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针刺夹脊穴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的效果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的分析针刺夹脊穴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我科室收治56例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一般组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患者行针刺夹脊穴治疗,观察组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患者行针刺夹脊穴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率、疼痛指数、抑郁指数、疼痛缓解时间、不良反应出现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效率比一般组高25.00%,VAS评分、HAMD评分比一般组低,疼痛缓解时间较短,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针刺夹脊穴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的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关键词】:针刺夹脊穴;刺络拔罐;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中图分类号】R9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8-03--01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皮肤病,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感染后可长期潜伏在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患者抵抗力下降、感冒发烧时,病毒随之增长繁殖,并可以沿着神经纤维移至皮肤,受侵的神经和皮肤均出现炎症 [1]。该疾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有多种治疗方法,本文旨在研究分析针刺夹脊穴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的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我科室收治56例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男患14例,女患14例,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63岁,平均年龄(41.9±2.5)岁,发疹部位:头颈部10例,胸腹部9例,下肢9例;一般组男患15例,女患13例,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62岁,平均年龄(41.6±2.4)岁,发疹部位:头颈部11例,胸腹部9例,下肢8例,观察组、一般组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患者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患者行针刺夹脊穴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患者取合适体位,局部消毒后针刺皮损区相应脊髓节段的夹脊穴,针尖向椎体方向斜刺,行平补平泻手法,胸胁部穴位平刺,避免伤及内脏,然后取局部阿是穴,针刺时,从病变处向中心部位围刺,行平补平泻手法,并留针30min;拔罐放血操作:起针后每次选取疱疹及周围3至5点,左手提捏皮肤,右手以一次性注射针头快速多次点刺患处,然后加拔火罐,令每罐出血3至5ml,治疗结束后使用消毒棉球擦净局部皮肤;针刺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拔罐治疗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两种方法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一般组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患者行针刺夹脊穴治疗[2]。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率,治愈:疼痛感完全消失,有效:疼痛感明显缓解;无效:疼痛感未缓解甚至加重;②疼痛指数,采用VAS(视觉模拟量表)评分;③抑郁指数,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④疼痛缓解时间;⑤不良反应出现率,指晕针、滞针、血肿、感染、烫伤[3]。
  1.4 数据统计分析
  使用Spss18.0对治疗效率、不良反应出现率、疼痛指数、抑郁指数、疼痛缓解时间行统计学分析,治疗效率、不良反应出现率行χ2检验,疼痛指数、抑郁指数、疼痛缓解时间行t检验。
  2 实验结果
  2.1 治疗效率对比
  观察组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患者治疗效率为96.43%,一般组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患者治疗效率为71.43%,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Ⅰ。
  2.2 疼痛指数、抑郁指数对比
  治疗前,两组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患者疼痛指数、抑郁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患者疼痛指数、抑郁指数明显低于一般组,P<0.05,见表Ⅱ。
  2.3 疼痛缓解时间对比
  观察组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患者疼痛缓解时间为(3.11±0.21)天,一般组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患者疼痛缓解时间为(4.86±0.62)天,P<0.05,t=14.14。
  2.4 不良反应出现率对比
  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仅1例患者出现轻微晕针的情况。
  3 讨论
  带状疱疹多发生在颜面部、腰腹及胸背,是一种簇集状水泡并呈带状分布的皮疹,并伴有灼烧刺痛感,疱疹消退后,还会有部分病毒潜藏在患者体内,导致侵犯部分发生强烈疼痛,临床经验显示,带状疱疹消退后,受累皮肤可持续疼痛3个月以上,该疾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还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患者出于对疾病的恐惧,可导致心情低落、心理负担过重。中医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针灸可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的功效,现代研究认为针刺可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对炎症的渗出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除此之外,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刺还具有抗炎、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可激发机体内啡肽类物质的释放,从而起到镇痛的作用;而拔罐放血可排除瘀滞络脉之毒,使络脉畅通,促进机体恢复正常生理机能[4]。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配合治疗,与单一治疗方法相对比,治疗效率提高25.00%,疼痛指数、抑郁指数降低,疼痛缓解时间缩短,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刘敏娟,方伟.针刺加點刺拔罐配合激光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7):3001-3002.
  刘军.皮肤针叩刺加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2,1(2):11-12.
  谢衡辉.针刺补泻手法用于夹脊穴、阿是穴为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3,32(1):23-27.
  张廷明.针刺夹脊穴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的价值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6):137-1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9644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