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淑芳

  【摘要】 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教育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随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日益丰富,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探讨适应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加快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是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任务;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交流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其基本操作过程如下:
  
  1 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而这些任务又必须是符合每个学生的兴趣和个性需要。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学生欢迎,学生才能完全根据自己内在的需要去探究和学习。
  另一方面,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使学生完成任务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增强自身的知识和创新意念。
  “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2 引导学生自己分析任务
  
  任务设计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否则又进入老一套的教学模式了。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任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已经学习过的,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正式我们希望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最好都是由学生提出。在学生最初还没有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时,要采用先粗后细,逐步求精的方法。对于某些任务,在这一步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一次都提出来。对于一些任务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只有亲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提出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再去提出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3 分组协作,完成任务
  
  问题提出并设计好了执行的过程后,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的。小组协作是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一般小组由3-5人组成,各小组按照学生对探究主题的兴趣进行分组,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这个任务。在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获取、分析、处理信息,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 制作量表,互相评价
  
  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使其真正得到提高。不应过多地看重学生所获得知识的对与错。课堂评价不单是教师给学生点评,更重要的是学生之间的互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优点,大大增加学习主动性。评价的标准可以由教师预先准备好,必须和任务相配套,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5 总结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附:教学案例:“十一”旅游哪里去
  这是一个信息技术课中利用internet获取信息的实例。设计该案例的目的是在学生通过internet搜索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其筛选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其实施过程包括如下阶段:
  第一阶段 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在该阶段,教师先创设一个恰当的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自己决定“十一去哪里旅游”,然后根据选择地点的一致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第二阶段 分析问题:①在该阶段,任务已经提出,分组也已经完成。就要学生自己去讨论、分析问题。比如去“杭州玩”。就连带着怎么样去杭州?杭州有哪些景点,我们要去的有哪些?用费怎么分配等等。②学生明确了要研究的主题之后,下一步就需要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各小组围绕选定的课题展开讨论,使用各种信息工具收集有关杭州的旅游资料。信息的来源是通过互联网,使用我们已学过的搜索引擎进行资料的收集。③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所收集的资料,选择、组合并排列相关资料信息,确定出所需要的信息呈现方式,如文字、图片、动画或声音、视频等形式,最后拟订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第三阶段 解决问题。在这个阶段,各小组需要利用收集起来的各方面的资料做成一份关于“旅游景点”的调查报告,以展示任务的成果。教师要鼓励学生使用各种形式展示与交流探究成果,比如将研究成果打印出来形成小论文,做成主页的形式在网上发表,或者做成多媒体演示文稿等。
  第四阶段互相评价。这是最后一个阶段,各小组派一个成果演示其最终的成果,别的小组可以给他打分。在评比的过程中点评这个作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个反馈。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收稿日期:2008-01-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42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