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原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原因并探讨策略的有效性。方法 将血站2016年1—12月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作为对照组,收集血液报废的例数分析其原因,制定相对应的对策,并且应用于2017年1—12月血站成分制备工作中(观察组),对比两个阶段的血液报废例数。结果 对照组血液报废率12.46%(10 287/82 576)明显高于观察组血液报废率12.21%(10045/822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化验报废数2528例低于观察组化验报废数3 175例,对照组成分制备报废数6 598例明显高于观察组成分制备报废数5 47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成品库报废数1 161例与观察组成品库报废数1 39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液报废类型上,在脂肪血、血浆颜色异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袋破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析血站成分制备工作中血液报废的常见原因,采取预防性手段,可降低血液报废率。
[关键词] 血站;成分制备;血液报废;原因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4(a)-0119-03
2016年我国无偿献血人次达到1 400万,采血总量达到2 360万单位[1]。2017年前3季度无偿献血人次数和采血量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5%和7%[2]。与献血量同样在增长的是我国血液使用量。但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在于,采供血机构在进行血液采集、成分制备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受到相关影响的影响导致血液报废,较高的血液报废率不仅加重我国血液供应紧张,还会加剧血库用血紧张[3]。其中成分制备过程中容易出现血液报废情况[4]。该次研究重点分析血站在成分制备过程中导致血液报废的原因,及对策效果希望能够有效降低血站成分制备的血液报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血站2016年1—12月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作为对照组,2017年1—12月血站成分制备工作作为观察组。
1.2 方法
分析对照组阶段中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原因,分析发现导致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包括:①重度脂血:献血者不注意献血前的饮食注意,在献血前1 d或者当天摄入高脂、高糖食物、油腻食物。②血袋破损:在血袋的采购上没有加强相关工作,因原材料质量不过关导致问题的出现。也有可能是在操作中离心导致破损,也有可能是热合口未注意导致渗漏的出现。③溶血:血液在转运过程中或者是采集过程中出现操作不当,导致血袋受到振荡、挤压,加上高血液存储温度不符合相关标准,或者是献血者自身原因都有可能导致溶血的发生。④出现凝块:抗凝剂与血液没有充分地混合导致凝块发生。⑤血液采集量不足(不足量的血液不会成分制备):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因为献血前的沟通未到位或者献血者自身献血条件不成熟、献血者献血前过于紧张焦虑、献血者血管太细、采血者技术不过关,也有可能是因为其他献血反应导致献血者的连续献血反应。
针对上述对照组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①针对重度脂血:采血者需要在献血者献血前详细询问饮食情况,身体状况以及睡眠情况,知道献血者认真填写表格,如果通过与献血者沟通发现其有不适合献血的情况,劝导献血者改日獻血。对于体重超过90 kg的献血者也尽可能地婉拒其献血要求。②针对溶血:加强采血者的专业素质,定期对采血者进行工作能力评估,要求采血者严格按照血液的保存要求进行保存。调节冰箱的温度,做好血液从献血者献出到血站整个环节的管理。③针对血液采集量不足:采血者需要询问献血者是否为第一次献血,如果是第一次献血需要告知献血者相关知识,同时告知献血者不要过于焦虑担心,整个献血过程是十分安全的过程。在采血的过程中通过与献血者交流转移话题,分散献血者对献血的注意力,确保采血过程的顺利。④针对凝块:要求加强采血者的专业技能,要求采血者的相关操作严格按照规定开展。⑤针对血袋破损:针对血袋的采集需要选择质量的生产厂家。另外热合口必须封严。离心操作需要做好正确装杯,避免死腔出现。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血液报废率,不同情况的血液报废的标准:①脂血:血浆内出现白色不透明乳糜状物;②血浆颜色异常:血浆呈现出茶色、深黄色、粉红色等颜色,与正常血浆颜色有明显差异;③采集量不足:使用标准称沉重检查发现容量低于标识容量10%以上;④凝块:肉眼可见块状物;⑤血袋破损:血袋表面或者血袋外包装发现有渗血,或者发现离心杯中有血渍,或血袋配血管中有血液渗出。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组间数据差异进行检验,其中[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组内相关资料的比较应用χ2检验方式,计量资料应用(x±s)表示,组间比较检验方式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两组血液报废率
对照组血液报废率12.46%(10 287/82 576)明显高于观察组血液报废率12.21%(10 045/82 2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分析两组血液报废统计情况
对照组化验报废数2 528例低于观察组化验报废数3 175例,对照组成分制备报废数6 598例明显高于观察组成分制备报废数5 47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成品库报废数1 161例与观察组成品库报废数1 39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分析两组成分制备中血液报废分类情况
