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课堂教学以读促写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从高中语文课程内容的角度来看,阅读和写作是两个重要的模块。在高三阶段,更加凸显出二者的教育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阅读和写作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缺乏联系。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完全适用于现代高三语文课堂教学情况。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一种创新型教学方法,寻找到作文与阅读之间的契合点,发挥二者的教育合力作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就高三语文课堂教学以读促写策略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关键词:高三语文 课堂教学 以读促寫
以读促写是一种阅读与写作实现结合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的应用原理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写作当中,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标。高三阶段的语文教学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这为实施以读促写教学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针对高三阶段的作文和阅读教学特点,采用合适的方式开展以读促写教学活动。
一、从阅读教学中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进行阅读的客体就是写作作品。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的这样的关系为教师开展以读促写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高三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了较强的认知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高三学生所接触的写作主题比较丰富,如果学生所掌握的写作素材较为贫乏,则无法完成高质量的写作。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适当的进行一些摘抄,将一些自己能应用于写作当中素材整理到一个本上,随时翻看,逐渐将其内化成自己写作素材体系中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写作素材,并能将其充分运用于作文创作当中。
二、从阅读教学中得到情感教育
对于大部分写作主题而言,情感表达是中心。从高三学生的作文中可以看出,对情感的表达并不够深入,都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这样的写作方式会使得作文内容比较枯燥和干瘪。通过阅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1]。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教学,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的将情感延伸到自己的作文当中。例如,在《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从字面的意思来看,这是一篇景色描写的文章,但是作者却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了其中,需要从一些细节之处才能察觉。比如,“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这几句话表达了作者最近几天的心情比较伤感,不太宁静。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的情感,透过文字的表面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将情感融入到自己的作文当中。
三、拓展课外阅读丰富写作知识
尽管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比较丰富,形式也较为多样,但是,教材内容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重视课堂阅读教学的效果,还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扩展课外阅读范围而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写作知识。教师可以将教材中各个单元的主题作为出发点,为学生推荐更多的相关阅读素材[2]。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知识,了解更加多样的写作体裁,得到更多的写作灵感。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督促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制定课外阅读计划,从而逐渐形成从阅读中获取写作知识的意识和习惯。
四、通过阅读指导学生谋篇布局
在高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强调,不同的写作主题或者体裁对应不同的写作思路。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对于作文框架的构建,能体现出不同的写作侧重点[3]。作文的结构以及写作内容的侧重点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作文的质量和效果。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通过带领学生分析阅读文本,从而提高学生在写作中的谋篇布局能力,使作文的结构更加合理。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阅读活动之后,可以让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仿写,通过这样的方式找到合适的写作思路。教师而可以让学生在进行写作之前,列出写作提纲,确定各个部分的写作内容,突出写作主题,根据写作内容重要程度合理划分篇幅。长此以往,能使学生在每次写作之前都能抓住写作的侧重点,从而更好的完成作文创作。
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进入高三阶段就相当于进入到了复习阶段,将阅读与写作进行有机结合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从阅读教学中积累写作素材,从阅读教学中得到情感教育,拓展课外阅读丰富写作知识,通过阅读指导学生谋篇布局的方式开展以读促写教学活动。通过本文对高三语文课堂教学以读促写策略展开的一系列研究,希望能为提高高三语文写作教学质量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刚.以读促写活动关联语文素养提升[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06):32-33.
[2]关海君.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升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有效性[J].华夏教师,2018(05):38.
[3]罗文娟.以读促写,读以致用——浅谈活动型写作中的读写整合方略[J].语文学刊,2016(06):81-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17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