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关键条件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教育部2014年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全面展开,我国职业教育开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职业学院的学生理论水平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偏弱,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标,是我国职教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学徒制试点的重要原因。以我院学徒制试点工作为依托,探讨学徒制模式成功实施的关键条件——因材施教策略。
[关 键 词] 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4-0036-02
职业教育是对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培养企业急需的实用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懂理论,强技能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师资配备,教学条件,硬件设施都得到了很大提高。职业院校取得成功和经验的同时也产生一些问题,如生源质量不稳定、教学方式单调、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的脱节等,已经开始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徒制试点应运而生。
一、我国职业教育现状
我国职业教育在经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后,诸多问题开始显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是使学生兼备理论与实践能力,侧重点是实际动手操作和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随着本科院校的不断扩招,职校学生的理论知识素养不断下降,新技术新理论的不断出现,给学生学习新技术新理论知识带来一定困难。例如,我院汽车应用专业学生,随着汽车新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汽车电控技术的大量应用,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面在不断扩大,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同时,职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偏弱,不同学生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的较大差别,都给理论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我国学徒制的试点工作经验
教育部从2014年开始推广并试点学徒制培养模式,就是针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这种现状和困境。我国多所本科院校开展了多年的理论研究并且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同时在全国数十家职业院校开始学徒制试点运行,已经取得令人信服的实际经验,为学徒制的推广和全面实施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例如,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最早进行学徒制试点的学院之一,除了學院自己原有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学院与企业紧密联合,根据企业岗位要求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学生就业目标明确,学习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企业对学生实习培养岗位目标明确,师父对来实习的学生热情接待和严格培训,学生感觉到企业的真诚和温暖,双方友好合作,学习培训目标明确,取得良好的效果,是一种双赢的教育培训模式。
三、学徒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将传统学徒制与现代高职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典型的校企联合培养的职业教育制度。是培养企业所急需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模式,有别于本科教育,职业教育更加重视技能培养,但同时又要求具备相当理论知识的新型人才。
根据广东的成功经验,学徒制实施优势明显,企业与学校双赢的格局,“师”与“徒”的教、学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提高,为我们开展学徒制试点提供了宝贵经验。但是,广东的成功经验,也只体现在部分学生,换言之,一个学徒制试点班,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取得优良效果,与传统培养模式相对比,效果提升的比例有限。造成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接受教育个体的知识技能的学习、理解和接受方式和能力的差异,因此,一个好的教师或先进的教学方法,可以明显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但不是决定性作用。
在赛场,我们通常为冠军而欢呼雀跃,亚军和季军常被忽视。其实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冠军、亚军和季军的差别非常小,通常我们可以认为他们的技能水平几乎是一样的,比赛结果的差异来自临场发挥、心理素质及情绪稳定等微小的差别。一个走出赛场来到普通人群中间的选手,都是鹤立鸡群的高手。同时,能够有资格接受训练的选手,都来自严格的测试和挑选。
职业教育虽然没有体育这种特殊人才的严格筛选要求,也并不等于说任何人都能够胜任所学习的专业技能。学习能力的差异,动手能力的强弱都对职业技能的培养有较大的影响。因此,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学习适合学生特长和能够发挥学生自身优势的课程和技能,进行专业测试和选拔,是现代学徒制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学徒制成功关键条件的探索
做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学自己擅长的课程,是事半功倍的最有效方法。学徒制是一种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的是教学方式,却没有改变教学对象,“师徒”双方都没有“挑选过”,因此,对学生进行特长分析和能力测试,推荐和选择合适的专业学习是未来学徒制试点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条件。
在知识信息爆炸时代,胜任专业岗位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和经验越来越多,知识的老化和更新速度也在加速,这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也给专业教师的知识水平能力提出新的挑战。
