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宏观粒子、微观粒子和暗物质的组织结构与构形分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首先提出了原子核是由中子组成的,原子是由中子和电子组成的理念。首先提出了微观粒子任一组分即合子,都是由重子和轻子组成的理念。首先提出了轻子、电子的运行轨道模型,电子对的运行轨道模型。首先提出了分子轨道的模型。首先提出了暗物质即暗氢分子的组织结构和构形分布。
  关键词:重子;轻子;合子;锁键轨道;分子轨道;暗物质;暗氢
  
  一、绪论
  我们知道,现实世界是,微观世界决定宏观世界,微观粒子决定宏观粒子,宏观粒子是微观粒子的结果,微观粒子是宏观粒子起因。描述微观世界的理论叫做量子理论,描述宏观世界的理论叫做经典理论。这两套理论模型,虽然在各自的领域,都被证明是正确的,但却无法适用于对方的作用范围,这显然是不应该的,因为,因果应该是一致的。那么如果有一种理论模型,可以解释和描述宇宙中的一切物理现象,那么这个理论模型就是大统一理论。所谓大统一理论,又称万物之理,也是科学的终极理论。
  我们本着在科学的海洋中,展翅飞翔,驰骋幻想,在幻想的空间中,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去寻求科学真谛的精神,对此发表了自己的一系列见解,文章中,有一些大胆的设想,也有一些和现行理论偏离,甚至冲突的地方,在此特此声明,希望读者给予谅解。
  今天,我们说说,宏观粒子、微观粒子和暗物质的组织结构与构形分布的问题。
  二、微观粒子和宏观粒子的结构
  空间和物质实体的区别是:空间的特征是无穷无尽的体积。物质实体的三大特征是:容、量、能。容就是有限的体积,用大小来标示。量就是质量,用轻重来标示。能就是能量,用强弱来标示。
  除非特别指出,我们所说的物质实体,及其容、量、能,均是对微观粒子而言的。
  我们知道,能是不能脱离物质粒子而独立存在的,一般而言,能指的是粒子的振动,它是用强弱来表示,由媒介来推移,以波的形式来显示的。电能有点特别,首先它的传递媒介只能是电子,在讨论其他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经典物理学有关的一些界定是怎样的。
  关于原子的结构和组成是这样说的,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电子带一个负电荷,质子带一个正电荷。电子在原子核外围,在不同的能级上绕原子核高速旋转,最里面的为基态,最稳定,能量最低,由里向外,能量依次增加,稳定程度依次降低,外围电子能量最高,也最不稳定。
  我们知道,电和磁是同时存在的,其显示形式为电磁波,其作用形式为电磁力,电可以生磁,磁也可以生电。电磁效应的发现是当代物理学最伟大的发现,它的应用构成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宏伟大厦。不过,翻来覆去,都是,将其他的能转换为电能,或者将电能转化为其他的能。对应的就是一个是生成电能,一个是释放电能。细心的读者,有没有发现,生成电能也好,释放电能也好,电子的电荷没有增减,当然电量也没有增减,那么,电能的变化和电量就没有任何关系,当然和电荷也没有任何关系,就是说,电子根本就没有带什么电荷,自然也没有什么正负之分,可见,质子也没有带什么正电荷,质子的质量和中子是相等的,因此,质子就是中子。
  这样,原子的结构就界定为: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原子核是由电子数两倍的中子组成的。
  那么,电子带电吗?
  上面,我们说了,电子没有带什么负电荷。电荷、电量及其正负,以及能的正负的界定,是违背客观存在的。因为,能是粒子运动形式、大小、强弱的标示,任何物质实体都在运动,因此,任何物质都带有电,当然,任何微观粒子也都带有电,电子带有电,原子核带有电,中子带有电。人们理念中的不带电、没有电、中性,是人体感觉不到电,电流计的指针没有摆动,感觉到电及有电流通过是在带电体的势能高于测试体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没有电感,没有反应,只能说,被测试体的电势,低于或等于测试体,而不能说,被测试体没有电。
  和宏观粒子一样,微观粒子的运动形式,遵循最稳定状态,即熵最大的原则,譬如,地球绕太阳不仅要公转,还要自转,因为,公转加自转的熵比仅仅公转要大,即自由度限度要高,稳定程度要高。不仅仅要自转,自转轴还要倾斜,因为,倾斜的熵比不倾斜的要大,即自由度限度要高,稳定程度要高。这样,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旋转的自由度限度最高,稳定程度最高。这时,地球上任何一点绕太阳的运动轨迹,就是环绕太阳的一封闭形圆形螺旋曲线。注意,我们只能说自由度限度,不能说自由度,就是说,自由度是受条件限制的,即规定条件下的自由度,虽然强调自由,但是不能脱离条件要求。也就是说,规则条件要求下的,不规则程度的最大值,即不规则的自由度是不能破坏规则条件的要求的。在这里就是,地球的自转,熵增加也好,不规则程度增加也好,自由度增加也好,稳定程度增加也好,但自转的速度不能破坏绕太阳公转这个终极目标。一样,地球自转轴的倾斜角度也不能破坏绕太阳公转这个终极目标。