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推拿手法配合腹针治疗足跟痛验案1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足跟痛作为现代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但治疗效果不理想,极易反复。现报道1例依据整体观念以手法配合腹针治疗足跟痛的疗效,分享心得体会。
  【关键词】足跟痛;手法;腹针;验案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0..02
  足跟痛(painful heel)指足底部局限性疼痛,不红不肿,影响行走。又称脚跟痛。是由于足部的骨骼、关节、软组织等处病变造成的症状。常见的为跖筋膜炎、骨质增生;一般在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发生,是一种慢性损伤引起的疾病[1]。现代医学治疗手段有手术、理疗及药物等[2-3]。
  典型病例:王某,女性,67岁,既往体健,9+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跟疼痛,长时间行走、站立后症状明显加重,休息后可稍缓解,多次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局部按摩、药物治疗、热敷”等治疗(具体不详)可稍缓解。近日,双足跟疼痛逐渐加重,甚则不能站立、步行,右足尤甚。于当地医院治疗后未见明显缓解,遂于我院就诊,门诊行双足侧位X线回示双侧跟骨底骨质增生改变,左侧骨质增生明显。查体:缓慢步入诊室,痛苦面容,双侧足跟部有明显压痛,踝关节活动后疼痛加重,右侧尤甚,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治疗方案:以补益肝肾,通络止痛为治则。治疗:洗手消毒,在患者行手法处涂少量麻油做为介质。(1)施术者一手使其足固定在背屈位,同时另一手握拳,用拳头平面由足掌底部至足跟部推4~5分钟,再用拇指由足背向足掌趾推3分钟;(2)施术者一手托住病人一侧小腿远端,另一手固定该侧膝关节,缓慢作膝关节的屈伸以及内旋、外旋动作;然后用拇指推、滚及弹拨膝关节周围韧带及筋膜,反复进行数次;(3)施术者用拇指由上至下推、滚胫前肌、小腿后方肌群,至跟腱处改用提捏、弹拨约10分钟;(4)施术者一手托住该侧足跟部,另一手握住其足尖,行踝关节的背伸、屈曲以及内翻、外翻动作数次;然后用两掌相对握内外踝,做牵引动作,反复进行数次;(5)腹针取穴[4]: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外陵(双)、下风湿点(双)、下风湿下点(双)。操作方法:患者平卧位,用直尺精准测量定点后消毒双手及病人皮肤,选取0.22 mm×30 mm毫针,进针时应避开毛孔、血管及伤痕,对准上述穴位迅速直刺入皮肤,然后缓慢深入。进针深度: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穴进至深层,双侧外陵则进至中层,双侧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均进至浅层。不要求患者有酸麻胀痛的得气感,待针尖有轻微阻力而患者无任何不适停针,留针30分钟。隔日一次,1周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2周后患者行走、站立自如,无明显疼痛。
  心得体会:足跟痛作为临床的一种常见病,自古以来众多医家对该病的认识和治疗各有见解。《诸病源候论》中有记载:“脚跟颓者......呼为脚跟颓”。祖国医学一般认为造成足跟痛是因为多重因素导致的筋脉闭塞,气血循行不畅,不通则痛,是以久行久立后,压迫局部经络,气血瘀滞,则疼痛更甚。根据《腹针疗法》[4]的“引气归元”学说及“神龟图”的全息投影观点,故选穴为: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外陵(双)、下风湿点(双)、下风湿下点(双)。其中,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取其“后天养先天”之用以达“引气归元”之功。张介宾认为调经重点在补脾胃以充血,填肾气以化血养血。故以上穴位均刺至地部。双侧外陵则辅以通调下肢经脉,行气活血,故因刺至人部;同时配以双侧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来以缓解局部疼痛,此四穴位均刺至天部。患者年老久病,肝脾肾虚衰,气血不足,运行无力,久滞成瘀,阻塞脉络,经脉不通则痛。以上10穴合用,以增补肝肾、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之效。
  现代医学普遍认为足跟痛的原因有如下:
  (1)由于长时间直立、步行等,使足底肌肉、筋膜等在跟骨结节着力点周围反复拉伸、摩擦,导致软骨的损伤,并促使骨骼自我修复、硬化与增生,形成骨刺,进而刺激周围的软组织分泌致痛物质的出现和无菌性炎症,导致跟垫痛、跟骨后滑囊炎、跟腱炎等,产生足跟痛。
  (2)同时还与足部的形态结构相关,经长期的负重、行走、站立导致足弓变平,连接跟骨及骨之间的韧带、肌肉长期受到压力,过度拉伸,反复磨损,最终造成软组织炎症引发足跟痛。
  (3)随年龄增加,足跟的脂肪纤维垫逐渐老化,弹性随之下降,又长时间反复挤压磨损,结构改变,功能丧失,也是间接足跟痛的一个原因。
  (4)除了足底局部及踝关节的原因,小腿的骨骼肌肉、膝关节及周围結构也密切相关。根据人体结构来看,当膝关节受到损伤时,势必会影响到其周围的韧带、肌腱,造成小腿肌肉过度收缩,比如腓肠肌、胫骨前肌、比目鱼肌等,往下传递通过跟腱在等跟骨及踝关节的附着点牵拉,同样也会导致足部结构力学失衡,引起足跟痛。而反过来,根据人体结构的连贯性,足底的损伤也势必会逆向影响足背、踝关节、小腿、膝关节,甚至大腿、髋关节等,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虽然该患者的影像学报告显示双足的跟骨均有骨质增生,且左侧骨刺较右侧大,但疼痛的程度却是右侧更为明显。经手法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但骨刺仍旧存在,因此可知,骨刺只能作为足跟痛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所以解除患者的疼痛不需要行手术切除骨刺,在行手法治疗后若无效果,则再考虑行手术或者封闭治疗。
  从腹针理论来看,治疗足跟痛的原则是补益肝肾,行气活血,疏经通络,祛瘀止痛,手法一般是推、滚、弹拨、拉伸等。而现代医学则按照解剖基础来进行松解肌腱筋膜、拉伸肌肉,减轻局部压力,使局部循环通畅,减轻炎症,消除疼痛。二者的理论体系虽然不一样,但是治疗效果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从该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来看,对于某一个点的疾病,并不能单纯进行局部处理,这样即使有效也只是暂时的。因此要带着整体的综合性眼光去看待人体,治疗前要仔细地进行查体,辨别问题的根源所在,着力于要点,方能解决疾患。
  参考文献
  [1] 李 谨,张中会.运用烧山火手法针刺双肾俞穴治疗足跟痛1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06:475.
  [2] 郭文青.手法配合中药熏洗治疗增生性足跟痛127例[J].河南中医,2004,06:77.
  [3] 王保华.神经阻滞配合手法治疗足跟痛[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03:396.
  [4] 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01.
  本文编辑:赵小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42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