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以结直肠黏膜呈弥漫性、连续性炎症病变为基本特点的慢性肠道炎症反应性疾病,该疾病的病变部位主要为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症状表现为轻重不等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大部分患者呈反复性发作的慢性病程。通常情况下,通过影像学、内镜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病理活检进行诊断,多数患者接受非手术治疗后可取得良好疗效,部分重症病例需实施手术治疗。此文围绕UC患者的临床诊治进展进行以下阐述。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诊断;治疗;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81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6--01
1 临床诊断
现阶段,UC诊断仍缺乏统一的“金标准”,在排除感染性结肠炎(肠结核、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感染艰难梭菌、慢性血吸虫病等)及放射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等疾病的前提下,临床上主要按照患者的症状表现和影像学、内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鉴定[1]。
1.1 症状表现 UC症状表现主要有:反复而持续性的腹痛、腹泻、发热、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部分伴有身体疲倦、食欲减退、体重减少、贫血等体征;男女均可能发病,患者以20-40岁人群居多;炎症性反应多位于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等部位,少数患者会累及横结肠、全结肠,且病变部位以左侧结肠居多。
1.2 相关检查
1.2.1 影像学检查 ①超声内镜(EUS)检查。该检查技术将内镜、超声进行两相结合,UC检查结果显示肠壁增厚、脓液积聚、直肠和窦道周围结构有异常等;韩志宏等的研究提示,超声内镜能准确判别UC严重程度,且检测的肠壁厚度和炎症反应程度、免疫应答异常等存在着较大关系。②钡剂灌肠X线检查。UC早期结直肠黏膜呈皱襞紊乱,肠腔可见小龛影,肠壁表现为锯齿状,并存在肠管管壁变短、变窄、呈水管状等典型征象;慢性病变期间结肠袋消失、结肠逐渐缩短。张亚男等的研究提示,钡剂灌肠X线检查能够全面且直观地观察UC患者的黏膜病变范围及变化状况,有助于临床确诊和评估病情。
1.2.2 内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 通过结肠镜能清楚探查结肠黏膜的病变特点,且可留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初期表现以肠黏膜呈现红斑(大小不等)、黏膜充血和水肿、黏膜质地变脆及粗糙、碰触黏膜易出血或黏膜糜烂等为主,病情较重者的黏膜粗糙,难以辨别血管,且存在炎性息肉。慢性炎症病变时,呈直肠瓣变钝、乙状结肠呈管状、持续性炎症反应等表现;慢性病变的主要表现是隐窝表面呈扭曲萎缩、不规则及分支等变化,且上皮细胞黏液的分泌量缩减。
1.2.3 实验室检查 以往大量研究证实,红细胞沉降率、血红蛋白、抗结肠抗体、白细胞计数、大便常规、大便培养、免疫球蛋白等实验室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馈UC患者的病变程度和疾病转归情况,但缺乏特异性。郐国虎、李春雨等人的研究提示,对UC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有助于确诊疾病。
1.3 UC分型 从病情严重程度上讲,UC临床类型基本分为轻度型、中度型、重度型三种;①轻度型。患者每日腹泻次数少于4次,大便不带血或含血量少;红细胞沉降率低于30mm/h,心率、体温无异常,不伴有贫血或者合并轻度贫血;病变部位仅限于直肠及左半结肠。②中度型。患者病情介于轻度、重度之间,病变部位的范围较广。③重度型。患者每日腹泻次数超过6次,大便内含血量多;体温高于37.7℃,持续发热2-4日;红细胞沉降率高于30mm/h,合并贫血,血浆蛋白低于30g/L;心率大于90次/min;体重显著下降;病变范围广。
2 临床治疗
2.1 常規药物治疗 ①氨基酸水杨酸类药物。临床上常用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对UC患者进行治疗,服用该药物后,患者体内可分解出5-氨基水杨酸与磺胺吡啶,当中的5-氨基水杨酸具有较强的结缔组织亲和力,能阻止生成前列腺素和白三烯,以发挥抗炎作用;磺胺吡啶则具备较强的抑菌效果。此外,5-氨基水杨酸能够清除机体内的自由基,提升结肠水钠运转作用,缓解腹泻症状。刘剑锋的研究报告提示,UC患者应用5-氨基水杨酸保留灌肠治疗,能显著减轻其症状,且不良反应少。②免疫抑制类药物。主要包括硫唑嘌呤、6-疏基嘌呤、环孢素A等,硫唑嘌呤通过肝脏分解成为6-疏基嘌呤,可以适当缓解肠黏膜炎症反应,但是无法改变反复发病的免疫学改变。而环孢素A是一种环状肽,其免疫抑制作用显著,并且不具有骨髓抑制作用,主要将其用于重度活动性UC患者的治疗,疗效良好。李凤鸣的研究报告提示,针对激素治疗无效的UC患者增用环孢素A可提升治疗成效。
2.2 抗菌药物和微生物制剂 UC患者肠道微环境处于紊乱状态,且肠道内菌群状态不稳定,特别是变形杆菌、酵母菌、双歧杆菌、肠球菌等表现出异常改变。对此,对于重度UC患者或合并严重中毒性巨结肠者应施予合理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而微生物制剂主要用于调节肠道内菌群,促使症状改善。赖洁莹等的研究提示,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对UC患者的疗效显著。英夫利昔单抗是第一种用于治疗UC患者的TNF-α单抗制剂,属于新型生物制剂;这种药物适用于经传统药物治疗无效的UC患者,主要用在重度型UC的临床治疗中。杨俊等的研究提示,英夫利昔单抗用于UC治疗的疗效确切,能改善肠道黏膜状态,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因子水平,预后较好。
2.3 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学上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治研究较多,主要对其进行辨证分型治疗,秉持内外兼治的原则,治疗方法包括汤药内服、穴位敷贴、中药灌肠、针灸等,对症施治后可取得理想成效。陈玉等的研究提示,服用中药既能调节UC患者免疫功能,且有利于减轻症状;中药灌肠能直接作用于病灶,对改善肠黏膜病变、修复局部组织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强药效。
2.4 外科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主要用于治疗经药物治疗无效或药品不良反应严重、反复发作、重度病情、营养状况差、出现严重并发症等情况的UC患者;李荣雪等的研究提示,针对药物难治性或已出现严重并发症的UC患者可选择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且大部分手术患者均能取得理想疗效。
结语:伴随UC临床诊治研究的不断发展,相应的诊断、治疗手段也会持续完善和进步,临床医师按照患者的实际病况采取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案,且治疗期间应结合营养调配、饮食干预,以实现最大程度改善症状、控制复发等目标[2]。
参考文献
李军祥,陈誩.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8,26(02):105-111+120.
王海龙.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诊治研究进展[J].医疗装备,2018,31(16):203-2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6867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