因为,理论上,最大的熵,最大的不规则程度,最大的自由度,最大的稳定程度,就是杂乱无章,这样,宇宙中的星体就不会组成有序的无限多维度空间,而是像游乐场中的碰碰车一样,横七竖八地到处乱撞。电子绕原子核的轨迹类似,为一封闭形圆形螺旋曲线,即电子不仅绕原子核公转,本身还要自转,并且,自转轴还要倾斜,这样,电子运动的熵最大,自由度限度最大,不规则程度最大,稳定程度最大。我们知道,粒子运动轨迹上任何一点的磁场方向是垂直于该点切线所在圆的平面,电子沿圆形螺旋曲线旋转一周,相当于原子核中心直径为螺旋管径的球体,球面上任何一点沿电子轨道所在平面自旋,顺序经过球体上所有的点,可见,在这个等效球体上,任何一点都是N极和S极同时存在的。这样,电子的旋转在原子核上分布均匀的各个自转的中子上、在合成一体的自转的原子核上、在其他电子上,以及在其本身上,产生的磁极都是周边的,即在球体的每一个点上都会产生磁极,而且是N极和S极同时存在的。这样,旋转的电子使每个中子上的每个点,与其相邻的中子的对应点,同時产生相等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吸引使二者靠近,排斥使二者保持一定的距离,平衡使二者稳定,结果使均匀分布的中子成为一个整体,即原子核。   上面说的是单个电子的运动轨迹。我们知道,多电子原子的电子,都是以电子对出现在不同能级的轨道上的,根据最稳定状态原则,电子对中,另一个电子的运动轨迹为,与单个电子运动轨迹镜像对称的一封闭型圆形螺旋曲线。两条相互吻合的封闭形圆形螺旋曲线,组成一环绕原子核的一封闭形圆形螺旋线形管道。因为,电子对的两个电子是镜像对称的,二者的电磁波刚好是相反的,这样,任何时候,电子对在原子核上分布均匀的各个自转的中子上、在合成一体的自转的原子核上、在其他电子上,以及在其本身上的任何一点,产生的磁极总是相异的,即N极和S极同时存在。虽然,单电子旋转的结果也是N极和S极同时存在,不过,二者却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单电子的同时存在,是因为粒子自转和公转的速度都是光速,考虑旋转的周期即N极和S极的转换频率已经没有意义,可理论上,N极和S极则是依次变化的,不是同时存在的,相邻中子间的吸引、排斥及其平衡,是概率性的,即量子力学的结果;但是,电子对则是理论上同时存在的,即电子对作用的结果,使原子和原子之间、中子和中子之间、电子和电子之间的连接点上,产生的总是相互吸引力,使二者靠近,间隔的引力又使二者保持一定的距离,达到平衡,这是原子连接形成分子、中子连接形成原子核、电子连接形成电子对、电子对连接形成分布在原子核周围的不同能级的电子轨道的重要原因。它们的电场、磁场、电磁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使电子对更加的稳定,使它们各自的螺旋曲线更加稳定,使它们的螺旋管道更加稳定,牢牢地将电子对结合到一起。所有电子对的作用又将所有均匀分布的中子,牢牢地结合在原子核上,成为一个整体,所以,我们又将电子对轨道称作“锁核轨道”。
  需要指出的是,电子对在原子和分子中这样重要的作用,却是隐性的,即我们是观测不到它的任何性能的,因为,两个电子的电磁波是镜像对称的,电磁波叠加的结果为一直线,对外显示为中性,既没有电,也没有磁。
  我们把电子数为奇数的原子称为奇原子,电子数为偶数的原子称为偶原子。可以知道,偶原子的电子都会组成电子对,对外不显示电性,奇原子的电子,只有外围电子是单电子,对外显示电性,里层的电子都组成电子对,对外不显示电性。外围单电子绕原子核旋转形成的磁极,也会起到稳定原子核的作用。
  相对而言,单电子轨道较不稳定,有和其他原子的单电子配合成对,形成稳定电子对的倾向,这就是,原子结合成分子的一个原因。需要指出的是,每个原子中,单电子的运动方向是相同的,两个原子的单电子配合成对时,其中一个单电子会方向翻转,相互成镜像对称,形成电子对。奇原子或偶原子的电子对,需要和两个原子的单电子配合成对时,电子对中和单电子运动方向成镜像对称的电子的运动方向会翻转,跃迁到上面的空电子轨道中,成和单电子运动方向相同的单电子,两个相邻轨道上的不稳定的单电子,再和其他两个原子的两个单电子,两两配合成对生成两个电子对,进入指定的电子轨道,形成分子。
  需要指出的是,两个原子配合形成的电子对轨道,不再绕原子核旋转,而是位于两个原子的原子核及剩余电子对轨道之间,绕两个原子形成的价键作一封闭形圆形螺旋曲线旋转,轨道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所环绕的价键,垂直于两个原子原来的电子轨道所在的平面。没有极性的共价键,轨道位于两个原子的中间。极性共价键,轨道偏向于极性强的原子。离子键的专业性已经超出本文的范围,这里不作论述。单共价键有一个电子对轨道,双键有两个电子对轨道,三键有三个电子对轨道,和原子核的电子对轨道一样,按能量高低依次排列在一个平面上,里面的轨道能量最低,最稳定,外面的轨道能量最高,最不稳定。我们把这种环绕价键旋转的电子对轨道称为“分子轨道”,而把原子中的单电子轨道称为“成键轨道”。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叙述简洁,我们在化学键的概念上,沿用了以前的说法,重新界定,过于繁复,远远超出了本文的范围,还会引起概念混淆,理解困难。
