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一般应用题错题成因及分层指导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谭会兴
摘要:小学六年级中接触到的应用题类型较多,题目难度较大,对于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然而,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因为各种因素导致解题出现错误。故此,本文针对一般应用题的错题成因进行展开讨论,并提出了分层指导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数学成绩。
关键词:六年级;一般应用题;错题成因;分层指导
现阶段,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开始采取开放式教学模式,尤其是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对于学生在应用题解题中经常出现的各种错误,教师应该予以总结,并探究原因,进而加强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一、探究六年级一般应用题错题成因
对于六年级一般应用题来说,学生出错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缺少数学转换能力。例如,一些学生阅读完题目之后,并未了解到题目含义,无法全面把握题目,只记住一些碎片化的数字、文字等,无法借助于图像或者表格、不等式、方程等表示题目条件与等式关系。同时,由于学生日常知识积累范围不够,不熟悉生活中的数学变量关系,如利率关系等。其二,学生审题不认真。六年级应用题题目文字较长,条件极多,因此学生在读题中往往漏看题目,导致做题错误。
二、六年级一般应用题的分层指导策略
对于不同错误原因,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指导策略,提升学生的做题能力。首先,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虽然六年级应用题类型较多,但是当学生掌握建模知识以后,则能够迅速解题。例如,应用题:“两地相距1172千米,一辆校车与一辆轿车从两地相向而行,轿车每小时64千米,比校车快 ,问两车经过多少小时相遇?”在这一道题中,学生应掌握基本建模“路程=速度×时间”,然后建立等式关系。其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阅读应用题时,学生应该深入思考,对于题型中设计的陷阱精准识别,养成分析思考的习惯,进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升做题准确率。例如,在应用题中:“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160元,其中裤子价格是上衣价格的 ,问一条裤子的价格是多少?”在这种类型的应用题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等式关系,避免出现审题失误的情况。
结束语:综上所述,六年级的小学生,数学应用题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与根基。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应该合理分析学生的错题成因,帮助学生解决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障碍,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达.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培養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0):6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070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