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社区护理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石荣云

  [摘要] 目的 观察和分析综合护理方法对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总结社区5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例资料,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选择综合护理干预方法进行护理的30例患者为护理组,选择常规康复指导方法进行护理的26例患者为对照组,1年后按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最后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护理结果组间差异性。 结果 护理组1年后肺功能指标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生活质量平均分数为(3.13±0.1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 对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和呼吸功能训练等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具有满意的护理效果。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社区护理;生活质量;综合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0-138-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类疾病可以预防和治疗,其主要特征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1]。患者发病后,如果不及时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护理措施,随着病情的缓慢发展,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给工作学习带来严重不便,相关文献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通过康复锻炼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就目前情况来说,各个社区对该类疾病患者采取的康复护理方法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很多社区缺乏恰当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技能,这严重影响了护理效果,为了观察和分析综合护理方法对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笔者回顾性总结社区5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例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对象来自于2010年10月~2012年5月期间社区5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例资料,其中有40例患者存在吸烟史,所以患者按照临床检查结果分类: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9例,阻塞性肺气肿患者24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为13例,统计资料入选标准[2]:所有纳入研究的资料对象临床检查结果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研究分会制定的《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类疾病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知情且同意参与该项调查研究。统计资料排除标准:排除同时合并其他严重内科疾病患者。
  5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例资料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选择综合护理干预方法进行护理的30例患者为护理组,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50~72岁,平均(61.3±17.8)岁,病程5~18年;选择常规康复指导方法进行护理的26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龄53~70岁,平均(62.3±16.9)岁,病程5~20年,统计学检验方法对两组患者一般病例资料(平均年龄,性别比例等)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不同护理条件下的护理效果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护理组护理方法:(1)对患者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健康教育,主要实施途径是通过发放社区康复治疗手册,同时对患者从发病原因,疾病特征以及康复过程等方面进行宣传和教育,尤其是对于吸烟患者,应该进行针对性的吸烟危害的教育(例如吸烟能够导致患者局部免疫功能的降低和
  降低患者痰液的清除率,痰液清除率的降低又能导致急性呼吸道的感染等)并劝诫其戒烟。(2)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由于该类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患者肺部各种功能每况愈下,再加上长期的治疗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这难免使患者产生焦虑的心理,为此,社区的相关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进行交流,在了解患者焦虑情绪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护理(例如护理者可以向患者讲述治愈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等方法)。(3)给予患者准确详细的呼吸功能训练指导,主要包括指导患者的腹式呼吸方法和缩唇式呼吸方法的动作要点,嘱咐患者每天进行以下呼吸功能方面的训练:患者取站立位置,双手向上举起,慢慢放下后进行呼气动作,如此重复进行15~20次;患者站立位置后,双手自然垂于肢体两侧,交替沿着身体侧位上移和下滑(同时进行吸气和呼气的动作),如此重复进行15~20次;患者双肘屈曲握拳后,轮流向前方出拳,同时还原呼气动作,如此重复进行15~20次。(4)对患者的活动进行指导,主要内容是与患者共同讨论,针对每一位患者的生活起居特点制定相应的活动时间表,同时指导患者进行适度的肌肉训练和有氧耐受训练。(5)指导患者进行合理饮食,相关护理人员应该按照营养学的相关知识对患者的日常饮食进行护理指导,主要内容包括指导患者每日应摄取足量蛋白质,同时限制食盐的摄入量等。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康复指导方法进行护理。
  两组患者在1年后按照文中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最后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护理结果组间差异性。
  1.3 评价标准[3]
  对患者肺部呼吸功能的评分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指标:肺活量,1秒内患者最大呼气量,1秒内患者最大呼气量占肺活量百分比,1秒内患者呼气峰值时的流速。对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按照以下评分标准进行:参照吴学敏的生活质量评分表:表中有35个题目,其中包括日常生活方面有13个题目,社会活动方面有7个题目,抑郁方面有8个题目,焦虑方面有7个题目,每个题目分为1、2、3和4四个分数等级,患者答题完后所得分值越高说明其生活质量也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结果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形式,比较方法选择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组1年后肺功能指标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护理结果比较如下表1。
  另外,护理组生活质量平均分数为(3.13±0.12)分,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平均分数为(2.02±0.09)分,护理组护理后生活质量情况明显优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112,P<0.05)。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特征是指它不会被不完全性的可逆性气流所限制,大多数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通过医院的及时的医治、护理甚至抢救以后都会慢慢步入漫长的康复期[4-5]。这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由于康复期很长,所以医院对其提供的一些护理和治疗并不能让患者在医院内进行长时间的康复和护理,因此这类疾病的患者大多都会在家庭或者是社区生活中慢慢进行康复治疗。由此可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在出院之后所居住的社区对患者以后的康复,特别是以后的生活能力和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力度。因而,要想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部功能和生活质量在稳定期内都得到很好的保障,社区必须首先做好综合性质的护理。
  为了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得到改善,以及对此类基本的康复治疗方面的护理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我们就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采取呼吸道方面的锻炼、心理障碍方面的疏通、健康方面的教育以及合理的安排膳食等措施来进行综合性质的护理干预,同时还要对这些患者进行长时间的随访调查并做好记录。本次调查研究通过对护理干预小组(肺活量,1秒内患者最大呼气量,1秒内患者最大呼气量占肺活量百分比,1秒内患者呼气峰值时的流速)和对照小组的对比,发现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的意义,这充分说明了患者的肺部功能在干预护理的情况下得到很显著的改善;此两小组的患者在生活质量方面的评分进行对比以后,在统计学上也都有显著的意义,这充分显示患者在生活质量方面通过护理干预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6]。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复性质量过程当中,综合性质的护理干预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让患者在医院的护理和在对应的社区的护理很好的配合起来,就必须把社区的康复方面的服务作为一种医院服务的延伸服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出院之后,为了保证患者康复性治疗的连续性以及协调性,必须合理的使用社区康复性护理干预,通过对这些社区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仅可以让患者在生活质量上得到很好的提高,还能够让患者更好的适用社会,从而让国家、社会以及家庭的负担得到大大的减轻,由此可见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值得关注的和倡导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周学萍,凌桂爱,方妙娟,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气管哮喘生理评分在疾病急性加重期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108-110.
  [2] 刘云,徐青,孙丽华,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振动反应呼吸成像检查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3):226-227.
  [3] 吴学敏,侯来勇,白伟,等.呼吸训练对缓解期老年重度COPD患者生存质量及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4):307-310.
  [4] 宋秋香,周旭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护理行为干预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7):656-657.
  [5] 刘敏.危重症专职护理小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行序贯机械通气治疗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886-889.
  [6] 李佳梅,成守珍,张朝晖,等.延续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7):603-606.
  (收稿日期:2013-08-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4548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