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新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优化探析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就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创新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展开分析,并结合社会需求,将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建立了以专业方向为纵轴,课程为节点的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课程结构进行优化,打破了原有的课程体系设置,新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夯实专业基础,注重学科交叉,强化实践教学。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  应用型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9(b)-0236-02
  1  研究意义
  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目标是: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深化教学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推进创新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塑造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高等教育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迫切任务。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校专业发展研究和探讨的热点。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正是应用型本科专业发展创新的落脚点,它决定了高校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该校最早建立的工科专业,随着电子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更加旺盛,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现有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课程内容与行业必备技术脱节严重。理论教学以讲授为主,内容以教材为主,而教材多数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课堂效果不佳。实验课程又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真正动手实践机会少之又少。导致学生课堂所学无用,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又没掌握,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直接导致就业受限。
  (2)课程体系中的各门课程缺乏有机的联系,授课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不同课程的内容重复讲授,需要为后续课程储备的知识点又没有讲授等现象普遍存在。
  (3)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完整,不充实。导致教师以教材为主,不能及时有效补充前沿技术、课外内容,导致课堂乏味,学生提不起兴趣、动手能力差等恶性局面。
  (4)实践环節内容手段比较单一,实验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只是对理论教学内容的验证或者加深印象,并没有真正锻炼到动手能力。面对实际问题、创新问题时缺乏必要的应对能力和水平。
  现实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因材施教、培养行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故本文在“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指导下,在“3+1”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通过构建创新培养模式下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粤港澳大湾区”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  课程体系优化
  (1)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跨学科课程上,加大了跨学科课程(通识课程) 比例,如增加了《商务英语》、《信息法律法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经济学基础》,以满足文化基础厚重培养需求。
  (2)为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加大了专业选修课的课程比重,共设置了5个专业方向包括电子工程方向、通信工程方向、嵌入式应用方向、机器人工程方向以及信息处理方向等,20余门选修课供学生选择。
  (3)为突出工程实践的特点,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
  (4)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并重,利用课下时间,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利用组织、学会的作用,建立电子信息学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以竞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
  (5)利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在线开放课程”、“微课”、“反转课堂”等,调整课程数量和课时。构建由微型课、小型课组成的课程群,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
  在优化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时,以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行业需求、经济建设为出发点,原课程体系中涉及已被淘汰和即将被淘汰的技术要删除,行业热门技术、具有发展前景的技术要增设,真正实现文化基础厚重、专业方向多面、素质并重”的培养原则。
  (1)根据“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对本专业人才岗位需求情况,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课的内容进行系统化整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修订,构建"平台+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将必修课分为"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选修课分为:"专业方向模块"、"专业任选"两个模块。 调整理论教学的课时和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按照课程系列成立电路、测控和通信3个课程组,由3~7位教师组成相应的教学团队,并对每门课程设立课程负责人,形成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的团队力量。
  (3)重点进行了《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分析》、《EDA技术与应用》、《嵌入式系统及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核心课程建设,并从中积极申报校级和市、省级的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现《数字电子技术》获广东省在线平台课程建设项目立项;《EDA技术与应用》获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在线平台课程建设项目立项;《单片机原理与应用》院级立项审批中。
  (4)为满足就业需求,扩展专业知识领域,本专业扩大了专业方向课选修力度,设置5个专业方向:电子工程方向、通信工程方向、嵌入式应用方向、机器人工程方向以及信息处理方向,以适应不同志向的学生发展的要求,增加《射频识别技术》、《接入网技术》和《传感器网络》、《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人工智能基础》等多门与新兴技术相关的选修课程。
  (5)教学计划中突出和强化实验课程,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分析》以及《大学物理》课的实验单列,开设出独立的实验课程,开出《电子工艺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EDA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和《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课程体系中,总学分为160学分,另外课外培养学分8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15.5学分,占总学分的68.7% ;实践教学52.5学分,占总学分的31.3%。
  (6)实践教学体系,从低年级的实验课、课程设计,到高年级的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环节循序渐进,贯穿学生整个培养过程。
  4  结语
  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和社会发展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打破以往的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建立了以专业方向为纵轴,课程为节点的专业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永全.独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5,12(28):79-82.
  [2] 李竹涵.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3):251-252.
  [3] 肖磊.课程改革的制度化研究[D]. 西南大学,2014.
  [4] 董凌波.基于“以学生为本”的高校课程改革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3(1):103-1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065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