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非布司他和别嘌呤醇在高尿酸痛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非布司他和别嘌呤醇在高尿酸痛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60例高尿酸痛风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别嘌呤醇片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口服非布司他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清学检查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57, P=0.040<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及超氧化物岐化酶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315.7±43.0)μmol/L、(1.52±0.64)mg/L,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3.6±45.8)μmol/L、(3.23±0.72)mg/L, 超氧化物岐化酶水平为(109.6±12.7)nU/ml,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4.3±10.2)nU/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 P=0.020<0.05)。结论 非布司他在高尿酸痛风患者的治疗效果上明显优于别嘌呤醇, 能够明显抑制体内炎症状态, 改善内皮细胞功能, 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非布司他;别嘌呤醇;高尿酸痛风;治疗效果;安全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1.065
  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疾病, 在动脈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也是导致冠心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高尿酸血症是痛风患者最为重要的生化基础, 能够在超氧化物和血管内皮素-1途径的作用下, 对心室造成不可逆性重构, 如果未能给予有效的防治措施, 容易发展导致肾结石、关节畸形、肾脏功能损害等不良后果, 进而影响患者预后[2]。目前, 临床上常采用非布司他或别嘌呤醇作为高尿酸痛风患者的一线药物, 但在用药选择上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 尚未有明确的论断[3]。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1日~2017年7月1日本院收治的60例高尿酸痛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确诊并符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制订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4]诊断标准, 排除合并重症肝肾功能不全、其他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近期有相关可能影响研究的药物使用史等患者, 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15例, 女15例;年龄30~72岁, 平均年龄(54.8±10.4)岁;痛风病程2个月~14.5年, 平均痛风病程(3.9±3.6)年。对照组患者中, 男16例, 女14例;年龄31~74岁, 平均年龄(54.7±10.5)岁;痛风病程2个月~15年, 平均痛风病程(4.0±3.7)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痛风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别嘌呤醇片(北大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94002)进行治疗, 剂量为0.1 g/次, 3次/d。观察组患者口服非布司他(徐州万邦金桥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30057)进行治疗, 剂量为80 mg/次, 1次/d。两组患者疗程皆为6个月。治疗期间, 患者坚持合理膳食、适量运动, 保持心态平衡、戒烟限酒。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测定血清学检查指标, 主要包括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超氧化物岐化酶, 于早晨抽取3~4 ml空腹静脉血, 高速离心分离血清, 血尿酸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采用免疫荧光分析法进行测定;超氧化物岐化酶采用化学比色法进行测定。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清学检查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痛风相关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关节功能基本恢复, 血尿酸水平<360 μmol/L;②有效:痛风相关临床症状与关节功能明显好转, 血尿酸水平处于360~440 μmol/L;③无效:痛风相关临床症状与关节功能未见好转, 甚至出现加重, 血尿酸水平>440 μmol/L。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皮疹、头痛、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异常等。
  1. 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录入Epidata 3.0软件,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57, P=0.0040<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学检查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及超氧化物岐化酶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 超氧化物岐化酶水平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 P=0.020<0.05)。见表3。
  3 讨论
  高尿酸痛风是临床颇为常见的代谢性疾病, 主要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障碍所引起的[5]。该病的病程颇长, 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血尿酸水平的长期控制是治疗的关键与目标所在[6]。别嘌呤醇是一种次黄嘌呤的同分异构体, 能对体内尿酸的合成产生很强的抑制作用, 从而达到缓解痛风的目的, 但同时也会对体内相关酶产生抑制效果, 进而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7]。非布司他作为新型的降尿酸药物, 能够有效地抑制尿酸生成, 但对于患者的血清学炎症状态影响的相关报道较少, 临床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8]。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充分说明了非布司他在高尿酸痛风患者的治療效果中明显优于别嘌呤醇, 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痛风相关临床症状的消失与关节功能的恢复。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超氧化物岐化酶水平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作者认为, 非布司他相比于别嘌呤醇能够更有效地降低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 提高超氧化物岐化酶水平, 对于患者体内炎症状态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 能够实现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显著改善。另外, 研究结果还显示,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说明非布司他在高尿酸痛风的治疗中比别嘌呤醇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 非布司他治疗高尿酸痛风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 能够明显抑制体内炎症状态, 改善内皮细胞功能, 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陶小军, 金星, 陶沙, 等. 不同剂量非布司他对痛风伴高尿酸血症的效果及对内皮素-1水平的影响. 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2):170-172.
  [2] 黄金沐, 池慧琼, 林少凯, 等. 比较非布司他片与别嘌呤醇片治疗高尿酸血症伴痛风的临床研究.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7, 33(20):2009-2012.
  [3] 孟娟, 袁晓旭, 路跃武. 非布司他与别嘌呤醇治疗原发性痛风的疗效及其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研究. 中国全科医学, 2017, 20(30):3745-3748.
  [4]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3, 29(11):913-920.
  [5] 张涛, 王芳, 张文涛, 等. 非布司他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效果及其对血尿酸、TNF-α和sICAM-1水平的影响.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7, 34(8):1224-1226.
  [6] 方芳, 王鹏. 非布司他与别嘌呤醇治疗痛风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 中国药业, 2016, 25(11):13-19.
  [7] 张洋. 非布司他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对炎症状态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中国药业, 2016, 25(21):49-51.
  [8] 陈光亮, 周媛凤, 张颖, 等. 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药物研究进展.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7, 22(1):104-109.
  [收稿日期:2018-09-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881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