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训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丁存良

  中国的语言文字可谓是浩淼无边,对于文章情感的理解,学生也不是很容易就能感悟出来的。刘国正先生在《我的语文工具观》一文中指出:“获得语言的技能,主要依靠语言的实践,对理论知识的依赖是较少的。”而在所有的语言实践中,朗读是一个重要方面。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过程。要在重视原作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运用各种技巧进行语言艺术的再加工。朗读有助于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听一篇文章或一部文学作品的朗读,如果内容好又朗读得好,常常比我们自己感受得更深刻。”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也是教学实践中常常被语文老师忽视的一个方面。在整个语文教学实践中,朗读教学应该而且必须拥有自己适当的位置,然而在实际运作中却往往不能准确到位。表现在:一是对“听、说、读、写”间相互关系理解片面,从客观上弱化了朗读教学的应有作用。比如有一种观点,认为语文课应该是以写作为中心,阅读只不过是为写作做一点准备而已。其实,以朗读为重要方式的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对学生观摩分析、思考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现实生活中需要感知的事物很多,不可能都由老师指导着去认识和对待,都需要通过阅读中所形成的发散性思维去探究和求索。另外,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把大量需要读的书都读了,这本身也是一种能力。二是对课堂教学中“讲”“读”比例把握失当,从主观上淡化了朗读教学的正常功能。不少教师忽略“读”这一环节,太热衷于引导学生以获取答案和结论为满足,在让学生念经式地草率读过课文后,便迫不及待地提出一些学生一看课文便知的问题,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获甚微。
  讲课是一门艺术,语文朗读则是这门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示范朗读在语文讲课时能诱发学生阅读求知的欲望。要从学生的生理特点和教学规律出发,分阶段、有侧重地部署朗读教学的宏观思路。一般来说,初一、初二学生掌握的词汇、句式较少,积累的知识也较少,布局谋篇的能力相对也差一点,这一阶段应以读为中心(此“读”不同于“以讲代读”和“多讲少读”之“读”),可适当增加课外读物,指导学生自己去读;初三学生一般来说具备了一定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能力,同时也接近了毕业升学,从基础出发、从复习迎考出发都应读写齐头并进。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安排和进行朗读训练呢?
  1.要选好朗读材料。入选到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并不是每一篇都非常适合于朗读,都值得背诵的。学生还要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不可能把每一篇课文都背得烂熟于胸。因此,必须选好朗读材料。教师要根据课文的性质和特点为学生挑选适宜于朗读和背诵的作品,如选择那些在篇章结构和遣词造句方面都堪称典范的课文。有些文章并不是每一段都适合背诵,要挑选那些重要的段落、精彩的片断、警策的语句。好的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越读越有滋味,多朗读和背诵这样的文章,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2.就一篇课文而言要注意培养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通篇的文脉、气势,不仅要读出文章的语言特色,更要读出情感来。朗读的基本技巧训练可以包括字音、停顿、重读、速度、语调、节奏、语流七个部分。
  ①字音:把字音读准,这是朗读最基本的一步。除了要求学生用纯正的普通话朗读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音变规律,读准多音字。
  ②停顿:使语义表达更清楚,语音的表达更加有生气。首先是语法停顿,即是根据语句的语法结构所作的停顿。定语较长时,距中心语远的定语后要停顿;状语较长时,状语后要停顿;宾语、补语较长时,宾语、补语之前要停顿;主语和谓语之间要作适当停顿。其次是逻辑停顿,又叫强调停顿。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特殊含义,可以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变化停顿的时间,或者不是在语法停顿的地方适当停顿,从而表示出词组、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再次是结构停顿,即是表示文章的段落、层次等的停顿。停顿的时间长短是段落长于句群,句群长于句子。适当的停顿可使朗读者适当地换气,恰当地控制语速,更好地表达感情,可使听者更清晰地理解朗读的内容,受到更强烈的感染。
  ③重读:表达自己的目的、愿望、内容、态度、情感。为了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感情的需要,往往要把某些词语和句子读得重些,这重读部分就是重音。首先是语法重音,这是由语法结构形成的重音,可分为词组重音和句子重音。其次是逻辑重音,这是根据上下文对句子中一些词语加以特殊强调从而重读的音节。还有感情重音,这是对文章中表达感情最浓烈的词句所加重的读音。其目的是激发感情,唤起想象,使听者受到感染。感情重音与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有时是重叠的,感情最浓烈的词语,往往正是句子中最关键的词语,是逻辑上应强调的词语。为了取得好的效果,除了重读之外,还可以用长音、顿音、急音、徐读等特殊手法来表达。
  ④速度:用来区别作品的氛围、人物性格、人物心情和作品题材,达到烘托气氛,增强文章表现效果。
  ⑤语调:传达丰富细腻的感情,语义更清楚,语气更鲜明。朗读使学生易于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深刻含义,感受文章的气势和韵味,培养语感,增强语言的敏锐性;可以促进记忆,通过熟读成诵启发顿悟,增进理解;可以锻炼学生口才,通过朗读,丰富和提高语言表现力,密切读与写的联系;还可以使学生领会祖国语言的优美,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提高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等。每个句子都有一定的语调。语调包括语音的高低、强弱、缓急三类。
  ⑥节奏:朗读富有生机,更具有魅力。篇的节奏、气氛和基调是与作品的结构、意境和感情相联系的。只有让学生弄清楚了作品的脉络,理解了作者在作品中的强、弱、浓、淡的思想感情,才能既鲜明又恰如其分地表达课文的主题。
  ⑦语流:自然流畅,呈现起伏性语流中,句子的首、腰、尾是一条河流,波浪滚滚,奔腾向前,呈现流畅性,起伏性,序列性。
  这几点中停顿、重读和语调是衡量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水平与表达能力的三项指标,尤为重要。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准确地把握停顿、重读和语调,再通过对停顿、重读和语调的反复推敲和揣摩,来加深对语句的理解和感受,必然能使学生在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得到提高。
  做到这些,才能使得朗读具有艺术美感,深深打动听众的心,产生情感和思想上的强烈共鸣。
  朗读在语文学习中所起的作用,不仅在于背诵这个结果上,而且在于从朗读到背诵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反复品味作者的语言,进行消化吸收,最后增加到自己的语言储备里去。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挥朗读教学的作用,有意识地安排朗读训练,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21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