  分子轨道和锁核轨道的作用原理是一样的,对外也是中性的,既不显示电,也不显示磁,但在分子内的作用却相当重要,它使所环绕的价键更加稳定,使所连接的两个原子更加牢固,使整个分子更加牢固,使所有原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同理,根据宇宙必须遵循的对称性原理,稳定性原理,自由度(不规则程度或熵)限度最大原理,组成原子核的中子,应该对称地排列在一个球体上。每个中子,相对而言,都是静止的。每个中子都在不停地高速旋转,每个中子球面上的点的轨迹都是一样的,都是封闭形球形螺旋形双重曲线,这样,使球面上的每个点都顺序环绕经过球面上的每个点,这种旋转的熵的限度最大,自由度的限度最大,不规则程度的限度最大,稳定程度最大。旋转的结果,使下旋转和上旋转的两个过程中,都会使球面上的每个点产生N极和S极,因为旋转的速度是光速,所以每个点上的N极和S极是同时存在的。这样,中子的自转使每个中子上的每个点,与相邻的中子的对应点,同时产生相等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吸引使二者靠近,排斥使二者保持一定的距离,平衡使二者稳定,结果使均匀分布的中子成为一个整体,即原子核。
  因为,每个中子的旋转都是同步的,共同的相互作用,使中子组成的原子核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性球体粒子。相对而言,原子核也是静止的,也在作高速自旋转运动,其运动轨迹和单个的中子是一样的,这样,原子核本身旋转产生的磁极方向,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球面上任何一点既可以产生N极也可以产生S极。电子的旋转也好,中子的旋转也好,原子核的旋转也好,它们的速度就是电磁波的速度即光速,电子、中子、原子核的旋转速度、周期和频率,我们根本无法分辨,因此,相对于宏观世界而言,原子核上任何一点的磁场方向,是N极和S极同时存在的。同理,由原子核和电子共同组成的原子的球面上的任何一点的磁场方向,也是N极和S极同时存在的,由原子共同组成的分子的几何体上的任何一点的磁场方向,也是N极和S极同时存在的,这就是量子力学的原理。这样,原子上任何一点,都可以吸引其他原子,形成分子、低分子、高分子即聚合物;分子上任何一点,都可以吸引其他分子,形成单质、集合体、混合物、物质实体,星体、星系和宇宙,这就是重力的原理。不过,当原子和原子相互连接后,当分子和分子相互结合后,就不能再说,原子和分子的连接和结合点是N极和S极同时存在了。我们只能说,一个连接和结合点,要么是N极,要么是S极,但是,我们却不能确定,什么时候是N极,什么时候是S极,因为,它们的转换瞬息万变,变幻莫测。人类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测试能力是有限的,是无法跨越基本粒子这个界限,进入微观粒子领域的,这就是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的原理。我们知道,宇宙是对称的,时间的平移对称,对应着能量守恒,空间的平移对称,对应着动量守恒,旋转的平移对称,对应着角动量守恒,鏡像的平移对称,对应着质量守恒,这四大守恒定律,统领着整个宇宙万物,统领着所有宏观粒子和微观粒子,因此,宏观粒子和微观粒子都遵循着相同的科学,相同的理论,相同的定律,相同的法则,因此说,宏观粒子是精准的,微观粒子也是精准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宇宙万物,是微观世界决定宏观世界,微观粒子决定宏观粒子,微观是因,宏观是果,宏观的精准,来自于微观的精准,这是确定无疑的。星体的运行,万物的变化,井然有序,亘古不变,组成它们的微观世界,微观粒子绝对不是杂乱无章,变幻莫测的。微观粒子所呈现的诡异现象,测不准现象,只是测试精准度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结果而已。最好的例子就是电子的轨迹,假如精准度可以随意调节的话,当精准度可以辨别光速的时候,电子的轨迹就是一封闭形圆形螺旋曲线,当精准度依次降低时,电子的轨迹就成了,一封闭形圆形螺旋管,一封闭形圆环,一团电子云,一个点。当我们没有测定的时候,这几种状态是同时存在的,而当我们测定的时候,只能观测到其中的一种状态,其他的状态是不能同时观测到的。还需要指出的是,原子和原子也好,分子和分子也好,既然可以互相吸引,当然也可以互相排斥,因为,原子和分子任何一点上,N极和S极是同时存在的,不同的磁极连接和结合是相互吸引,相同的磁极连接和结合是相互排斥,并且,吸引和排斥的几率是一样的,转换速率是一样,大小也是一样的,这也是造成原子和分子有规律振动的原因之一。吸引使二者靠近,排斥使二者保持一定的距离,平衡使二者稳定,结果将二者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使原子和分子具有确定大小的体积。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问,电子数二倍的中子组成原子核,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原子和原子组成分子,分子和分子组成物质实体,我们看见的物质实体都具有体积,分子和原子是粒子的构形,如果说它们的体积是球体和规则几何体的话,这个球体和规则几何体显然是虚拟的,如果说它们没有体积的话,物质实体也应该是粒子的构形,所谓的体积也应该是虚拟的,可是,现实世界是,宇宙万物确确实实具有一定的体积,难道我们看到的世界是虚幻的吗?
