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如何教好《人体解剖学》实验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颜 池 覃淑云 李桂成 林俊华
摘要: 本文从教学设计的创新入手,从教师应如何伴随及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等多角度探讨了教师如何更好地提高《人体解剖学》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人体解剖学》实验课教学设计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及结构的学科,是医学主要基础学科之一,其特点是“看得见、摸得着”,运用实物标本、模型等教学,因此,在学科教学设计中实验课占的学时数相当高,比如临床医学专业实验课与理论课比例为1∶1,由此可见该学科的实验课的重要性。
实验教学是检验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实验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整体教学效果。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到并掌握更多的知识?通常教师都是关注学生的状态,却很少留意自己的状态,因而师生间的互动有时看似空谈。在此我就专科教师如何上好解剖实验课谈谈一些自己的教学设计
一、备课
1.备教材、教案、备教具。
教师对教材和教案的熟悉程度直接决定了教师本人的业务水平,但不代表授课水平。由于实验课教师要利用教具不看书讲解,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具非常熟悉,如不熟悉教具,即使再过硬的理论基础也都是空中楼阁,无法讲出来就无法教学,更谈不上成功教学。
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教育思想的不断更新,教师除了要熟悉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具外,更要加强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性研究。
2.备学生、备教法。
要将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师就不能墨守成规,而要首先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例如我校是专科院校,我校教师就要承认并面对大多数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学习习惯及状态达不到本科院校学生的现实。另外,各专业录取时的分数线不同,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的整体状态。
教师应尽可能用学生已经“明白”的知识带出“不明白”的知识,即本节课的内容,这样能让学生觉得学习的过程被简化了,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一流的教师应该知道如何伴随、如何引导,并能激发学生的共鸣,如此才能有效地传授知识。
二、上课
1.注意自己的状态。
每位教师上课都有独特的风格,有些教师语速较慢、温文尔雅,有些教师语速很快、激扬文字,相同点是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同一位教师同样的教法,并不是每节课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其自身原因在于不能一直保持很好的教学状态,也就是教师不一定能很好地掌控好自己的思想情绪,影响的客观因素很多,例如教师在生活工作中碰到很棘手的事情而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上,或是由于教学任务重而导致体力不充沛。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该及时调节好自己的状态。
2.观察学生的状态。
上课初始,教师应该观察学生是否已经进入了学习状态。教学的过程是信息传送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回应,如果学生没有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就不能把自己的知识有效地传送给学生。
大多数学生来到实验室后会表现出聊天等未进入学习状态的迹象,这时急需教师解决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调整并伴随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通常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会静等学生安静下来,等学生的情绪从兴奋高点下降到低点后,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讲一件有趣的事情或笑话,或是做一个专注力的小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情绪在低点处出现小的波动高点,然后顺势将话题转到上课的内容,这样学生就会在我的伴随和引导下很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3.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教学。
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熟悉并掌握所学内容,教师要尽可能利用教学技术引导和培养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因为“教学”不仅是“教”学生“学”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学”。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1],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例如,锁骨的上方有个窝,我在教学过程中用标本示范并问学生:假如让你给这个窝起个名儿,你们叫它什么?学生回答说叫“锁骨窝”。我说这个答案不好,为什么?因为锁骨的下面也有一个窝,如果上面叫“锁骨窝”的话,下面又该如何命名呢?然后我告诉学生正确的名字应该是“锁骨上窝”和“锁骨下窝”。然后反过来问学生:什么是锁骨上窝?答案是:就是锁骨上面的一个窝。
同样,在讲到胸椎的重要标志时,我从字面解释给学生听,所谓“肋凹”就是肋在胸椎上相关节的一个凹面,然后让学生自己在胸椎标本上找出肋凹,学生发现肋凹有3对分别在椎体后部两侧的上、下和横突末端,再让学生立即学以致用给这3对肋凹起名字,学生回答说分别叫“上肋凹”、“下肋凹”和“横突肋凹”。我表扬了学生的正确回答,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通过这样的“理解记忆法”,学生很容易记住教学内容,学生反映原本认为很陌生,会很难学的解剖学内容竟然如此简单而有趣,因为这种记忆方法看上去就像是在玩“文字游戏”。
实验课相比理论课最大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直接接触标本。大多数学生对标本有很浓厚的兴趣,尽管部分学生会害怕接触尸体标本,但同时因为这种莫名的“怕”又产生了更多的好奇。曾经有女生第一次看到尸体标本被吓哭,却又不离开实验室,只是边哭边远观尸体标本。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学生这种“又怕又奇”的心理引导学生亲自动手与标本接触。
4.多种方法巧学妙计。
例如,在讲肱骨时,我让学生分辨该肱骨是左手的还是右手的,很多学生“依据”书本对照说:肱骨头朝向内后上方,鹰嘴窝在后面,就能分出来左右。我表扬学生掌握得非常快,然后请学生伸出自己的同侧手掌平放在桌面上,接着五根手指由平放改为五指朝向掌心,再抬起手并在手指保持原状的情况下微微蜷缩手掌,最后跟手里拿的肱骨相对比,学生惊奇地发现手掌跟手里拿着的肱骨下端是如此的相像。学生均反映,尽管已经能分辨了肱骨的左右,却是死记硬背下来的,这种形态对比记忆法还是第一次知道,真的很有趣、很直观。
又如,在讲到脑神经名称时,我告诉学生用每个名称的特别字来编成口诀记忆:“一嗅二视三动眼,滑车三叉六外展,七面前庭九舌咽,迷走副加舌下全。”学生只要记住了口诀,便能依次说出这十二对脑神经。
5.总结重点。
下课前的总结很关键,教师要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复习一次(可以以提问的形式进行复习或让学生自己讲述重点内容),在加深学生印象的同时,也让学生检验是否仍有不懂的问题。
实验课结束,学生愉快而轻松地掌握了所学内容,教师也达到了教学目标。
三、课后小结
在实验课教学时教师不能像理论课一样灌输给学生很多内容,而要先给学生讲重点内容(但不要占用很多时间,毕竟理论课都讲过),然后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参照标本实践所学理论知识,遇到不懂的知识再问教师。对边讲边实习的内容,教师同样只讲解重点和难点,在讲解中要不断重复,以便加深学生的印象。
参考文献:
[1]孙新忠.关于解剖教学方法的探讨[J].山西医学教育,2004,81,(2):18-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40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