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观察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措施与效果。方法:抽取我院近两年来接受介入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70例,治疗时间为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按照电脑排序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在围手术期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围手术期间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介入术的实施状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介入操作时间与治疗时间相较于对照组而言,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使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围手术期间,对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缩短操作时间与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介入栓塞术;颅内动脉瘤;围术期;护理
  在近几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颅内肿瘤患者数量逐渐增加,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从发病机制上来看,这类疾病的发生,多是因脑部动脉的局部血管存在异常性变化,使其脑血管出现瘤样突起,进而对脑血管造成一定的压迫,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从临床工作上看,这疾病的发病人群覆盖相对较广,任何年龄都有可能诱发该疾病。而这类疾病发生的征兆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多数患者也是应该种症状检出。在既往的临床工作中认为,由于脑部位置的特殊性,在患者发生颅内动脉肿瘤后,不可直接对其进行手术治疗,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判断是否能够实施手术治疗。这种治疗方案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延迟治疗时间,且手术的风险性较高,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治愈。因此在近几年的临床工作中,极少有患者能够直接选取手术治疗。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部分临床工作者提出,对颅内动脉瘤患者选取介入栓塞术治疗,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近两年来接受介入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70例,治疗时间为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按照电脑排序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颅内动脉肿瘤的诊断标准,且经过对应的影像学检查确诊;(2)患者符合介入栓塞术实施标准,无禁忌症;(3)患者无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疾病与精神性疾病;(4)患者以及其家属签署对应文件一一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中,男女患者比例为19:16,年龄区间为35~72岁,平均年龄值(50.12t3.29)岁,病程1~12个月,平均病程(3.1±0.4)个月;观察组中,男女患者比例为18:17,年龄区间为34-73岁,平均年龄值(50.10±3.02)岁,病程1-13个月,平均病程(3.0±0.5)个月。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过常规的检查与治疗,最后选择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在治疗的过程中,选用常规护理干预,以病情观测、术前准备、术后给药、环境护理等内容为主。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对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其主要内容为:(1)穿刺护理。在确定好对应的穿刺位置后,要对穿刺一侧的肢体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适当的对其进行按摩、皮肤清洁等措施,来促进其动脉血流循环,同时,降低穿刺过程中感染发生的可能性。同时,保证穿刺的专业性,尽可能一次穿刺成功。在介入栓塞术实施后,还需要对穿刺皮肤进行消毒与包扎,避免感染的诱发。(2)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的临床状况,对其采取适当的心理疏导方案。如果患者因颅内动脉瘤处于昏迷状态,则可以以按摩、诉说等方式,让其最大程度了解手术开展的必要性与有效性,从而降低手术的心理影响。如果患者意识健全,则需要以沟通的形式取得患者的信任,并且通过疾病知识宣讲等方式来提高患者对手术的了解,缓解其负性情绪。(3)术后干预。针对介入栓塞术实施后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以感染较为常见。(4)饮食指导。在患者实施介入栓塞术后,其身体较为虚弱,必须要保证营养补充的充分。以高蛋白、高纤维、低脂肪、低盐、低糖等食物为主,不可使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如果患者存在其他的基础性疾病,还需要加以注意。(5)出院前指导。在患者出院之前,护理人员需要与医师进行沟通,明确的了解其病情。根据具体状况,对患者提出合理的指导。以院外生活作息规律、饮食习惯、运动状况等内容为主,同时,确定患者复诊时间,创建对应的交流平台。
  1.3评价指标
  (1)疗效评价。根据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的变化,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划分。如果在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在影像学检查中,肿瘤消失则为痊愈;如果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症状相对好转,且在影像学检查中,瘤体缩小则为有效;如果在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肿瘤状况无明显转变,则为无效。
  (2)对两组患者介入手术操作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进行统计。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l8.0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介入操作时间与治疗时间相较于对照组而言,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l、表2。
  3讨论 在现代医疗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微创治疗理念不断深化。且在临床工作中,各种新型设备的使用范围相对扩大,这就使得微创治疗的可能性提升。腹腔镜手术、介入栓塞术等是临床上最典型的微创术式,运用频率相对较高。其中,介入栓塞术主要用来治疗脑部疾病,以颅内动脉肿瘤的应用较为广泛。颅内动脉肿瘤的发生多是因患者脑血管存在异变,這类疾病如果采取常规的开颅术式进行治疗,无论是在肿瘤的切除还是在血管的安全上,均得不到保证。在既往的临床工作中,存在部分患者因颅内动脉瘤实施手术治疗死亡的案例。因此,在当前的临床工作中,对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基本上不采取常规的开颅手术。在这种情况下,介入栓塞术的实施可能性相对提高,这种术式能够保证手术创伤的最小,且直接对肿瘤的生长进行抑制,操作时间较短,治疗效果较好。在临床中,已经证实了其使用价值。当然,如果在该种术式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对患者采取良好的护理干预,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治疗结果,且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在既往的临床工作中,常规护理干预的使用价值逐渐降低。我院在临床工作中提出,使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肿瘤患者时,在为手术期间,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能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效果自然也能够得以保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6898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