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气血水并调辨治肺动脉高压合并心力衰竭验案一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介绍中医药治疗肺动脉高压合并心力衰竭验案一则,根据患者病史及症状体征辨证为气血亏虚,水瘀互结,分析该病为本虚标实,以气、血、水同调为治疗原则,益气养血,活血利水,取得显著的疗效。
  【关键词】气血水;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验案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6..02
  肺动脉高压和心力衰竭均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肺动脉高压是肺血管床受累引起肺循环血流受限,肺动脉阻力进行性增高的综合征。心力衰竭,简称为心衰,其发病率、住院率、死亡率居高不下,因心脏结构或功能失常,造成心排量减少、心室充盈障碍或心腔压力升高,是心脏恶化至终末期的表现[1]。肺动脉高压若不加控制,引起右心室代偿性肥厚扩张,右心功能减退,最终进展为右心衰竭而死亡[2]。西药因其不良反应使用受到限制,因此中医药在本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一定的疗效及优势。
  1 验案摘要
  患者万某,女,62岁,江苏淮安人,于2019年8月6日初诊,主因胸闷气喘间作3年余。患者近3年反复出现胸闷气喘,伴双下肢浮肿,于当地医院诊治未见明显好转,遂于我院门诊就诊。时症见:胸闷气促,平地行走150 m后自觉憋闷气喘加重明显,夜间易憋醒,倦怠,四肢乏力,无咳嗽咳痰,无恶寒发热,无胸痛心悸,纳谷尚可,夜眠一般,二便常。查体:BP:136/72 mmHg,HR:87次/min,律齐,口唇紫绀,颈静脉怒张,双下肺听诊可闻及明显湿性罗音,三尖瓣听诊区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双下肢中度可凹性水肿,舌质紫黯,有瘀点瘀斑,苔根黄腻,脉细沉。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病史20余年。辅助检查:超声心动图:肺动脉高压(重度),估测肺动脉收缩压约81 mmHg,右房、右室增大,三尖瓣关闭不全(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轻度),左室舒张功能减退。B型利钠肽(BNP):1260 pg/ml。中医诊断:喘证(气血亏虚,水瘀互结),西医诊断:肺动脉高压、慢性心力衰竭。建议患者住院诊治,患者拒绝,遂方予黄芪15 g,炙黄芪15 g,党参12 g,麦冬12 g,醋五味子6 g,全当归10 g,炒白芍12 g,川芎10 g,醋莪术6 g,牡丹皮6 g,丹参15 g,红景天15 g,绞股蓝15 g,泽兰15 g,泽泻15 g,盐车前子15 g,葶苈子15 g,大枣10 g。水煎服,日1剂分服,共14剂。
  2019年8月20日二诊,患者胸闷憋喘、气促情况较前明显改善,夜间憋醒次数较初诊时减少,夜间可平卧,仍感倦怠乏力,无胸痛心慌、头晕头痛等不适,双下肢轻度浮肿,纳眠尚可,二便调。舌质紫,苔薄,脉沉细。前方改生炙黄芪25 g,加西洋参6 g,失笑散10 g,三棱6 g,猪苓10 g,茯苓15 g,继服。
  2019年10月8日三诊,患者近期因劳累出现眼睑部稍浮肿,胸闷气促情况基本改善,活动量大后胸闷气促,夜寐安,可平卧,无憋喘,纳可,二便调,双下肢无明显水肿,舌质淡紫,苔薄白,脉沉。在前方基础上加陈皮6 g,山药15 g,鸡内金10 g,继服。再服半月余患者于当地医院复查超声心动图:肺动脉高压(中度),估测肺动脉收缩压约55 mmHg,右房、右室增大,三尖瓣关闭不全(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轻度)。B型利钠肽(BNP):340 pg/ml。自行抄方巩固,电话随访,诉情况大好,日常活动基本不受限,未诉特殊不适。
  2 按 语
  中医古代文献未明确提及肺动脉高压及心力衰竭,根据临床症状可将其归属于“心悸”、“喘证”、“水肿”等病症范畴。从中医学角度而言,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最终至心力衰竭的过程即是由气、血、水功能运行失调紊乱而至心肺结构改变的过程。气血亏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其中气血亏虚是病理基础,瘀血、水湿是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医林改错》谓:“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初病伤人何物,不能伤脏腑,不能伤筋骨,不能伤皮肉,所伤者,无非气血。”指明气血调和与脏腑病变密切相关,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气血失衡,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血充足,心肺功能运行正常,脏腑调和。《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气者,皆属于肺”,肺主气,为气之主,即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吸收的水谷精微之气通过肺脏化生宗气,生成血液,宗气贯注心脉,在心气的推动下助心运血,同时化生为血。