生认识语言学科的作 用和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及解决语言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实践获得满足 感,进而产生对语言学科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强烈的学习动力,可 以使语言知识的建构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语言类课程;兴趣激发;思维成就感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4-0036-02
  
  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两门语言类必修基础课。一般院校在必修课的基 础之上,还会开设汉语专题、语法专题等选修课,这些语言类课程与感性生动的文学类课程 在各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差异,而面对这两类课程,学生的兴趣的指向是非常明显的。据郭 熙对几所高校的现代汉语学习情况的调查,学生中不愿学习现代汉语课程的占被调查人总数 的70.5%[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按照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知识不来自 于客观世界,也不来自于主观世界,它是知识学习者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在主 观世界里不断建构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建构主体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 等主体因素对学习起更为重要的作用,而兴趣无疑是主体情感因素的重要方面,是激发和保 持学生学习动力的有利因素。在激发学生学科兴趣方面,我们做了以下实践探索。
  
  一、明确学科作用,激发学科兴趣
  
   语言学课程的教学大纲中规定,语言学概论的教学任务是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理论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现代汉语教学任务与此类似。而这两个能力中 ,第一个能力,即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似乎更符合一般人的想法。学语言学就是 为 了能更好地运用语言,学现代汉语就是为了能更好地运用汉语,但是就我们现行的课程内容 及体系看,这个目标实现起来并非易事。学生也常常有这样的疑问:学了主谓宾定状补,说 话也没有比以前更流利;学了语言学,掌握英语的速度也并没有加快。他们对第二个能力也 会提出疑问:“我们提高了运用语言理论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有什么用?”在一些学生看来 ,研究语言学、语法学的人不过是爱较真的人关上门来咬文嚼字罢了。这种对于学科作用的 错误认识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语言类课程的兴趣。所以,作为语言类教师,有责任使 学生了解语言学科的广泛应用前景,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认 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重视绪论
   绪论是对所授课程的学科性质、作用、发展状况的概括介绍。它是一扇门,门里是学生很陌 生的学科世界,教师应该向学生描述里面的胜景,学生自然会满怀憧憬地好奇地亲手打开这 道门。但是很多教师却因为绪论中没有特别重要的知识点而忽视了它,有的甚至开课不到十 分钟就进入第一章,这时学生的感觉就好像不知道门里是什么而被别人生生地推了进去。绪 论又是介绍学科作用的唯一一块大面积的阵地,为此我们必须重视绪论。我们的做法是,绪 论至少安排2学时,而2学时中利用至少75%的时间使学生了解语言学科的广泛应用前景。语 言类学科是文科体系中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的三大应用基地,即中文信息处理、对外汉语 教学和中小学语文教学,使语言学科在当代科学体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机对话 、自动 翻译机等科学研究亟需我们深入发掘语言规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 学习汉语,对汉语教师的需求量也在猛增,但是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却陷入了“教不明白” 的困境;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淡化语法”的做法,并不说明高师学生学语法就没有用武 之地了。实际上不是语言知识没用,而是我们不知道怎样去用。陆俭明就举了很多发人深思 的应用实例[2]。
  
  2.教授过程中适量涉及应用性问题
  在学生掌握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拿出一个难度适中的应用性问题,使学生能运 用已学知识去解决,学生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其“有用性”,进而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动力( 与此相关的教学实例后文将有所涉及)。
  
  二、学科理论日常生活化与学科兴趣激发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根 据自身已有的经验背景将外在信息进行“同化”或“顺应”。同化是指学习者把外在的信息 纳入 到已有的认知结构;“顺应”是指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外在信息产生冲突,引发原 有认知结构的调整或变化,从而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无论是“顺应”还是“同化”,在知 识建构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语言学科抽象枯燥,但 抽象 的语言理论实际上就来源于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具体形象的语言现象。相对于其他知识经验 ,学习者日常生活中关于语言的经验要丰富得多,所以将学科理论日常生活化既是教育规律 的要求,又是语言学科自身性质的要求。
   将学科理论日常生活化的主要渠道,就是靠大量学生身边的现实语言实例将理论具体化,引 导学 生去观察自己习焉不察的语言现象,产生“恍然大悟”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 的目的。例如在讲到选修课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VP的N结构”时,朱德熙先生用 配价理论纷析了“VP的N结构”,并且认为,本结构的A类格式中如果V是要求施事和受事的 二价动词,当VP中出现的名词是V的“宾格”(受事)时,那么N就是V的“主格”(施事);或 者相反。例如“开车的人”。“车”是“开”的受事,而“人”是“开”的施事,这时,我 们引入了附近某处提款机上银行工作人员张贴的一句话“吞卡的同学请上二楼”。由于大多 数同学经常在这里取钱,对这句话印象很深刻,但也有很多同学听起来觉得“别扭”。为 什么会“别扭”呢?原因就在于“吞”是二价动词,要求有施事和受事,而在VP结构中出现 的名词“卡”是吞的受事,那么“N”即“同学”就变成了“吞”的施事,即还原语义结构 成了“同学吞卡”。这个过程就使学生们利用原有的语言经验将课本中的理论建构为自身的 心 理表征,不仅可以使学习过程变得顺畅简单,也会促使学生在“原来是这么回事”的感叹中 产生对于语言知识的浓厚兴趣,使其不仅能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积极的学习状态,同时在课 下也能注意观察生活中的语言现象,真正达到“好知”的求知状态。
  