  这个问题是全人类共同发问的问题,是许多科学巨匠终身困惑的问题,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单个的粒子,不管是宏观粒子还是微观粒子,当然包括原子和分子,也不存在单个的物质实体,包括单个的星体、星系、星云,宏观世界是无限的,微观世界也是无限的。因为,宏观粒子也好,微观粒子也好,任何粒子保持稳定的因素就是平衡,吸引和排斥的平衡。而吸引和排斥的平衡,不是单层面的于内或于外,而是既要内平衡,又要外平衡,还要内外平衡,并且都是周边性质的。于外粒子间的吸引会导致于内粒子间的排斥,于外粒子间的排斥会导致于内粒子间的吸引;于内粒子间的吸引会导致于外粒子间的排斥,于内粒子间的排斥会导致于外粒子间的吸引。吸引和排斥相互间隔,贯穿着整个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贯穿着整个无限宇宙。假设只要一个吸引和排斥的无限贯穿链接上的一个链接粒子被破坏,不管这个粒子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整个宇宙,整个宏观世界,整个微观世界,就会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瞬间坍塌。因此,宇宙是无穷无尽的无限多维度空间,微观粒子是无限切分的,这是无庸置疑的事实,而我们对此的不可思议,爱因斯坦的这句话“人们之所以领悟不到宇宙的秘密,是因为他们习惯于将自己桎梏在眼见为实的牢笼里,不允许自己尽情想象,大胆假设,从而掩盖了直觉的光芒”是最好的解释。
  我们看见的物质实体都是无数个相同或不同分子的聚集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各别的性质,虽然它们都是由相同或不同的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相同或不同的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相同的或不同的原子核和电子轨道组成的,原子核是由数量相同的或不同的中子组成的,可是就组分而言,原子却是由相同的电子和中子组成的,不同的原子只是电子和中子数量的不同而已。就是说,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粒子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数量的不同,构形的不同,从而导致性质的不同。
  在论述粒子的体积和性能之前,我们先来说说微观粒子是如何无限切分的。
  我们知道,电子和中子是宇宙万物的基本粒子,是宏观粒子和微观粒子的分界,是宏观粒子的下限和微观粒子的上限,即宏观世界的最小粒子和微观世界的最大粒子,宏观粒子的排列是外扩,微观粒子的切分是里缩,宏观粒子组成的空间里无限维度的宏空间,微观粒子组成的空间是无限维度的微空间。
  微观粒子的切分模式都是一样的。微观粒子无限切分组分的任一组分,我们把它称为合子,都是由两个组分组成的,位于合子中心的重子,绕重子旋转的轻子。和中子相似,重子相对静止,作封闭形球形双重螺旋形曲线自旋运动。和电子相似,轻子环绕重子,作封闭形圆形螺旋形曲线运动。重子、轻子和合子的相互作用,与中子、电子和原子的相互作用是一样的,合子和合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原子和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一样的,这里不再赘述。不同的是,合子在上一组分中,如果为重子,则作自转运动,如果为轻子,则作圆周运动。
  可以知道,如果同时切分的话,原来的一个基本粒子,切分一次为两个组分,切分两次为四个组分,切分三次为八个组分,组分数为二的切分次数的次方。设S为组分数,N为原子序数,N为切分次数,那么,
  S=N·3·2^N
  需要指出的是:
  (1)电子和中子在旋转,中子组成的原子核在旋转,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原子则不再旋转,原子和原子组成的分子也不旋转。
  (2)重子和轻子在旋转,重子和轻子组成的合子也在旋转,所有微观粒子的无限组分都在旋转。
  (3)两个合子相遇,质量重的合子相对静止作自转运动形成新的重子,质量轻的合子环绕新的重子作圆周运动形成新的轻子。新的重子和新的轻子,再形成新的合子。以此类推,直至形成它们所在的极限微观粒子,电子或中子。
  (4)可以看出,微观粒子的切分是里缩的过程,微观粒子的合成是内聚的过程。切分也好,内聚也好,每个过程都是等效的,即质量都是一样的,能量都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它们的结构组成的不同,部分是这样,全部也是这样。
  (5)微观粒子任一基本粒子即电子和中子无限切分下去均为无穷多的无限小的重子和轻子,可见,宇宙万物的起源,就是无穷多无限小的质量粒子,物质实体的原始粒子都是一样的。两个无限小的质量粒子相遇,由于引力的吸引,质量重的质量粒子相对静止作封闭型球形螺旋形双重曲线自转运动,我们称其为重子,质量轻的质量粒子环绕重子作封闭形圆形螺旋形曲线,我们称其为轻子。运动是物质的本質,能量是运动的标示,时间是运动产生的结果即变化的标示,因此说,运动、能量、时间是和物质共存的,始终相伴随的。物质是永存的,运动、能量、时间也是永存的,没有起始,也没有终极,它们相互之间也不存在先后的问题,因此,我们说,至少在自然科学范畴内,去讨论,物质、运动、能量、时间,是否存在的问题,相互之间的先后问题,去探讨它们起源的问题,消失的问题,都是没有意义的。由此可见,物质起源于无穷多无限小的质量粒子,而质量粒子同时伴随着,粒子的运动和粒子的能量。因此,重子和中子一样,自转运动使重子本身、使轻子、使二者合成的合子所在的球面上的每一个点,都同时具有N极和S极。轻子和电子一样,螺旋旋转运动使轻子本身、使重子、使二者合成的合子所在的球面上的每一个点,都同时具有N极和S极。这样,重子和轻子之间,不同的磁极相互吸引,相同的磁极相互排斥,吸引使二者靠近,排斥使二者保持一定的距离,平衡使二者稳定,结果使合子形成一定的构形,确定的球体。这样,两个新的合子相遇,重复以上的过程,形成新的重子、新的轻子、新的合子。这样,循环往复,直至形成它们所在系列的极限基本粒子电子或中子为止。   (6)新的重子和轻子之间的吸引使两对原来的重子和轻子之间排斥,排斥则为吸引,平衡则使它们共同稳定。就是说,吸引和排斥是一个链接网络,这个链接网络,贯穿着整个微观粒子,贯穿着整个宏观粒子,贯穿着整个微观世界,贯穿着整个宏观世界,贯穿着所有的星体,贯穿着所有的星系,贯穿着所有的星云,贯穿着整个无限多维度空间即宇宙。
