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职责,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全媒体时代,新型、先进的教育理论、方法给新闻传播学教育带来了明显冲击,同时行业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面临极大挑战,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创新考核体系势在必行。本文以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课程为切入点,结合自身教学管理工作经验,初步探索了通过更新考核理念、丰富考核形式,创新考核内容,使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多角色参与考核评价、多门相关专业知识相互渗透的方法,寻找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新路径。
关键词 新闻传播 考核方式 实践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现状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成效和教师教学效果检验,同时也反映出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传统课程考核多以书面试卷考试为主,看重课本知识、忽略实践能力,看重知识传播、忽略能力培养,以结果为导向,忽略过程体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影响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有悖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目标。
目前,关于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以下 几方面:一是针对新闻传播学传统课程考核,认为传统考核方式不能适新的人才市场需求,提出可以丰富考试内容,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二是很多学者在探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涉及到的考核方式改革,认为传统人才培养考核评价宽松,没有发挥课程教学考核评价对学生课程学习的激励、引导与监控作用,建议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考核评价模式。
纵观各类研究,尽管学者们对新闻传播类课程考核方式创新研究有所涉及,提出了一些先进理论和方法,为专业实践课程考核方式创新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支撑,但针对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课程考核方式为例,探索构建全面、科学、公平的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课程考核体系。
2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考核理念陈旧,考核过程流于形式化
传统的课程考核,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往往以考试结果为导向,而忽略了课程学习的过程和体验,缺少对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探讨,忽视社会人才需求对考核方式的调控。课程考核变成一种简单的形式,其在教学环节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2.2考核过程缺乏监督,难以反映学生真实水平
目前应用本科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课程考核与评估主要是采取撰写课程论文、修改稿件和软件操作方式,也有很多实践课程的考核集中在最后的大作业过程中。以新闻学《微电影创作实训》课程为例,考核主要集中在个人最后一次微电影广告剪辑合成,教师会提前一周下发考题,学生课后完成后提交电子档作业。这种通过课程软件操作设计作品进行课程考核的方式,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大部分的设计和作品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作品的来源和真实性无从考察,考核过程缺少监控,难以反映学生真实水平,考核结果缺乏客观性和准确性。
2.3考核内容书本化、局限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课程考核内容是教学大纲的重要体现,在考核内容上既要涵盖基本理论知识,反映实践操作水平,更要发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传统的课程考核重课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考核内容往往局限于单一课程知识,缺乏综合性和拓展性的题目,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2.4教考不分离,难以发挥课程考核方式的全面性和公平性
传统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课程考核成绩组成是平时表现占30%,期末成绩占70%,考核评价主体都是任课教师本人,教师教、考、评一体化。课程考核没有形成考核评估课程组,对考核过程缺少管控和监督,很难保证课程考核公平、公开、公正。
2.5考核过程是静态化,有悖于人才培养目标
传统的课程考核重结果轻过程,考核评价过程是靜态的,终结性评价关心的是最终目标达成与否,并给予权威性的判断证明,这种评价的判断容易在师生间引起焦虑和抵触情绪,有悖于人才培养目标。
3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主要途径
3.1更新考核理念,树立人才培养的整体理念
课程考核不单单是一种结果导向的检测手段,更应该是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重要环节。课程考核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理念出发,将课程考核与课程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统筹起来,树立人才培养的整体理念,将课程考核作为人才培养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来实施。
3.2丰富考核形式,加强过程监控,激发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可以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笔试、口试、机试、面试等多种考核方式并用的考核形式,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参与性。丰富考核形式的同时,可以采取当场测验或者团队成员相互监督的形式加强对考核过程的监控。比如《微电影创作实训》课程考核,除了平时的考勤和课堂表现以外,一方面可以设计规定时间内可以完成的考题提前下发,在课程结束时规定时间内组织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当场测试,完成作品,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团队分组作业,小组分工安排、作品展示效果和小组互评成绩共同组成该课程期末考试成绩,通过团队作业促进同学间的学习与监督,激发团队协作意识。开展表演展示教学和考核,将学习内容以表演的方式展示出来,并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新,激发学生的高度兴趣,从而产生有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学习。
同时,可以结合专业技能竞赛和新媒体推广进行课程考核将课程成果延伸到课堂之外。比如我们将《新闻采写实训》、《电视摄像与非线性编辑实训》、《微视频创作实训》课程考核可以与大广赛、大学生新闻大赛、新闻传播技能竞赛结合,鼓励学生创作作品参加比赛,并将竞赛作品结果作为课程考核的参考。完成这些在作品的设计和完成过程中,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交叉学科知识,做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同时提升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综合能力。并将这些作品推送到网络平台,将读者点击率和阅读量以及作品的影响力纳入课程考核指标体系。 3.3创新考试内容,多学科融合渗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课程考核应该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要围绕教学大纲,但又不局限于书本知识,避免机械记忆,引导学生提炼自己的观点,渗透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创新思维能力与综合能力。比如新闻学专业《新闻采写实训》、《电视摄像与非线性编辑实训》、《微视频创作实训》等实训课程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但是课程内容围绕新闻采、写、编、评又有互通。在考核过程中如果能将各个专业课程相互打通,更有利于知识的融合、渗透。
3.4成立课程考核组,发挥课程考核方式的全面性和公平性
成立课程考核评价小组,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相互结合的方式,打破课程考核主体局限,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同时,要发挥社会人才需求对考核方式的调控作用,完善成绩考核评价体系和标准,吸纳行业导师特别是校企合作单位导师作为课程考核组成员,对接行业和市场人才需求。
3.5评价过程动态化,建立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考试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不仅要关注结果,更应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采取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给予多次评价机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过程进行全程综合评价,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终结性评价每学期末进行阶段性评价,毕业时进行总评,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给予多次评价机会,其目的在于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
本文以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课程为例,尝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多样化课程考核方式,探索构建全面、科学、公平的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课程考核体系。以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为切入点,促进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參考文献
[1] 徐占品,郭子铎.应用型本科新闻传播课程考核方式改革[J].青年记者,2017(05).
[2] 张彩霞.应用型转型背景下新闻学实践教学问题的探讨[J].领导科学论坛,2017.
[3] 冷慧廷,王佳等.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多元化课程考核改革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8(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34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