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技术课的多元化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新宁

  【摘要】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教育,因此教育部已经正式将信息技术纳入到学校必修范围之内。本文就如何教好这门学科,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信息技术课中得到长足的发展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创新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专家预言:“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没文化,而是不懂信息技术。”所以学习并掌握信息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对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将信息技术课纳入到学校必修范围之内,对于这门新兴的学科,在教学上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内容。
  
  1 立足课程特点,把握教学方向
  信息技术课于其他课程不同,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的相关操作学会查找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内化并传递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而其自身的实践性又决定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来检验、证明。所以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并不是取决于学生学会多少知识,而应是学生会操作、会解决实际问题。
  
  2 根据学生不同特征,精心设计教学
  我们学校的学生年龄跨度较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注意力集中情况、知识的接受能力都存在着差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征,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在教学中,我采用分段法设计教学:
  (1) 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多利用直观教学,让学生学会“模仿”。
  (2) 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以实践操作为主,让学生学会“创新”。
  
  3 注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有了好的教学设计并不等于有了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注意力的不稳定性和随意性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针对不同内容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促使学生主动的掌握知识,这样课堂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例如,学习画图软件中的“复制与粘贴”和“翻转与旋转”,笔者设计了中和性任务――“铺地板砖”,让学生根据对各种规格地板砖的了解,剪贴出不同的图案,设计一个想象中的、完美的教室,让它更舒适、更温馨。
  设计如下:
  (1)学生经过观看演示:需要铺地板砖的场地(即我们的教室)、各种规格的地板砖知识;
  (2 )小组讨论:我想把教室的地面铺成什么样?该怎么铺?铺什么样的图案?(可以上网收集资料)
  (3)小组合作,组内同学共同设计、完成作品;
  (4)成果展示、汇报设计成果,讲述设计的理由、意图等,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各方面的评价。
  这样的任务和学生的生活有关,能够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这样的任务有开放性,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力。对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任务。这样的任务学生十分乐于完成。
  
  4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花了几十年时间,从九万个学生的“心目中喜欢的教师”信中概括出教师的12个特点,学生们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这些特征,其中有三点是这样的:
  (1)友善的态度。“她的课堂犹如大家庭,我再也不怕了。”
  (2)尊重课堂内每一个人。“她不会把你在他人面前象猴子般戏弄。”
  (3)宽容。“她装作不知道我愚蠢,将来也是这样。”
  由此,不难发现最佳的师生关系,其核心应该是现代平等观念,它强调师生双方真正的平等、沟通和理解。
  笔者认为,要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
  4.1 课上要多些微笑。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坚持“无错”原则,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各抒己见的场面。
  4.2 遇事要有耐心。教师要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实施教育。如果学生的不恰当行为突出,那么就需要教师有耐心,付出较大的努力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否则就会欲速不达。
  4.3 以情感投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列.尼.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把对教育带来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和开始,教育的成功来源于对学生的最大热情。
  4.4 教师必须随时提醒自己要学会宽容,以同龄人的心态理解、尊重学生。教育家爱默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爱学生是教育者必备的条件,尊重则是教育者实施教育的根本前提。作为一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并善于进行“心理移位”,设身处地体察学生的心理、处境,关心学生学习的细微变化和点滴进步,及时地加以引导、表扬、鼓励,使学生逐渐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切感、安全感。
  总之,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向。在教育这个世界中,最为基本的是人的生活、精神、价值和交往关系,是人的精神变革、意义领悟和生活实践。只有我们更加关注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现实存在,才能提升学生在学校的生活质量,才能有效的促进每一位学生自我的全面发展。
  收稿日期:2008-3-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41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