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处理学生借贷问题引发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财商与智商、情商并列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三大素质。财商要求人们具有两方面能力,一是认识金钱规律的能力,二是正确应用金钱规律的能力。目前多数学校尚未开展对学生财商的教育和培养,笔者通过真实的案例,从财商培养的重要性、对财富的对立统一认识以及财商与财富的辩证统一关系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探索以唯物辩证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财商培养原则。
   “老师,您能不能借我两百块钱?我下周、下下周分两次还给您。”五一假期结束后的第一个晚自习还没下课,我班学生九池在微信上问我。我没有当即回复,因为假期时我特意在家长群里嘱咐:“天气渐热,寝室空调电费实行AA制,加上学生会更多地购买矿泉水和雪糕,请各位家长适当提高孩子的生活费。”没想到假期刚过,就有学生来找我借钱——况且,九池不属于家庭贫困的学生。
   “假期家长没有给你生活费吗,小伙?”我得先问清事情缘由,如果确实有急事,我会考虑帮助他的。
   “带的生活费不够,老师,我想买双鞋。”
   “哦,为什么不求助爸妈呢?要不我帮你跟你爸妈说说?”
   “别别,可别跟我爸妈说。”看得出来,孩子不想因为这点事儿麻烦父母,我也从他发的语音中听出了些许猫腻。
   “那还不从实招来?不然我可让你吃闭门羹了。”最后,我还发了一个龇牙笑的表情。
   “老师,是这样的,ZML,您还有印象吗?”
   ZML也是我班学生,跟九池是一个寝室的,这孩子在班上表现平平,喜欢抽烟,本学期开始后,旷课和迟到次数明显增加,我苦口婆心地教育了数次,跟家长反复沟通无果,家长上个月月中来学校为他办理了退学手续。
   “老师 ,您有ZML爸妈的手机号吗?”
  哦!要退学学生父母的联系方式,大概率是经济纠纷,很有可能是借钱不还。我心里已经有七八分把握。
   “九池,说实话,你是不是借钱给他了。”
   “上个月借了两百给他,一直没还,他离校后微信不回,电话不接。我五一回家的路费是借朋友的,我爸妈每周给我打生活费,还了路费,钱不够了。”
   我陷入了沉思,上个月我也遇到了一样的问题,借出去的钱无法要回,学生目前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按照大多数中国人的习惯,小额借款也就随口一句话的事,即使有借条,对方不还,难道真的为这些钱去法院起诉吗?二百元不是个大数目,但是显现出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财商培养的缺失。
   我将钱转给了这位学生,同时给他的建议是别催太紧,以免对方彻底失联,经常联系着,打打感情牌,然后看运气吧。也许他有钱了,自然就还上了。
   今天之所以想谈谈钱,其实是因为最近偶然看到了两则关于“借钱”的新闻。第一则是对“90后”储蓄与负债的调查。《中国新闻周刊》在2018年年底对“90后”储蓄与借贷情况做了一个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超过一半的人没有储蓄,在少数有储蓄习惯的人群中,月均储蓄不超过1400元;而反观借贷市场,则有大半江山被“90后”霸占,他们平均负债已达月收入的18.5倍。
   第二则是校园借贷乱象:个别女生被逼走上犯罪道路,更有甚者为了还债,为犯罪团伙介绍其他女孩,甚至参与敲诈勒索活动,从被害人变成了犯罪嫌疑人。她们最终和犯罪团伙一起被判入狱,美好的青春年华因为校园借贷黯然失色。于是,笔者有了以下思考。
  财商培养亟须补课
   所谓“财商”,本意是“金融智商”,英文缩写為FQ(Financial Quotient),指的是认识、创造和管理财富的能力,包括观念、知识、行为三个方面。过去人们提到钱,大多都是些负面词,“铜臭”“拜金”“金钱至上”“为富不仁”……而现在已经不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了,我国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市场经济模式已初步完善,财商已经成了基本的生存技能。然而,“蚂蚁金服”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我国88%的人“财商”都不合格。
   财商,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与金钱打交道的能力,它由两部分组成:正确的金钱观和驾驭财富的能力。比如借钱这件事,不借,影响了关系,对方可能真的急用又确实能按时归还;借,要承担对方不还的风险,如果对方不还,不仅财产受损失,朋友也没的做。
   对此,国外的一些财商教育模拟课程值得我们借鉴。教师让学生明确借钱不是救助,而是帮助,帮助是双向的,借贷双方是合作关系而非对立状态。在荷兰财商课程培训实境模拟时,孩子们遇到最多的情况就是同学借钱买零食或是玩具。他们需要在借钱前,自主判断对方借钱的理由及还钱的可能性。如果对方已经有债务在身,或经常借钱不还,那就要考虑是否借钱给他。如果决定借钱给他,要先商量好如何还钱。比如,还钱的期限是多久?是分期还,还是一次性还?是否加利息或是只还本金?等等。这就是对财商认知的正确态度和灵活运用。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财富
