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教育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的新形势下,慕课教育日益成为备受推崇的开放在线教育,在线教育就是通过智能、聚合、协作、虚拟、物联、远程等大量技术手段提供更加逼真的教学环境,正因如此,现今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喜欢慕课教育模式,慕课即将掀起一阵教育改革之风,有优点也有缺点,要在思辨中不断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音乐;慕课教育模式;在线课堂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慕课的概述
  “慕课”又被称为MOOC,其中“M”代表Massive(大规模),指的是课程注册人数多,每门课程容量可达数万人,最多一门有16万名学生;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指的是学习气氛浓厚,以兴趣为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指的是时间空间灵活,使用客观、自动化的线上学习评价系统,如随堂测验、考试等,而且还能运用大型开放式课程网络来处理大众的互动和回应,让学生自我管理学习进度,自动批改作业、相互批改作业、进行小组合作等;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代表课程。慕课要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要体现教学过程,反馈学习结果。师生之间要互动。互动的前提是有激发学习者互动的问题或活动,互动持续进行的保障是实时或非实时的反馈。学习者的互动包括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内容、学习者与媒体、个体与团队的互动。
  慕课音乐在线课程教育的特点包括大规模的、开放课程、网络课程、资源共享等。慕课教育并不是单独的一门课,而是全世界多所高校通过相关机构进行的课程,所以才被称之为一个大规模的教育课程。慕课音乐教育上中的课程都是公开的。如今网络如此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将教育课程发布到网络上,受众会更广,传播速度快,惠及更多人。人们的上课学习地点也不再受到限制,随时随地,只要有空余时间就可以拿出手机、电脑等设备进行学习。
  二、慕课的发展现状
  MOOC自出现以来经历多年,相比以往有了很多的变化。在2017年时国家认定情况改变较大,入选至慕课的课程包含了500门左右,有上百所高校入选慕课。部属的高校入选课程包含了四百多门课程。慕课的课程涵盖量在不断的增加,规模等方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也有一直秉承坚持的优点。起初的慕课规模就很大,对全国的大众是开放的,一直都是采用网络在线的方式,课程并没有非常的细划分。现今的慕课依然是有着大的规模,也有以往的完全开放变成了差异化服务并且有一部分已经开始收费了。相较之以往更加的专业化,有固定的平台。课程的设置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程越来越越微专业化,涉及到很多细小的专业,例如音乐专业中有理论的课程,而理论课程中又开设了传统音乐类、说课类、音乐素养类等课程,专业技能上有民歌唱法、美声唱法、某一乐器的练习技巧等。课程的设置变得在线学习化,课程普遍会在固定的平台上开设直播从而教授知识,学院通过手机或电脑就可以观看,若时间所限不可以及时看,则可以看回放。如此更加的便捷化,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
  慕课教育的开展对社会信息化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这也优化了现当代的教育模式,在线课程教育越来越具有普遍性,也推动了所有教育模式的平衡。到目前为止,全球提供的免费慕课教育的课程数量已经超过了数万门。与此同时,国内掀起了强盛的慕课教育模式的风气。为了更好地推进音乐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音乐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爱课程网联合华夏乐府音乐在线课程联盟,共同组织开展音乐在线开放课程申报和遴选工作。这一招募是为了充分发挥高校音乐学科专业优势和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建设一批适合网络传播的内容质量高、教学效果好的在线开放课程。
  许多知名的高校也都开始与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慕课平台签约,中国大学在音乐慕课模式上开始了中国式慕课教育的探索之路,对于我国是相当重要的。我国拥有相当大的资源,可以通过慕课的方式将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播给大众并能传播给世界,走向国际舞台,让世界人民都感受到我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与魅力。这也将推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一些研究者认为,现今音乐慕课教育模式将会对传统的学校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但笔者不这么认为。慕课可以有很多的听众,覆盖率较大,但也不能线上教育完全取代线下的面对面的音乐教育的模式,这种切身体会的感受无可取代。在线下课堂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知识,还学习做人,锻炼每个学生的合作、人际关系处理等等多方面能力,不能一味地推崇慕课而忽略线下课堂教育,只有两步走,方可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慕课与线下相结合,既可以保留传统教育方式,又可以保留面对面这种神奇的感受。
  三、音乐慕课的价值与优势