人人希望自己成功,但现实是成功人士比例非常低,很多介绍成功经验的案例,努力、勤奋、持之以恒,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然而,通过对成功人士的多方研究发现,一个成功者就是做了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一个对工作轻松驾驭,一个对工作无比热爱,一个天天有成就感的“工作狂”。而不成功者,往往抱怨工作难、工作累,领导和同事对自己有偏见,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从事的工作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如,20世纪80年代巴西足球巨星苏格拉底,毕业于巴西圣保罗大学口腔医学博士,平时是一名医生,而功成名就的却是足球,足球发挥了他的才能,成功的领域却不是他的专业,这是个体发挥自己特长而成功的典型案例。 (一)因材施教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每个个体对不同知识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对不同技能的领会和掌握同样如此。体育和音乐是两种特殊人才,教练和导师通常都有一整套选拔人才的经验和测试方法,很难想象只要通过高考分数线就能够完成体育音乐所有课程的学习。因此,体育和音乐人才的选拔方式是我们可以借鉴的重要经验。
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本科或职业学院的课程而最终毕业,然而,这些学生为了完成学业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差别很大,学习效率的高低更加明显。即使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他对所学的不同课程,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和学习效率也有较大差别。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特点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模式,过去的文理分科的高中教育模式就是一种典型的因材施教模式。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导向,通过各种测试,甄别学生的特长,对报考学生进行分类选拔,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是因材施教能够获得成功的重要基础。
(二)人才选拔测试方式
1.性格测试
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通常不善于人际交往,应该建议其学习技术性专业,如设计、维修等;一个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可以推荐销售、服务类的专业。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也为今后胜任工作和快速作出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
2.理论知识测试
高考本身就是理论知识测试最典型的代表,学生高考的各科成绩直接反映了学生各种理论知识的水平和能力。但是,對各大院校的不同专业,对理论知识的要求不仅局限于高考的科目,因此,职校可以根据自己特有的专业所需掌握或将来需要学习的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特殊理论测试,从而可以评定学生是否适合该专业的学习。
3.专业测试
不同的专业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有较大差别,如机械和电子专业是理论基础差别较大的两个专业,通过测试可以判断和推荐学生学习不同的专业,为学生将来能够高效、快乐地学习打下基础。
4.技能测试
高职院校大多数专业对实践性要求高,动手能力对学习不同专业有不同要求。例如,我院汽车运用专业,面向汽车销售、维修保养,汽车试验,保险理赔等岗位,对报考汽车运用专业,性格外向而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建议和定位未来从事销售、保险理赔岗位。性格内向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比较适合从事维修保养,汽车试验等方向的岗位。
(三)招生专业分类选拔
高职院校在招生过程中,通过各种测试,确定学生的特长和学习优势,在学生自己申报专业的基础上,学院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和特长,采取分类选拔,学院推荐,学生自愿的条件下,重新调整专业配置。
五、人才测评方式的探索
选择适合自己企业工作特点的员工,做发挥该员工特长的工作,是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招聘员工的理念。这种理念的招聘方法是首先进行问卷调查,和有关心理学方面的测试,主要判断性格特点,如内向型、外向型;其次进行场景测试,设置一定场景,考验应聘人员对场景的反应,安排一组应聘人员做各种游戏或问题讨论,以判断其工作责任感、工作协调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最后才是外语和专业能力的测试。
通用汽车公司的招聘方式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一个优秀和能够作出成绩的员工,首先是必须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工作责任心。同样,对职业院校,选择合适的学生学习合适的专业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全新课题。
对前面讨论的四种测试,理论知识测试方法非常成熟,无须过多讨论。性格测试有很多研究和实践经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技能测试可以借鉴体育音乐人才的测试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而专业测试目前没有系统的理论和成熟的经验,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六、专业与人才测评的关系
然而,即使有了系统、科学和全面的人才测试方法,还必须研究和建立一整套职业技能与人才特长关系的课题研究。从企业的实际招聘方法来看,大多数是以应聘人员的学历、职业经验为主要依据,也有一些有企业已经开始采用性格、特长测试方法进行招聘,这些经验和方法值得学习和推广,也是教育、人事部门未来需要大量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七、结论
现代学徒制是解决我国职业教育困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配合人才测评系统,人才档案的建立制度,研究和推进职业技能和人才特长关系的研究,把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当岗位,不仅是高效培养和使用人才的科学手段,也是有效解决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才短缺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赵鹏飞.现代学徒制“广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赵志群,(德)海尔伯特罗什.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3]朱敏成.论现代学徒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11).
[4]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3(16).
[5]赵曙明.人才测评:理论、方法、工具、实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6]刘远我.人才测评:方法与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7).
编辑 陈鲜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44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