   “财富”一词语出 《史记·太史公自序》,“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一般而言,“财”指“储备金”“金融积蓄”“银行存款”,“富”指“家屋充实”。财与富联合起来表示吃、用的东西丰足,还有多余的金钱。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统一了认知,上述概念只是狭义财富的定义。广义的财富应包含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物质上能满足个体各种生产生活需要的物品就是物质财富;精神上能让人愉悦舒畅的就是精神财富。财富在不同的社会情景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抗战时期的“南泥湾精神”,既有物质财富的诞生,又有精神财富的驱动。改革开放时期的小岗村承包、深圳速度,无一不是财富的表现形式。
   我们要教育青少年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看待财富,正确处理各种财富之间的关系。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青少年易形成重视个人财富、物质财富,忽视社会财富、精神财富的观念。教师应教育青少年牢牢把握一个观念:在实现理想和自我价值的道路上,财富只是手段,而不是终极目标。教会学生在构建个人财富与实现个人价值中寻找平衡,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财富之间,以及财富创造和使用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   财商与财富的辩证统一关系
   《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了范蠡的故事。范蠡一生中,三次将挣来的财富分给朋友和百姓,分完以后又重新创业,而且在创业过程中始终以诚信和仁义为经营的出发点,他从来不像一些商家那样精打细算,盘剥敛财,而是对合作者谦和礼让,对待雇工十分慷慨。遇到灾年减产,就减免地租,同时,开粥厂赈济灾民。正因为他仗义疏财,从事各种公益事业,从而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的商业楷模,史称“商圣”。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孔子在《大学》中提出的古代财富观,对现代社会依然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财商上追求理性,无论是赚钱还是花钱,都恪守底线和原则:钱要靠劳动、靠头脑挣,而不是铤而走险触犯法律法规。立足这个底线,财富的积累才有价值,人生的目标才更加清晰。不怕找人借钱,但借之前要有能还上的资本,信誉价值是一个人真正立足社会的基石;不怕被借钱,但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安排,并做好承担损失的心理准备。培养学生的财商,让学生依法取得财富,正确面对财富,并在这个过程中对财商的内涵添加富含个人成长经历的认知,为生命积极的自我迭代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财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力争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财富观,减少盲目攀比与炫富现象,将财商的培养上升到人格形成的高度,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人格特质,既不因为富裕而小瞧每一分钱,又不因贫穷而无法抬头,做到理性消费。有不少人觉得孩子长大了才跟钱打交道,到时候再教育也不迟。可如果孩子养成了超前消费、及时享乐、随便借钱的习惯,就很难及时纠正。
   财商与财富的动态关系,好比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只有形成健全的财商,能够合理、适度、正確地调配财富,让财富成为个人成长的基石,才能让每一代国人的价值观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铲去校园贷、裸条贷等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成长的不良土壤。教师要培养学生理财的基本常识和能力,培养恰当的钱财观念,培养健全的物质观,依靠“认知”“能力”“德育”“心理建设”这四个层面的指导,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财商,并在财富的创造及使用过程中,将自身全面发展作为最根本的目的。总之,教师要以唯物辩证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财富的创造、占有以及使用进行理性分析和行之有效地指导。(责编  李亚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19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