  三、思维成就感的获得与学科兴趣的激发
  
   语言类学科重视抽象逻辑推理,它与感性形象的文学类课程相比,形象性不足,略显枯燥。 但是,人们即使在学习研究纯理性学科如数学的时候,也会获得足够的乐趣,这个乐趣 就来自于解决问题的快乐。一个具体问题摆在学习者面前时,学习者感到任务的存在,他就 进入了问题解决者的角色。当最后得到问题的答案的一刹那,学习者会产生迸发式的成就感 与满足,这种成就感与满足感的刺激在学习者脑中形成情感记忆,它会激发学习者为寻求这 种情感而继续去解决其他的问题。作为“文科中的理科”的语言类学科恰恰应该发挥“理性 学科”的这一优势,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者”的角色中获得思考的快乐,使其真正达到“乐 知”的求知状态。
   归纳和演绎作为思维常见的推理形式,前者是从具体的事实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过程, 后者 则是将一般性结论应用到具体事实的过程。前者在我们的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反向教学法的实 施,后者具体表现为应用性练习的及时巩固。
  
   1.反向教学法的实施

   在以往的教学中,常见的讲授方法是先列出语言理论,然后再举例说明该理论。这种方向我 们称之为顺向教学,也是传统教学法的主要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把学习者看成是知识的被动 接受者,是知识的灌输对象,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事实上学习者是一个有思维有意识的 人,学生习得知识是学生自身思维运动或者说构建的结果。所以我们要使学习者自己构建知 识。但是学习者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完成面临的要解决的问题所需要的能力之间一定存在 一个距 离。维果斯基将之称为“最近发展区”,而教师就是要做“支架”,引导学生一步步向上攀 登 [3]。所以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牧羊人”,而是苏格拉底所倡导的“助产士”;所 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平庸的教师给学生奉送真理,出色的教师则教学生发现真理。我们 的“反向教学法”,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真理。我们先摆出、或由学生寻找出相关的语言 具体 事实,然后由教师引导,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一步步从中归纳出语言规律。例如, 在 讲语音发展时,讲到语音演变规律有一个特点叫“条件性”。我们试以古音的“舌尖前音、 舌 根音腭化为舌面音”为例说明,而古音对于本科学生来讲,无疑太过陌生,他们的知识经验 中对古音没有任何概念。这时我们想到大部分同学对于粤语歌曲很感兴趣,感性地知道一些 粤语歌曲中某些词的大致发音,恰恰粤语语音系统比北方语音系统更接近于古音。北方话中 的“j、q、x”声母的词在粤语中声母却是“g、k、h”或“z、c、s”。在讲授这 一规律时,我们尝试课前要求学生学习某首粤语歌曲的粤语发音(不包括声调)。授课时,我 们将歌词的文字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找出歌词中所有的普通话声母为“j、q、x ”的字,让他们尝试发出这些字在粤语歌曲中的近似发音,并将粤语发音中 的声母写在歌词文字的下方,引导学生发现,普通话中声母为“j、q、x”的音在粤语中读 为“g、k,h”或“z、c、s”。是不是所有的粤语中读“g、k、h” 和“z、c、s”的字在我们的普通话里面都读“j、q、x”?粤语中的“g、k、h”在什么 情况下对应普通话中的“g、k、h”,什么情况下对应“j、q、x”?这个问题的难度系数相 当于“跳着摘果子”,需要一定的努力。但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最后都能找出语音对应规律的 对应条件,即关键在于是否在“i”或“u”前。这时教师应适机地指出,粤语语音与古代语 音并不相同,只不过比普通话更接近于古代语音罢了。然后以某种形式给出古诗或某些词语 的古 音拟音,在古音模拟中检验得出对应规律的正确性,从而再引出更抽象的语音演变规律的“ 条件性”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被放到了“问题解决者”的角色,当学生最后得到的规 律与书上的定律所差无几时,学生获得了思维的成就感,在自信心增加的同时,兴趣也随之 增强。
  
   2.应用性练习的及时巩固
   知识是由于应用而产生的,也只有在应用中才能被确切理解。知识被应用得越多、越多样化 ,知识的逻辑外延就越多地变为心理外延,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就变得越深刻,也就越能灵 活地应用知识[4]。当学生掌握一个知识点以后,教师应给出应用性练习,从而能 使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变得深刻,又有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者”角色的进一步确立。
   各门学科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语言类学科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过程中要以理性、 思考、解决问题为激发学生兴趣的突破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地运 用已有语言经验建构理论知识。再加上教师自身知识的广度、对日常语言问题的思索以及幽 默风趣的语言等,建立轻松互动的课堂氛围,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目的是能够实现的。
  
  参考文献:
  [1]郭熙.现代汉语教学问题刍议[J].语言学通讯,1989(3).
  [2]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学科教育,1998(3,4 ,5,6).
  [4]原晓春,陈俊.建构主义对教学设计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影响[J].教育理论 与实践,2005(9)
  〔责任编辑:徐光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76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