无形之气和有形之血经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输送至全身,濡养形体脏腑。气为血之帅,气生血,行血脉,通调水道,肺动脉高压及心力衰竭均为慢病消耗病,日久则肺脏虚弱、心气亏虚,气不足无力行血,血脉不通,水道阻滞,停滞则瘀血水湿内生,阻碍气血运行。心肺俱虚,血液化生乏源,脉道枯竭,无力行血,血行不畅则瘀滞内停,化生瘀血,水湿运行不畅,水瘀互结。正如《血证论》云:“血与水本不相离,病血者未尝不病水,病水者未尝不病血”,水湿、瘀血相互夹杂、影响和转化,并存为标实之证。唐容川《血证论》云:“盖人身气道,不可有塞滞,内有瘀血,气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瘀血水湿阻于心肺,表现为胸部胀满、气喘、憋闷如塞、心悸、口唇瘀紫、水肿等症。
  本案患者年六旬,既往慢性肺病病史多年,初诊时症见反复胸闷气促,憋喘,下肢浮肿,乏力倦怠,口唇紫绀,舌质紫黯,苔根黄腻,脉细沉。此为气血亏虚,水瘀互结之征象。患者病程缠绵日久,耗伤气血,心肺俱虚,肺为气之主,肺气亏虚无法宣发肃降,呼吸功能失调,血为气母,气血相互依存,气血俱虚,气不接续,导致胸闷憋喘、气促。肺主通调水道,布散津液,肺气不足,津液失于输布,水道不通,水湿停聚,形成水肿。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运血无力则血行迟缓,阻滞脉道,瘀血自生。血虚则脉道枯竭,行血无力,加重瘀血化生,表现为口唇紫绀、舌紫暗。由此,结合舌苔脉象,患者气血亏虚,因虚致实,水瘀互结,虚实夹杂之机可见一斑。
  诊治疾病贵乎分清标本虚实,本例患者以气血亏虚为本,当益气滋阴养血固本,水瘀互结为标,急则除之,活血化瘀利水祛标。因此,初诊时标本同治,以益气和血、利水化瘀之法。“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除邪必补虚当先,方中生黄芪与炙黄芪同用,入肺经,大补元气兼养血行滞,宗气、肺气、心气得补,气血推动有力,助心肺行其正常功能,故重用為君药;疾病后期,水湿、瘀血等标实有形之邪瘀滞久而化热,因此在补气培本之时更应注重营阴的滋补。本例患者就诊之初合用党参、麦冬、五味子为配,其中党参使补气效用更强,麦冬健脾益气但不增热,五味子益气生津兼敛阴,共奏气阴双补之功。方中当归养血和营,行血活血,白芍养血敛阴,川芎为血中气药,三药合用大补阴血,且增血以行瘀。《血证论》云:“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津血同源,血可病水,血不利则为水,水不利则瘀血生,可见水湿、瘀血并存导致该疾病发生进展,疾病诊治时应祛除标实之证。醋莪术专攻气中之血,治一切血气,行气破血,消坚化瘀,丹参功同四物,性平和而走血,配合牡丹皮活血祛瘀,清心除烦,红景天、绞股蓝性甘平,主益气活血,诸药合用气机调,瘀滞散。方中用泽兰、泽泻、车前子、葶苈子,泽兰与泽泻利水消肿,车前子渗湿清热,通利小便,葶苈子归肺经,泻肺平喘,合用既利水湿消水肿,又可防水湿瘀滞滋生内热。全方以气血水同治为治疗原则,益气养血,兼顾活血利水。
  患者二诊,服药后诸症好转,胸闷憋喘、水肿等皆较前改善明显,仍感倦怠乏力,舌质紫黯,可见药证相对,原法不变,守方继服,方予生炙黄芪加量,配以西洋参既补助气分,又补助血分,补气养阴。同时当知“除浊务尽”,失笑散、三棱导瘀结,通血络,猪苓、茯苓增强化湿利水之力。三诊患者已大好,效不更方,但患者服药日久,恐伤胃气,正所谓“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当顾护胃气,加陈皮、山药等性平之品益气健脾,鸡内金化积消食以助其用。其后患者病情平稳无反复。
  3 小 结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老年人肺动脉高压合并心力衰竭,尤其是右心衰竭的发病率迅速增加,给社会和医疗环境带来严峻的挑战[3]。西医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因此可从中医药寻求此病的突破。通过此案例可知,肺动脉高压合并心力衰竭究其疾病病机本质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气血亏虚为主,水湿瘀血等标实之证促使该病发生发展甚至加重。诊治时当标本兼顾,气血同调以固养其本,活血利水祛除标实,气血水同调,配合得当。中医药在此疾病治疗中展现了独特的优势,值得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 黄 峻.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特点和防治策略[J].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2015,v.3(02):7-8.
  [2] 陈灏珠.实用心脏病学[M].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083.
  [3]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et al.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8,17(12):959-965.
  本文编辑:董 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00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