  (7)微观粒子的切分是里缩,合成是内聚,始终在其所在的基本粒子里面进行。所有过程,始终贯穿着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法则,不同的只是构形,即结构与分布的变化,而构形的变化是等价的,变化只是组成和分布的进一步细分,相互之间为包容的关系,所有构形都是共存的,不是望文生义地认为是取而代之。并且,原子不是空旷的,合子也不是空旷的,因为,原子核在旋转,中子在旋转,电子在旋转,重子在旋转,轻子在旋转,并且旋转的速度都是光速,根据概率统计的结果,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形成的是电子数半数个同心的并列的密实的圆形管道环,轻子在重子周围形成的是一個密实的圆形管道环。可见,动态的原子和动态的合子,它们的空间是缜密充实的。根据圆周运动的向心力F=M.C^2/R,其大小是无穷大,可以知道,原子、电子、中子、原子核、重子、轻子、合子,结合的是非常紧密的,这就是,核聚变和核裂变,虽然可以使原子核裂解和聚合,但是,其他基本粒子和微观粒子是稳定不变的原因所在。总而言之,宇宙万物,物质实体,不是虚幻的,微观粒子的里缩说明它们是缜密的,内聚说明它们是坚实的,没有穷尽的构形变化说明它们的组成物,不是单一的、古板的、僵死的,而是变幻莫测、玄妙无穷的。微观粒子没有穷尽的构形变化,使其具有无限的文化、无限的知识、无限的科学、无限的理论、无限的精神、无限的意识、无限的思维和无限的智慧。任一微观粒子任一组分的无限组分都是宇宙的再现,都包含了宇宙万物的所有的无限的无限对应元,它们演绎着宇宙万物的相互作用,决定着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因此,我们才能看到如此波澜壮阔的世界,美轮美奂的大自然。
  (8)基本粒子是微观粒子和宏观粒子的分界,是二者的转折点。结束了重子和轻子的继续合成,结束了终极合子,即原子和分子的继续旋转。因此,我们把电子对轨道称为“锁核轨道”,把原子键的电子对轨道称为“分子轨道”。
  (9)原子和分子,虽然不再旋转,但运动是不会停止的,粒子构形的变化,即结构与分布的变化,使吸引和排斥链接网络,从一种平衡变化到另一种平衡,这就是,宏观粒子和微观粒子共同具有的最重要的运动方式,振动。振动是产生能量,传递能量,转换能量的唯一方式。
  (10)我们还知道,物理量分标量和矢量,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其运算服从一般的代数法则;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其运算要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质量和能量是标量,它们的叠加是数量的叠加,场、力、速度、动量、角动量,是矢量,它们的叠加是数量和方向的叠加。对于任何一种体系,各种标量有标量的和,各种矢量有矢量的和。标量的和只有大小,矢量的和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重子和轻子,它们的各种矢量都有自己的矢量和,由于,重子和轻子都在旋转运动,根据对称性原理,它们的各种矢量和会形成以重子和轻子的质心为球心,矢量和的大小为半径的球体。该球体,我们就称为重子和轻子的矢量和体积,而矢量的推动力是能量,所以也称为重子和轻子的能量球或能量体积,也就是重子和轻子的能量的作用范围,总称为重子和轻子的合子的体积。依此类推,电子的体积、中子的体积、原子核的体积、原子的体积,都是矢量和的体积、能量的体积,即能量球。原子虽然不再旋转,但是,它的构形组分电子和原子核都在旋转,因此,它的矢量和的方向还是变化的、对称的,同样会构成球体。至于分子,由于是原子和原子的连接,有小分子的,有大分子的,有高分子的,有聚合物的,有规则几何体的,有长链的,有网状的,等等,它们的构形不再对称,矢量和的体积为各别的复杂几何体,当然,还能称作能量体积,但是不能再叫能量球了。需要说明的是,宏观粒子也好,微观粒子也好,它们的体积、性能,是由构形决定的,是由能量支配的。单个的原子和分子,自然界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相同的和不同的原子或分子的集合体,也就是我们看到的物质实体的状态。
  (11)和量子力学的理论相符,宏观粒子也好,微观粒子也好,标量也好,矢量也好,它们都是量子化的,不是连续的,因为,粒子的切分是无限的,永远没有穷尽的,它们的质量永远是无穷多无限小的质量粒子,由此引发的所有标量和矢量都是量子化的,它们的叠加也是量子化的,微观世界是量子化的,由微观世界决定的宏观世界也是量子化的。
  (12)宏观粒子的有限切分也好,微观粒子的无限切分也好,它们所有的状态,都是同时存在的。因为,切分只是构形的细分而已,解析前后的构形是等价,只是说,解析后的构形更加细密了,前后是相互包容的关系,相互共存的关系,因此说,宏观粒子和微观粒子切分的所有状态都是同时存在的。
