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国家现在要求学校建设运动校园,让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增强体质。我国各高校都作出了回应, 改进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实施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 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养成积极锻炼的好习惯。本文着重研究湖北文理学院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现状,了解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这样既可以解决师资力量问题,又可以给体育专业学生提供技能学习的机会和增加教学经验。
  关键词:高校  公共体育  俱乐部教学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1(a)-0081-03
  1  选题的背景
  2017年8月发布的《中国学生体质监测发展历程》中显示, 我国学生体质下降速度趋缓, 但我国大学生体质依然呈下降趋势[1]。高校每年有2次体质健康测试,旨在检测、了解学生的体质,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但学生在体质测试时,常有受伤情况发生。对于规定的体育课的学习,也有部分学生保证不了良好的出勤率。学校为了帮助学生增强体质推行、建立了多种措施,早锻炼打卡,每天上传运动的步数,改变体育课的教学,实施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以此吸引学生的运动兴趣。
  2  选题的意义
  国家现在越来越重视国民体质健康,强调学生锻炼要从小抓起,大力推行足球进校园的活动。各个省市、地方和高校为了响应国家对国民体质健康所制定的方针、政策,都相应出台了一些鼓励措施。为了让大学生从内心喜欢体育运动,进行体育锻炼,现在很多高校在公共体育教学上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湖北文理学院就是其中之一,为了吸引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积极参加体育课的学习,学校改进了体育教学的模式,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高校实施的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是相较于其他教学模式的一种较为先进的体育教学模式。通过对公共体育俱乐部选课学生随机发放问卷、调查分析、了解湖北文理学院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学生对本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实施的想法,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现状,研究内容包含国内外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现状、公共体育俱乐部开设的运动项目类型、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调查对象是湖北文理学院参加此次公共体育俱乐部选课的学生。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中国知网检索主题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搜索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
  3.2.2 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向公共体育俱乐部选课的学生随机发放470份问卷,有效问卷有418份,问卷有效率为88.9%。
  4  结果与分析
  4.1 国外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现状
  国外体育教学有庞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强大的师资力量,在国际体育教育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外体育俱乐部教学历经2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大多数發达国家高校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2]。现在国外体育俱乐部以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锻炼为主要形式的和以体育俱乐部为载体的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与锻炼的新模式[2]。就如美国的布莱恩特大学的体育俱乐部教学就有2种形式,学生依据自身对运动的情感、兴趣等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俱乐部教学[3]。
  4.2 国内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研究现状
  现在国内很多高校正在实施俱乐部教学。国内也有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有的从理论上研究、有的是实证研究。后者到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的高校进行系统的观察、采用多种调查方法搜集资料、分析实施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理念、师资力量、场地设备、考核评价、选课学生状况等,以研究体育俱乐部的实施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等为我国体育俱乐部教学在各高校的实施和推广提供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4.3 湖北文理学院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现状及分析
  4.3.1 选择动机
