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合器痔上黏膜钉合术治疗重度痔病的临床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晓东 兰月双
[摘要] 目的 探讨吻合器痔黏膜环状切除术(PPH)治疗重度痔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60例ⅢⅣ期重度内痔患者分别进行PPH(35例)及传统手术(25例)治疗。分析手术效果,总结手术经验。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但PPH组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疼痛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结论 PPH治疗重度痔病近期具有安全、有效、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内痔;PPH
痔病的近代概念认为[1]:痔是直肠下端的唇状肉赘或称肛垫(anal cushions),不是曲张静脉,是人人皆有的正常解剖结构。本院从2001年5月起采用PPH术治疗ⅢⅣ期内痔患者35例。我们将其与同一时期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的25例ⅢⅣ期内痔患者进行临床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1年5月至2005年3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均为ⅢⅣ期内痔。其中采用PPH手术治疗的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36~76(平均56)岁,Ⅲ期内痔27例,ⅢⅣ期8例,3例曾有痔手术史,17例有便血。采用传统手术治疗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29~75岁平均49.2岁,Ⅲ期内痔20例,Ⅳ期5例,2例曾有手术史,12例有便血。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1.2 手术情况
1.2.1 传统手术组,即MilliganMorgan法(25例)。
1.2.2 PPH组(35例):检查肛内情况,了解痔核大小、分布、脱垂情况。置入扩肛器,于1、5、7、和11点处用7号线缝合固定在肛周皮肤上。了解齿状线的位置,在齿状线上3~4 cm处黏膜自10点处开始沿顺时针方向作一环形荷包缝合。根据直肠黏膜松弛度及肛垫、内外痔脱垂等情况决定是否作不同高度双荷包缝线,以及荷包缝线高度、两线间间距。直肠黏膜松弛明显,轻度痔脱垂者做高位(距齿线4~6 cm)双荷包缝线;中度内痔脱垂不伴黏膜松弛,外痔不明显者做中位(距齿线3~5 cm)双荷包缝线;伴黏膜松弛,混合痔脱垂明显者做低位(距齿线2.5~4 cm)双荷包缝线。缝合后适度收紧缝线,食指伸入直肠了解荷包缝合情况。用带线器通过吻合器侧孔引出结扎线。打开吻合器保险开关并击发,持续约20 s后,松开并将吻合器与扩肛器一并取出。仔细检查有无活动性出血,如有出血用可吸收线行8字缝合止血。术毕于肛管内放置止血纱布1块。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的临床资料对比情况见表1。所有数据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其中PPH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疼痛程度、暂时性排便失禁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其他如术后肛门狭窄、术后出血、尿潴留等症状与传统手术组无明显差异。
3 讨论
PPH手术是根据痔病发生的肛垫下移学说结合新型手术器械设计的新手术方法,改变了传统手术破坏肥大痔体的思路,将上提与固定下移的肛垫作为治疗痔病的切入点,从而取得较满意的效果[2]。
PPH手术机制是在脱垂内痔上方近内痔上缘处环行切除直肠下段肠壁的黏膜和黏膜下层组织,并在切除的同时对远近端黏膜进行吻合,使脱垂的内痔及黏膜被向上悬吊和牵拉,避免了传统手术所致的痔核损伤。
PPH的手术效果即对下移肛垫的悬吊治疗效果,与吻合口平面高低、环行切除黏膜圈宽度以及其是否均匀、完整直接相关,而后者又与荷包缝合有关。傅传刚[3]及任东林[4]认为,荷包缝合技术是影响PPH术疗效的关键环节之一。总之,利用PPH通过直肠下端黏膜及黏膜下层组织环切除治疗严重脱垂性内痔、混合痔和直肠部分脱垂是一种新的手术方式[5],从目前治疗的近期效果看该手术方式较传统的手术方式有很多优点。但由于无论是在国外或国内开展的时间都不长,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参考文献
[1] 姚礼庆,唐竞,戈少云,等.经吻合器治疗重度痔疮.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38(4):342.
[2] Rowsell M,Bello M,Hemingway DM.Circumferential mucosectomy (sthemorrhoidectomy) versus conventional hemorrhoidectomy: randomized trolled trail. Lancet, 2000,355:779.
[3] 傅传刚,张卫,王汉涛,等. 吻合器环行痔切除术.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11):653655.
[4] 任东林,罗湛滨,张思奋,等. 吻合器痔黏膜环切除术,肛垫复位固定术与外切内扎术ⅢⅣ度痔的比较研究.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17(12):714715.
[5] 徐建军,丁健民,金嗣松,等. PPH手术切除直肠黏膜宽度的探讨.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3,9(增刊):26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571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