  上面说的是单个原子和分子的情况。至于,大量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大分子聚合物、集合物、单质和混合物,原子间或分子间,矢量和能量的相互作用,即矢量体积和能量体积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是规则的或不规则的形体,即我们看到的真实的物质实体。它们的体积、状态和性能,是由它们的组成结构和构形分布决定的,由它们所有的矢量体积和能量体积实现的,而宏观粒子的能量是由粒子的振动产生的,以波的形式通过媒介传递的,因此,我们说,一切物质实体的体积、状态和性能都是波的产物。在我们的概念中,好像只有质量粒子才有体积、硬度、状态和性能,真实的情况是,质量粒子只是物体体积、硬度、状态和性能的产生源头,具体物体的体积、硬度、状态和性能,全部是由所有矢量和能量实现的,即通过所有的场和波来实现的。核聚变和核裂变产生的冲击波可以摧毁所有物质,伽马射线可以穿透任何硬度的物体,能量可以摧毁所有物质,当然也可以组成所有物体。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看见的物质实体的体积是真实的和精准的,而物质的单个分子和原子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因此说,分子和原子的体积只是个平均值,即计算出来的体积。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問,既然没有单个的分子、单个的原子、单个的基本粒子、单个的微观粒子存在,既然没有单个的分子体积、单个的原子体积、单个的基本粒子体积、单个的微观粒子体积存在,那么也没有单个的分子能量、单个的原子能量、单个的基本粒子能量、单个的微观粒子能量存在。其实,你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是的,单个的粒子能量,和单个的粒子体积一样,都不能单独存在,只有相同的或者不同的粒子相互作用时才会存在。粒子的体积如此,粒子的标量如此,粒子的矢量如此,粒子的能量如此,特别指出的是粒子的质量也如此,粒子的一切物理量都如此,粒子的所有状态都如此,粒子的所有性能都如此,微观粒子如此,基本粒子如此,宏观粒子如此,星体如此,星系如此,星云如此。一句话,所有粒子的物理量,所有粒子的体积,所有粒子的色泽,所有粒子的状态,所有粒子的性能,只有在无限维度空间的条件下,才有意义,才会存在,只有在无限物质的所有物理量永远处于变化或转化的条件下,才有意义,才会存在。并且,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角动量守恒,四大守恒定律永远贯彻始终,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吸引、排斥和平衡永远贯彻始终。宇宙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基本粒子和微观粒子无限组分的组分结构和构形分布,当然它们也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只有在无限维度空间的条件下,才有意义,才会存在,只有在无限物质的所有物理量永远处于变化或转化的条件下,才有意义,才会存在。并且,不变只是相对的,是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吸引、排斥和平衡,构形之间的相互作用,吸引、排斥和平衡,共同作用的结果。
  反之亦然,粒子之间内部相互作用的吸引、排斥和平衡,以及它们与周边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吸引、排斥和平衡,以及吸引、排斥和平衡的变化和转换的再吸引、再排斥和再平衡,这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无始无终、无穷无尽、无边无沿,才保证了无限维度空间、星云、星系、星体、物质实体、生物体、宏观粒子和微观粒子的存在,才使任一微观粒子任一组分的无限组分都包含了宇宙万物的所有的无限的无限对应元,它们都演绎着宇宙万物的相互作用,决定着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它们都是宇宙的再现,即我们所说的宇宙策动力。因为,任一组分的无限组分的宇宙策动力都是相同的,因此,宇宙万物,不管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都具有相同的无限的文化、相同的无限的知识,都遵循相同的无限的科学、相同的无限的理论,都具有相同的无限的精神、相同的无限的意识、相同的无限的思维及相同的无限的智慧。这样,相同的物质才具有相同的组织结构、构形分布、体积、色泽、状态和性能,不同物质的组织结构、构形分布、体积、色泽、状态和性能则不尽相同。
  保证宇宙的平衡,第一是宏观粒子的没有穷尽,其次是微观粒子的无限切分,再其次就是相互之间的吸引和排斥,最后是质量和能量的转换和守恒。
  三、暗物质的结构
  零零散散的说了这么多,从微观粒子,到基本粒子,到宏观粒子,到物质实体,到生物体,到星体,到星系,到星云,到无限维度空间即宇宙,下面我们说说真空。
  现在人们认为真空中几乎没有什么物质,一段时间,人们认为真空中有传播光的以太,但是没有找到,现在的科学家发现宇宙中存在大量暗物质、暗能量,但是实验方法无法证明。我们认为,光和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真空中一定有传递电磁波的媒介,星体之间有规律的旋转运动,是它们之间的引力造成的,引力是由引力场中的引力波形成的,引力场是引力波的作用范围,而引力波的传递,也表明真空中一定有传递引力波的媒介。它们就是科学家一直寻找的暗物质,物质肯定具有能量,暗物质具有的能量就是暗能量。那么,为什么人们无法用实验方法检测到它们的存在呢,只有一种可能,它们的组成结构特殊,是隐性的。
