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中撤导引钢丝的顺序影响及临床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旭琴 李萍 雷冬梅 彭云
【摘要】目的:探讨PICC置管术中操作流程顺序改变的影响。方法:将传统置管方法与改变流程后置管方法的对比。结果:针对血液肿瘤患者,较晚撤导钢丝,更好地保障了PICC置管的安全。
【关键词】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撤导引钢丝;置管安全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111-01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被公认为安全、经济、创伤小的一种可靠的静脉输液途径。[1]但导管留置于血管系统时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据文献报道置管后24h内的出血发生率达100%,[2]因此为防止血液肿瘤患者由于凝血机制差,血小板、血红蛋白等各项指标较低,按压不到位而发生出血,异位后处理方便,我科于2010年10月开始在PICC 置管后,退导丝时间由传统的置入后即退导丝改为定位确认导管位置后,再行退出导丝,取得显著成效,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血液科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期间PICC置管病人12例,PICC置入均在无X线透视和超声辅助下由静脉治疗护士于PICC置管间完成。静脉治疗护士均已经过专门的PICC培训并考核合格。置入导管选用经外周置入的巴德三腔瓣膜式4F、5F单腔硅胶PICC穿刺套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例,年龄11~57岁,其中男5人,女7人。
1.2 方法
1.2.1 置入方法:对照组:在严格无菌操作下,PICC置管送管成功后,即撤导引钢丝并用0.9%盐水冲管,以保证通畅,妥善固定导管,然后以抽满肝素盐水的注射器以脉冲式方法正压封管,再行胸部X线检查以确定导管头端位置放置于上腔静脉内[3]。
观察组:在严格无菌操作下,PICC置管送管成功后,暂不退出导丝,直接用0.9%盐水冲管,以抽满肝素盐水的注射器以脉冲式方法正压封管,末端用肝素帽封口,用无菌纱布包裹,妥善固定,再行胸部X线检查以确定导管头端位置放置于上腔静脉内。
2 讨论
2.1 对置管过程中、后期出现问题的临床观察:置管后与定位这段时间,需家属或者自己用一手的四横指利用压迫止血的原理按压针眼上方以起到压迫止血的效果,由于健康教育不到位或患者依从性差,按压不到位,凝血机制的差异,导致出血,甚至加重出血。
2.2 导管异位后的处理:置管时由于个体血管差异的不同,体位的不同,可能发生导管异位,导致患者不适,不安,甚至出现焦虑。
对照组:若导管进入无名静脉必须拔管,由于导丝已撤出,有备用插管鞘也不能再进行穿刺了。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可用注射器吸5-10ml生理盐水冲管,如果患者能耐受,可适当退管,利用中心静脉的负压及血液回流的动力使导管漂移,一名操作者用0.5%碘伏消毒PICC管及周围皮肤,另一名操作者用0.9%盐水冲管、送管,如此反复,送至需要位置。此操作有出血感染,堵管,拔管的倾向,也给置管者增加了压力及工作量。
观察组:由于导丝未撤出,发现异位后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处理,能耐受时可直接退管,消毒,匀速送管。也可拔管后,利用备用插管鞘或塞丁格技术再进行穿刺。不能耐受时要让患者休息后再行处理。此操作相对对照组方法更为简单,置管者压力及工作量也不会很大,但同样有出血感染倾向。
3 小结
在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血小板较低或凝血有障碍者,在送管成功后,暂不退出导丝,避免了由于按压不到位导致出血多的风险,导管异位后处理及时,降低了患者的不适和焦虑度,提高了护理质量满意度,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更好地保障了PICC置管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马珊,马容莉,林静.超声引导和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的研究进展.护理学杂志,2010,25(9):89
[2] 丘雪琴,郑霞,黄中英,曹慧娇.自黏弹性绷带用于预防PICC置管后出血的效果观察.全科护理,2009,8,7(16)
[3] 梅思娟,段培蓓.ICC脱出的预防研究进展,护理学杂志,2011,26(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560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