  当下,慕课的开展收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其自身有很多的优点吸引着大家都跟随、追崇。慕课的开展可以带来资金的成功,是一项新的产业,带动一部分的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带动经济。慕课开展可以提升个人人物形象和大学的形象,若是发送到国际上的课程则可以让其他国家了解我国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这也就会提升我国的软实力。软实力的本质是让别人自愿做,而不是强制性的。慕课的开展可以让世界认识中国,大大提升我国的软实力,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让世界感受中国音乐的魅力。慕课有很多的优点,如教学评价优化、教学内容精炼、教学方式灵活、学习方式多样、拉近学生与名师和专家的距离、汇集优质教育教學视频、便捷共享优质教育教学等等优点。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蕴含的文化也是多种多样,教学资源很丰富。不同的地区有自己标志的文化,有了慕课就增加了文化之间传播与交融性。参与慕课课程主要是一些高校的音乐教师,因此,一些学校的教学资源短缺时就可利用慕课中的优质课程资源来丰富本校的教学。与此同时,这些教学资源很丰富的高校,就可以通过慕课的形式来提高自校的知名度。当然,知名大学的课程并不一定都是精品课程,不知名的大学也会有精品的课程,也可以有全国知名的优秀高校名师。   在传统的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会有许多学生的学习状况很难被老师察觉和关注,但在这样有许多人一起学习所产生的庞大数据之中,便能够被察觉。高校还可以利用网络慕课来帮助考试未达要求的学生,也可以省去教师再另行时间给学生补课。慕课将课程内容都分解成小的知识点,缩短了授课时间,有助于学生碎片化学习;且内容主题明确,每个视频都自成一体,主体内容相对是完整的。
  慕课是学生观看视频自学、群学、测验、作业、考试一体的过程结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有效参与教学。世界各地的学生都可以一起在慕课平台上学习课程还可以一起在讨论平台上一起讨论学习,学生们可以24小时的在网络上互动交流,优秀的学生还可以发挥一定的作业,学生之间相互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减轻了教师们的教学负担。这一平台提问讨论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可以自主的选择学习的内容以及顺序。慕课还有一优点就是可以反复观看。当有不明白的问题时可以多次回看,相较于传统课堂的时间性上就要方便有益得多了。
  四、音乐慕课的现存问题及应用建议
  慕课有很多的优点,但在实行中也不免有一些缺点和漏洞,看到优点加以发挥运用的同时,但也需知晓缺点与漏洞之处,以至更好的推进慕课的发展。慕课需要教学团队,背后也要有专门的视频制作的技术团队,对科技技术、设备都有一定的要求,每完成一个视频录制都会耗费很大的精力和经济。每一节课成功上线都需要团队以及教师做很多的准备工作,相比较于传统音乐课堂没有那么的随时性和自由性。当课程上线后,无论是团队还是慕课平台的学员们,在管理时都非常的不易,讨论平台有时也会出现混乱的状况,这一现象难以杜绝。一般情况下,课程上线初期参与的人特别多,但是长期下来可能就会有一部分学生坚持不下去。作为自主爱好学习很好,但是若教师强制性让学生看某一在线课程完成任务,则大多数都是人不在电脑旁,空留电脑自行播放,做的是表面功夫。慕课课程要求考核、结业的难度比传统课程要低,且慕课现有的考核条件在考试的严密性上和实际的考场还存在很大差别,所以有关慕课成绩、证书的效用方面还未得到社会上的普遍认可。但从长远发展上来看,慕课的开放性能让社会公开地观察、评估每堂课的效用和质量,从而得到比較客观的认识。相信随着慕课的逐步推广和改进,一定会得到更多认可。
  在此境况下,笔者总结一些应用建议。加强技术团队,在众多申报的课程中选择最有意义和价值的课程予以支持,同时加强后台的管理,对学生学习后的成果检查力度要加强,增加考核和结业的难度。学校发现好的课程可以多多分享于学生,增加他们学习的机会,及时接触到学术前沿的一些信息,激发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意识,而不是一贯的闭门造车。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慕课的课程设置与本校的特色要相结合,多多鼓励我国民族特色的音乐加入到慕课中来,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慕课平台和各大高校之间要相互合作,共同发展,推进学习氛围,推动我国音乐教育理论及音乐专业技能的蓬勃发展。
  五、结语
  在当下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又正处于互联网时代,平台共享、资源共享、课程共享、师资共享都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无论是对中国而言,还是对全世界而言,音乐慕课共享无疑是推动了各国各民族音乐的发展,我们可以了解更多的国外优秀音乐文化,本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也必将走向世界,让世界都感受中国文化的无限魅力。想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还需要大家一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曼丽.MOOC的特征及其教学原理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8(4).
  [2]孙传远.开放课程运动产生和发展的路径考察[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4(5):10.
  [3]陈肖庚,王顶明.MOOC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
  作者简介:李欣(1993—),女,汉族,江苏淮安,硕士研究生,江苏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马东方,江苏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44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