两组血液报废类型上,在脂肪血、血浆颜色异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袋破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临床成分输血率达到99.6%,血液报废率为5.95%[5]。实际上我国一直都十分重视血液安全管理工作以及相应的供应工作,从提升依法治理水平、提升血液供应水平、提升血液安全水平、提升合理用血水平四方面积极开展血液安全供应工作。目前,针对我国的血液安全不仅建立了血液质量管理体系,还全面落实血液核酸检测策略,并开展血液安全技术检查[6]。相关资料显示,我国2014年中央财政投入10亿元支持实现血站核酸检测全覆盖[7]。通过实施核酸检测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窗口期”分别缩短了50%、82%和20%[8]。
与此同时我国的医疗服务水平也有很大改进,但是由于部分因素的影响导致血站成分制备中仍然有着较高的血液报废率[9]。该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血液报废率12.46%(10 287/82 576)明显高于观察组血液报废率12.21%(10 045/82 2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液报废类型上,在脂肪血、血浆颜色异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袋破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血是导致血液报废的最常见原因,其次是血浆颜色异常。其中对于这种脂血、血液颜色异常导致的血液报废问题,无法从根源上解决,这一点要求在采血时采血者需要加以控制,尽可能减少采血环节的不合格血液采集。
通过有针对性的了解血液报废原因,这对于尽可能减少血液报废率有重要意义。该次研究中,对照组化验报废数2 528例低于观察组化验报废数3 175例,对照组成分制备报废数6 598例明显高于观察组成分制备报废数5 47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成品库报废数1 161例与观察组成品库报废数1 39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液成分制备的过程中,血袋破损、血液渗漏的发生与多个因素有关。要求与质量管理科进行沟通,避免采购不合格血袋。因热合不严导致血液报废,提示需要通过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尽可能杜绝该方面问题[10]。另外还需要定时进行仪器的维护与保养。对于血站而言,其工作不仅仅是保证血液的供应,与此同时避免血液浪费,减少其中资源的浪费[11]。特别是面对我国较为紧张的用血情况,血站更加需要做好相关工作,确保每一个环节的质量与安全[12]。
综上所述,分析血站成分制备工作中血液报废的常见原因,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采取预防性手段,尽可能降低血液报废率。
[参考文献]
[1] 段艳芳,张静涵,李少华.成分制备物理血液报废的原因及预防策略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3):130-131.
[2] 张彩兰.海东中心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原因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17,47(8):66-67.
[3] 庄永华.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情况及其原因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21):13-14.
[4] 罗怀雪,卢少芬,李结敏,等.成分制备过程血液报废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医药科学,2017,7(6):187-189.
[5] 严晓芸,范恩勇.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情况调查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1):110-112.
[6] 陈小嫄.研究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原因及预防方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9):1261-1262.
[7] 王明芳.血站成分制备血液报废原因浅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21):2943-2944.
[8] 毛金美.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的原因分析[A].中国输血协会.中国输血协会第七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摘要篇)[C].中国输血协会:《中国输血杂志》编辑部,2014:1.
[9] 毛爱霞.采供血和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原因分析及对策[A].中国输血协会.中国输血协会第七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摘要篇)[C].國输血协会:《中国输血杂志》编辑部,2014:1.
[10] 张捷.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原因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2):151-152.
[11] 孔福珠,胡翠薇,吴金仙,等.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原因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1,13(1):72-73.
[12] 李进才,戴庆昭.成分制备过程血浆报废原因分析及对策[J].医学信息,2010,23(8上旬刊):2788.
(收稿日期:2019-01-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33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