  在讨论它们的构形之前,我们先说说前面在《星体的形成》一文里说过的,星体为什么可以悬浮在空中,爱因斯坦认为,星体重量向下的重力导致空间的弯曲,我们认为是星体引力场作用的结果。因为,引力场中的引力是对称的,即相对于星体球心的等距离的引力是相同的,相同引力的粒子在这个星体中形成同一个球体的球层,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星体都是球体的原因,那么,星体表面的大气层也是呈球层分布的,肯定是球状弯曲的。距球心距离相等,它们受到的引力相等,引力相同的大气均匀对称分布在星体周围,形成引力逐渐减弱的球形层状分布的大气层,空间中的暗物质也一样,这就是光在太阳周围环绕传播的原因。既然星体有重力,又能稳定地悬浮在空中,所以它的浮力和重力是相等的,即星体受到的浮力就是相同体积真空的重量,或者说,相同体积暗物质的重量。
  就是说,在星体的重组过程中,所有物质离解成微观粒子组分,星体、星系、星云、无限维度空间,按新的对应元,相同体积的微观粒子组分,形成相同体积的星体,包括其外围的大气层;组成新的星系、星云,新的宇宙;剩余的微观粒子组分形成真空中的暗物质。
  我们知道,宇宙任何时候都遵循,对称、守恒和平衡,这几个原则,这样,无论粒子怎样变换,它们对应的中子数,一定为电子数的二倍。暗物质的分子结构是这样的,两个中子形成氢核,两个电子形成的电子对,环绕两个氢核作莫比乌斯环运动,形成一封闭形莫比乌斯环形螺旋线形管道。
  和前面说过的一样,每个中子,相对而言,都是静止的,每个中子都在不停地高速旋转,每个中子球面上的点的轨迹都是一样的,都是封闭形球形螺旋形双重曲线,这样,使球面上的每个点都顺序环绕经过球面上的所有点,这种旋转的熵的限度最大,自由度的限度最大,不规则程度的限度最大,稳定程度最大。旋转的结果,使下旋转和上旋转的两个过程中,都会使球面上的每个点产生N极和S极,因为旋转的速度是光速,所以每个点上的N极和S极是同时存在的。这样,中子的自转使每个中子上的每个点,与相邻的中子的对应点,同时产生相等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吸引使二者靠近,排斥使二者保持一定的距离,平衡使二者稳定,结果使两个中子成为一个整体,即氢核。
  同样,根据最稳定状态原则,电子对中,另一个电子的运动轨迹为,与单个电子运动轨迹镜像对称的一封闭型圆形螺旋曲线。两条相互吻合的封闭形圆形螺旋曲线,组成一环绕两个氢核的封闭形莫比乌斯环形螺旋线形管道。因为,电子对的两个电子是镜像对称的,二者的电磁波刚好是相反的,这样,任何时候,电子对在氢核上分布均匀的两个自转的中子上、在合成一体的自转的氢核上、在其他电子上,以及在其本身上的任何一点,产生的磁极总是相异的,即N极和S极同时存在。虽然,单电子旋转的结果也是N极和S极同时存在,不过,二者却有本质的区别,单电子的同时存在,是因为粒子自转和公转的速度都是光速,考虑旋转的周期即N极和S极的转换频率已经没有意义,可理论上,N极和S极则是依次变化的,不是同时存在的,相邻中子间的吸引、排斥及其平衡,是概率性的,即量子力学的结果;但是,电子对则是理论上同时存在的,即电子对作用的结果,使氢核和氢核之间、中子和中子之间、电子和电子之间的连接点上,产生的总是相互吸引力,使二者靠近,间隔的引力又使二者保持一定的距离,达到平衡,是氢核连接形成分子、中子连接形成氢核、电子连接形成电子对的重要原因。它们的电场、磁场、电磁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使电子对更加的稳定,使它们各自的螺旋曲线更加稳定,使它们的螺旋管道更加稳定,牢牢地将电子对结合到一起。电子对的作用又将两个均匀分布的中子,牢牢地结合在氢核上,成为一个整体。莫比乌斯环又将两个氢核,牢牢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形成暗物质的分子,我们称它为“暗氢”。   我们知道,电子对是鏡像对称的,莫比乌斯环的左右四方上下也都是镜像对称的,左右两个环的旋转方向是相反的,因此,暗氢分子左右两个氢核的自旋方向是相反的,两个氢核产生的电场、磁场、电磁波,和两个电子产生的电场、磁场、电磁波一样,也是镜像对称的,相互叠加的结果为对外显示为中性,既没有电,也没有磁。也就是说,暗氢是隐性的,我们的视觉观察不到,用实验方法也检测不到它们的任何状态和性能。而它们的作用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电子用来传递光和电磁波,其次,氢核的中子用来传递星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再其次,就是维持整个宇宙的星体、星系、星云的运行平衡。
  需要指出的是:
  (1)暗氢不存在任何的物理性能。
  (2)暗氢不存在任何的化学性能。
  (3)暗氢在任何条件的存在方式都是一样的。
  (4)暗氢不和任何物质发生任何方式的物理关联。
  (5)暗氢不和任何物质发生任何方式的化学反应。
  (6)除宇宙重组外,任何条件,包括核聚变和核裂变,都不会破坏暗氢分子的组织结构和构形分布,具有最强的稳定性能。
  (7)暗氢不传递星体之间的除光、电磁波、引力波之外的其他能量,也不吸收和放出任何能量,这就保证了宇宙中各个星体的能量的稳定与平衡。
  (8)暗氢在各个星体的引力场中呈对称均匀的球体层形分布状态,和星体同步,其运动轨迹相同,因此,在引力场范围内,暗氢相对于星体是静止的,这样,在引力场中,它所传递的光和电磁波,在星体的切线方向是弯曲的,曲律和星体相同,在星体的发线方向是直线的,这样就消除了一直困扰人们的“以太漂移”问题,完美地解释了“时慢尺缩”和“宇宙红移”现象。
  (9)暗氢可以传递光线,但是却不会发射光线,并且不会吸收光线的能量,因此可以无限远地传递光线,直至碰到星体或其大气尘埃,才会反射光线,出现光明,所以整个宇宙都是漆黑的。
