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金融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核心能力”的概念,最早在德国提出,主要是指个体广泛适用于不同岗位的能力,是个体职业生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能力。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表了 《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研究报告,报告中将个体的能力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专业特定能力;第二层为行业通用能力;第三层为关键能力,即职业核心能力,其包括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问题解决、信息处理、外语应用等八项能力。职业核心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对职业核心能力的研究与分析,对改进学校的教学方法、人才培养体系都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
一、高职金融类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定位
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强调的不是某种专业、某一职业领域或某一具体岗位所具有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可以说,职业核心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关键能力、基础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更为核心的一种能力。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和变化,使得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仅仅限于学历和专业技能,更强调人才的综合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已经结合金融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金融类人才的职业能力定位是:培养立足地方,面向区域,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接地方金融服务重点产业适应金融企业一线操作、服务、营销岗位需要,培养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养,以及从事岗位实际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优秀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其中,结合我国《国家技能战略》中对职业核心能力内容的八个方面的概括,围绕高职金融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和工作具体要求,我们将金融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概况为交流表达能力、数字运算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合作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八项能力。
二、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问题
1.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根据对本地区高职院校情况的分析及对周边高职院校情况的了解,在这些高职院校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仍然是以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目标。其中,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对职业核心能力解读为高职学生具有的一种可以进行测量的技能,只在机械、计算机、电子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和工作内容中;在广大高职教师中,很多老师对职业核心能力这一概念没有正确的理解,有些老师将职业核心能力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水平等同,将职业核心能力等同于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有些学院的相关部门和领导认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就是通过人文素质课和公共基础课的设置来完成,忽略其整体建设和发展,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简单化。总的来讲,尽管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较为重视,但普遍来讲,对高职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培养途径、教学模式和体系构建等缺乏整体的认识。
2.培养和教学方法不能理论联系实际,效果不理想。在培养方法方面,职业核心能力是跨学科、跨职业,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培养。由于高职院校还未能探索建立高效、系统的培养模式,虽然学院鼓励教师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不能有效实施,效果不很理想。另外,由于每个学生自身特点的不同,往往很难通过统一考核的方法对其进行评估。国内也没有权威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考核机构。因此,我国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还处在发展初期阶段,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能力严重不足,这导致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实践能力不足,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欠缺,人文素养缺乏。从学生的长久发展来看,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职业岗位的变化和要求,对社会、职业、组织缺乏合理的认识,表现出综合素质的匮乏。
3.实训方式单一,校企合作效果有待提升。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实验实训计划,在大量的课程中设置了实训内容和计划,但往往内容单一,局限于课程和校园,效果并不理想。在校企合作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只停留在教学实习层面上的合作,企业和学校双方不能相互深度融合,往往无法建立双方相互促进、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这导致许多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方面存在着“闭门造车”现象,很难与经济发展和行业变革有效结合,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脱离社会和职业的实际情况,当然也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很难有实际的提高和培养。从实际的调查中也能够看到,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只能处于认知层面,不能真正的进行相关的职业技能的实践培养。
三、提升高职金融类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途径
1.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彻底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育教学理念。高职院校在培养金融类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时,应以区域经济和金融行业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考虑学生职业迁移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路径上,需要明确金融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通过五个途径,即综合素质课程(包括综合素质必修课、选修课和素质拓展活动)、融入专业课理实一体化教学、专业大赛(包括金融基本技能大赛、银行业务大赛、证券模拟投资大赛和保险业务大赛等)、金融系列活动(包括金融服务下基层活动、金融协会和理财协会活动)、专题系列讲座(金融热点和金融前沿)等,实现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2.提升金融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水平。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团队的建设密不可分。金融类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应该渗透在专业课的教学之中。作为金融专业学生,除了要掌握一定的银行专业技能之外,还要具备终身学习、自我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这是提升他们职业能力的重要因素,除此以外,还要具备“信息处理”、“外语应用”和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在教师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实训课程组织中,都可以予以充分渗透。这些课程设计和安排都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学专业团队的建设非常重要。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一是要鼓励教师参加相关专业培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二是积极探索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学习,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三是搭建教师发展的良好平台,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优秀的金融职业教育人才;四是引进一批高素质的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進行指导。
3.编制职业核心能力检核标准,设立“职业能力学分”。目前,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的一大难题,就是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社会组织和机构,还未找到具体有效的能够普遍推广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考核方法,在这方面,需要进行积极的探索。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生所在专业特点,编制符合专业发展所需的职业核心能力检测标准,设立职业能力学分制度,以学期为周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学分制评定。通过学分制的方式来综合评定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以学期为周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学分制评定,由不同的老师按照一定标准进行打分,学生在毕业时必须达到一定的综合职业能力评分才能顺利毕业。这样不仅对学生自身有益,在学校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同样具有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
4.提升实验实训条件,营造金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优良环境。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实验实训基地缺乏或者不足。会制约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因此,加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应该结合专业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规格,及时购买和更新各种实训软件和实训设备,有效满足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需要。同时,也需要积极开发必要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岗位,聘请校外兼职教师辅导和监督学生的顶岗实习活动,并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确保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融合在一起。[基金项目: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我院金融类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8130Y]
(作者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商贸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604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