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追赶生长”,亚洲2型糖尿病高发的元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敏 陈璐璐

  近年来,亚洲的2型糖尿病状况正在不断恶化,在世界糖尿病流行状况中,前五位的排名,亚洲国家占据了三席。这与亚洲国家的社会转型,经济飞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亚洲糖尿病发病存在自身特点:发病人群相对更年轻;胰岛素分泌早期相受损更为严重;患者BMI(体重指数)相对较低。换言之,相比欧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群在肥胖程度更轻的状况下,更易发生2型糖尿病。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本刊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陈璐璐教授。
  
  本刊记者:究竟什么是“追赶生长”现象?什么是“追赶性肥胖”?
  
  陈教授:
  长期处于营养相对缺乏的人群,如果营养骤然大幅提升,即可发生加速生长,这种快速生长现象被称为“追赶生长”。由于不同组织追赶生长速度不同,脂肪组织的生长速度快于其他组织,故可形成“追赶性肥胖”。早期观点认为追赶生长是一种从营养不足的状态中恢复的过程,是一个好的现象。近年来逐渐认识到追赶生长可能造成不良的代谢后果,可能与糖尿病的发生相关。
  近年来,亚洲各国国民营养水平迅速提升,在短短三十余年经历了一个由“营养不良”到“营养过剩”的迅速转变,这种营养水平的快速提升过程可能正是亚洲国家2型糖尿病迅猛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刊记者:“追赶生长”为什么与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呢?
  
  陈教授:
  “追赶生长”现象与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列举一个有趣的现象:世界上肥胖和糖尿病患病率最高的人群是美国的皮马印第安人,其中超过80%的成人为肥胖或超重,35岁以上超过50%的成人患有糖尿病。他们并非世界上最富裕的族群,饮食摄入水平在美国国内也不是最高,但他们是生活方式改变最大的族群之一。他们本是游牧民族,两千年来靠着狩猎这样的强体力劳动获取极为有限的食物供应,而近50年来生活方式彻底改变,食品供应丰富,体力劳动显著减少,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成为了流行病。
  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宫内营养不良低出生体重患儿,出生后营养摄入大幅提升,出现“追赶生长”现象,成年后该人群发生糖尿病风险明显增加。因此,糖尿病的发生不仅与营养过剩有关,而且也与营养提升的速度和幅度有关。动物实验同样显示了“追赶生长”现象与糖尿病发病的密切关系,将相同体重的大白鼠分为两组:一组每日自由进食,另一组先给予较少的饮食(半饥饿状态),两周后再自由进食。结果发现,后一组的老鼠在自由进食阶段体重迅速上升,尤其以脂肪的增加为主,且较快出现糖尿病的发病倾向。
  
  本刊记者:中国人的肥胖程度及饮食中热量、脂肪摄入水平均远远不及欧美人,为何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发病率如此之高呢?
  
  陈教授:
  众所周知,我国已成为继印度之后的世界第二糖尿病大国,而且糖尿病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的趋势。据统计,我国人均植物油消耗量在过去20年里,从每年1升左右增加到目前的每年17升左右,脂肪摄入量增长比例远远高于北美和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营养摄入的变迁呈现三大特点:起点低、幅度大、提升快。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而在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方面,“由俭入奢”也不容易,“穷人”过不惯好日子。我国2型糖尿病的高发除了遗传因素外,营养提升所带来的“追赶生长”现象不容忽视。由于人类的基因不可能在短期内出现改变,所能改变的只有环境,也就是我们的行为。对大多数人来说,需要追求一种健康、自然、简约的生活方式,保持体重的相对稳定。而对那些已经拥有肥胖甚至糖尿病、高血压的病友,则更应该好好“检讨”下自己不良的生活方式,将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放在与药物治疗同等的地位上。因此,我们不仅要创造“好日子”,更要学会享受“好日子”。
  本刊记者:糖尿病患者需要特别重视“追赶生长”现象,即要特别注意饮食治疗,那么是否可以将饮食治疗简单的理解为“饥饿疗法”呢?
  
  陈教授:
  糖尿病患者都知道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但有些患者将少吃,限制主食作为饮食控制的主要手段。从实践来看,“饥饿疗法”短期内的确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和体重。但糖尿病是一个慢性病,路遥知马力,这种急功近利的方法时间一长就会露出马脚。所以有的病友抱怨“节食减肥、越减越肥,节食控糖、越控越高”。
  其实2型糖尿病作为一种营养过剩相关的疾病,节制饮食肯定是十分必要的,但要把握好“度”并掌握科学的方法。过度节食或者偏食,将会导致热量不足、营养不良、贫血、饥饿性酮症,降低身体的抵抗力。更需提醒的是,有的患者过度节食几天或几周后又难以坚持,硬生生将饮食治疗变成了“饥饿-暴食”的循环。而科学家已经证明“饥饿-暴食”的循环很容易造成“追赶性肥胖”,降低胰岛素敏感性,不利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并可增加患中风、心肌梗死和脂肪肝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治疗时,首先要因人而异,超重肥胖的病友需要相对严格的控制热量摄入,尤其是高糖、高脂食物,而消瘦者则主要注意营养的足量与均衡。其次要量出为入,根据体力消耗的多少决定进食量。同时要循序渐进、长期坚持,肥胖患者应通过循序渐进的节食让体重缓慢下降,以每月减去的体重控制在基础体重的5%以内为宜,过快的减重,极容易反弹,造成“追赶性肥胖”。最后,饮食治疗要与运动治疗相结合,“管住嘴”还需“迈开腿”。饮食治疗绝不等于“饥饿疗法”,它是科学的营养搭配,是生活的艺术。
  
  专家简介
  陈璐璐,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常务委员及秘书长,中华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疾病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北省内分泌学会主任委员,武汉市内分泌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1993-1996年在丹麦哥本哈根临床与基础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2004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糖尿病中心做客座教授。完成及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卫生部课题、省科技厅及卫生厅重点及面上项目多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629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