  学生加入体育俱乐部的动机有:增强体质、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和体育运动知识、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扩展人际关系、可以让自己在烦恼时有一个宣泄的对象。有99.3%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对他(她)们有提高抗挫折能力,增强自信心,加强竞争意识、同时帮助这些学生从心理方面积极的面对负面情绪。有95.9%的学生认为本校的体育俱乐部教学存在俱乐部类型不足,运动项目较少,设施、设备缺乏,和选课方式、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太单一的问题,4.1%的学生认为师资缺乏。
  4.3.2 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安排现状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到我校体育俱乐部的项目较少,教师的师资力量不足,聘请的助教人数超过教师人数。其中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乒乓球俱乐部总人数有520人,将近是舞龙俱乐部人数的8倍,人数分布如此不均,就会造成选课人数低的俱乐部越来越被弱化,而选课人数多的俱乐部发展越来越好,导致一部分学生选不到他们喜欢的体育俱乐部课程。
  4.3.3 公共体育俱乐部人数现状分析
  各俱乐部开班人数反映了学生参与俱乐部的兴趣度与积极性[4,5]。由表2可知,乒乓球、羽毛球、体育舞蹈和武术俱乐部较受学生欢迎。其中球类项目如篮球,选课人数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将近3倍,表演类的项目如瑜伽,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12倍。经此得出,有较强的身体对抗性的运动项目深受男生的喜欢;表演类或需要有较强的身体的协调性,柔软性的运动项目深受女生的喜欢;像隔网对抗的运动项目或不需要太多的技巧性的运动项目男女生都喜欢   4.3.4 体育专业学生作为助教可行性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95.4%的公共体育俱乐部学生认为聘请体育专业的学生作为助教是可行的。即本校尝试用体育专业的学生作为助教,是解决师资力量短缺的一种可行方法,值得学习。
  4.3.5 湖北文理学院公共体育学生建议分析
  在调查中,针对运动项目较少,场地设备等情况学生提出了还希望增加跑酷,电子竞技、极限运动、体操、营养学、高尔夫、增加舞蹈类型、滑冰、跆拳道、轮滑、棋类项目、射箭、攀岩、和89.8%学生希望增设游泳等本校现在并未开设的运动项目;还有学生希望在室内上排球课,上课的地点在新区。虽然本校现在因为场地、器材、地理位置、师资力量等原因,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体育俱乐部教学的需求,但是可以尝试培养一些运动项目的学生骨干人才,让这些学生作为助教教师去教学生,这样既可以解决师资力量问题,又可以给体育专业学生提供技能学习的机会和增加教学经验。
  5  结论与对策
  5.1 结论
  5.1.1 公共体育俱乐部开设运动项目类型不足
  本校学生人数将近10000人,公共体育专业的学生有近9000人,开设的体育俱乐部仅有13种类型,不足以满足学生对运动项目的需求。
  5.1.2 体育场地设备与器材装备不齐全
  调查问卷统计计算结果得出,本校89.8%的公共体育专业学生希望在夏天开设游泳俱乐部。本校没有游泳馆,体育专业的游泳选修课还是学校在外面租用的场地。我校仅有2个足球场,几片网球场,学生时常因无室内排球场,在夏天上课时,两三点钟在大太阳底下打排球。如同一部分高校只将场地与体育器材设施供给体育专业的学生用, 不对选择公共体育的学生们开放, 导致器材利用率极低, 造成资源浪费, 不能保证公共体育的顺利开展[6]。
  5.1.3 缺乏师资力量
  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大学生对运动的需求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运动项目。在调查中学生希望增加攀岩、电子竞技、跑酷等新型的运动项目。一方面学校没有这些运动项目的专业教师,另一方面现在高校的教师大多数还是传统的体育教师,汲取新型的运动项目的能力不足、思想转变较慢。
  5.2 对策
  5.2.1 增加运动项目的类型
  调查学生的运动爱好,关注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大力改进政府扶持力度,尤其是资金和政策[7],开设学生喜欢的、形式多样的、类型齐全的运动项目和改善学校的场馆器材的设施设备。
  5.2.2 开发利用学校的体育资源
  依据学校自身的地理和天然环境和体育教師所拥有的体育运动项目的技能,创新和改编运动项目,改善教学环境。如本校有舞龙的教师和舞龙所需要的器材以及空场地,基于这些基础我校开设了舞龙俱乐部,在学生中的反响还是比较好的;如本校利用校内有山的地理条件开设了定向越野俱乐部,反响也是不错的。
  5.2.3 加强师资力量
  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8]。如培养一批体育专业的专项人才,解决某些体育俱乐部运动项目不足的教师,另外与有关运动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向其聘请一些专业的有教练证的教师来帮助指导学校能开设的,但缺乏专业教师的体育俱乐部运动项目。
  参考文献
  [1] 王有基.高校实施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的探索——以河池学院为例[J].内江科技,2018,39(11):155-156.
  [2] 梅蕾放.国内外体育俱乐部比较分析[J].科教导刊,2014(4):100-101.
  [3] 盛怡,杨洪,缪律.美国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特征及启示——以布莱恩特大学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6):90-94.
  [4] 尹继林,李乃琼.钦州学院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2018,33(10):77-84.
  [5] 尹继林,李乃琼,陈军.“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评价体系构建[J].体育科技,2016,37(1):136-138.
  [6] 冯婕.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8,9(15):46-47.
  [7] 刘艳欣,程会娜,黄辉.冬季项目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J].武术研究,2018,3(7):141-144.
  [8] 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18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