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术后围手术期急性肠梗阻30例诊治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石顺祥 郝强 刘奉顺 曹树继 陈敬根 李先锋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术后围手术期急性肠梗阻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2000-2009年来诊治的30例术后急性肠梗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临床特点、原因及其治疗方法。结果:22例经保守治疗有效,8例经过再次手术。结论:对术后早期急性肠梗阻要认真分析原因,综合诊断,掌握再手术时机和指征才能达到合理治疗。
【关键词】腹部手术;围手术期;肠梗阻
【中图分类号】R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221-0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0例病人中男19例,女11例,最小7岁,最大69岁,平均年龄43.3岁。首次手术方式:胆囊切除术2例,胆总管探查术3例,肝血管瘤切除1例,外伤性脾破裂切除1例,胰十二指切除1例,门脉断流术1例,阑尾切除术3例,肠粘连松解术5例,结肠外伤性破裂修补术2例,小肠切除2例,腹股疝修补术3例,经腹右肾错构瘤切除术1例,胃癌根治术1例,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1例,子宫切除术2例,结肠癌根治术1例。
1.2临床诊断:结合病史和症状、体征论断多无困难。所有的病人都有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有13例病人术后肠道不能恢复排气排便功能,17例病人术后短期排气排便,然后再出现排气排便停止。腹部有固定压痛12例,完全没有腹痛9例,阵发性固定腹痛9例,腹部可触及包块4例,腹部平片所有病人有程度不等的液平面,CT或彩超提示腹腔积液5例。术后发热T>38.5℃ 10例。
1.3治疗方法和结果:所有病人均首先采取保守治疗方法,包括禁食水,胃肠减压,清洁或中药灌肠,应用抗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补充能量,静脉营养,必要时补充人体白蛋白、血浆、红细胞。有8例保守治疗无效行手术探查,梗阻原因有:化脓性阑尾切除时没有进行有效分离粘连2例。大部分小肠管已坏死(胆总管探查术)1例,腹股沟修补时缝扎了部分小肠2例,肠间脓肿(结肠癌根治术)1例,大网腹被缝合于盆腔(子宫切除术)2例。以上进行了相应的手术处理,结果4例早期恢复良好,痊愈出院。1例术后高位肠漏(胆总管探查术),全身衰竭死亡,1例术后(结肠癌术后肠间脓肿)肠瘘行肠外置处理,再行手术关瘘治愈。
2讨论
腹部手术围手术发生的肠梗阻,绝大部分是炎性肠梗阻,其特点:发生在术后早期, 肠蠕动曾一度恢复,部分病人已恢复饮食;症状以腹胀为主, 腹痛相对较轻或无腹痛;虽有肠梗阻症状, 但很少发生绞窄;非手术治疗大多有效[1]。本组有21例经过保守治疗有效,达到了完全康复的。但在本组病例中有8例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再次手术证实是属机械性肠梗阻,如在阑尾切除术时没有对肠粘连进行有效分离;术中进行盲目的缝合,肠管缝合于腹壁,造成肠梗阻;腹部引流不畅或不合理也可造成术后肠间脓肿致肠粘连,等等这些医源性因素引起的肠梗阻是容易被忽视,是医师们不愿接受的事实。且多是机械性必须再次手术再能解决,所以医师们要特别注意避免,因些在诊治这类病人要特别注意和选择手术时机,要避免侥幸认为是炎性梗阻而拖延手术而造成不良的后果,而且还要考虑病人的生存质量,冷静思考,及时准确地把握时机[2]。本组中有1例因考虑炎性梗阻而拖延了手术时间致大部分小肠坏死,术后13天才进行再次手术,术后出现高位肠漏,病人最终全身衰竭而死,是我们应该汲取的惨痛教训。
参考文献
[1]李幼生,黎介寿.再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83-84
[2]张学军.腹部再手术102 例临床分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6 年第3 卷第14 期,1150-11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573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