  (10)暗氢用途之广泛,意义之重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在以后的文章中,我们将继续进行探索。
  四、粒子无限切分对质能方程的证明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物体静止时的能量。
  E=M·C^2
  这就是著名的质能方程,其中,M为物体静止时的质量,C为光速。现在我们用微观粒子的无限切分组分进行证明。
  原子是宏观物质的最小粒子,我们就以原子为例,进行解析。原子是由不同的电子和不同的原子核组成的,原子核是由不同的中子组成的,电子和中子是由不同的重子和轻子组成的,重子和轻子的切分模式一样,永远是由一个重子和一个轻子组成的。
  我们知道,电子分别以光速绕原子核螺旋圆周公转和螺旋圆周自转,其角动量的能量均为1/2·M·C^2,二者的和为M·C^2;轻子和电子一样,分别以光速绕重子螺旋圆周公转和螺旋圆周自转,其角动量的能量均为1/2·M·C^2,二者的和为M·C^2。
  如果我们切分时保留电子和轻子,只对中子和重子进行切分,那么无限切分后,可以看作只剩下电子和无限数量的轻子。每个电子和轻子的能量都是M·C^2,所有电子和轻子的质量的和就是它们所在原子的原子量M,所以原子静止的能量E=M·C^2。由原子组成的分子类同,由分子组成的所有物质类同。质能方程对所有的微观粒子的无限组分是正确的,对所有的宏观粒子是正确的,对所有的宇宙万物都是正确的。反过来也说明,物质的无限切分是正确的。
  五、微观粒子的微空间是绝对封闭的
  前面我们说过,微观粒子的微空间即里空间,和宏观粒子的宏空间即外空间一样,都是无限维度空间,不同的是,微空间是里缩,宏空间是外扩。它们共同围绕“一量一场一力”的纽带,来连贯着所有的物理现象,即质量的运动产生电磁场,电磁场产生电磁力,电磁力形成万有引力,万有引力使星体相互运动,形成星系、星云和宇宙;使重子和轻子相互运动,形成基本粒子;使微观粒子和宏观粒子统一了起来,使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统一了起来。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微观粒子的微空间是绝对封闭的空间,不仅仅对宏观粒子是封闭的,不同的微空间之间也是绝对封闭的。首先我们从宏观粒子的宏空间说起,目前人类可以达到的最快速度是第三宇宙速度,即飞出太阳系,到浩瀚的银河系中漫游所需要的最小速度,16.7千米每秒,它仅仅是光速的万分之5.56。而宏观粒子的动能是1/2·M·V^2,相同质量的物体静止时的能量即所含微观粒子的能量是M·C^2,就是说,即使宏观粒子以人类目前达到的最大速度第三宇宙速度运动,其动能也只有相同质量物体静止时的能量,即相同质量的微观粒子的能量的千万分之1.55,看似气吞山河、锐不可当、摧枯拉朽的宏观物质的能量,在任何微观粒子面前都是苍白无力、微乎其微、不足挂齿的,因此,即使是核聚变和核裂变,微观粒子也是完整无损的,微观粒子的微空间对于宏观粒子是绝对封闭的。无限维度的微空间,相互之间是能量守恒的,即使空间内和空间之间有能量的变换,也是遵循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的,因此总的来说各个空间的能量永远是相等的,都是E=M·C^2,所以说,微观粒子无限维度的微空间,相互之间也是绝对封闭的。
  六、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所谓的大统一理论,就是将描述微观世界的量子理论和描述宏观世界的经典理论糅合在一起而已。其实,微观和宏观只是尺度上的相对概念,因为在更大的范围尺度上,原有的宏观就是微观,在更小的范围尺度上,原有的微观就是宏观。也就是说,对于宇宙来说,天体星系就是微观,那么天体星系的运动,就是和微观粒子的运动本质是一样的,自然而然,描述二者的理论应该是相通的。现实上的不相容,只是因为,一些赘生的枝节性问题,阻碍了二者的融合。事实上,所谓的诡异,只是我们的设想应用的是微观理论,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宏观的表象,所以出现了诡异,就如同电影拷贝一样,事实上,放映机投影的是一张一张有一定时间间隔的幻灯片,但是,因为我们视觉的分辨度无法分辨,我们看到的却是身如其境,行云流水般的故事情节。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一定会达成共识,来迎接经典理论和量子理论大统一时代的到来。
  最后我们用郭沫若老师教导我们的话作为这篇文章的结束语,科学是讲求实际的,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同时,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我们一定要打破陈规,披荆斩棘,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才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K].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K].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刘海军(1965-),男,山西昔阳三都乡西峪村人,高级工程师,1986年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分配到山西省化工研究所工作至今,山西省化工研究所对外交流部科室,从事橡塑助剂英语编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062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