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王寅教授针刺治疗贝尔面瘫经验撷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介绍王寅教授对针灸治疗贝尔面瘫的独到经验,其主张针前先闪罐以活血通络、祛风扶正,根据贝尔面瘫各期病症特点的不同进行分期治疗,基于贝尔面瘫的病位特点提倡早期针刺治疗,并注重针刺手法宜轻巧,最后强调功能锻炼。王师如此系统的疗法,收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贝尔面瘫/贝尔麻痹;针灸;名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 R24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9)18-0117-03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Professor Wang Yin's unique experience in the treatment of Bell facial paralysis by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He advocates that the Shanguan before needle can be used for Huoxue Tongluo and Qufeng Fuzheng.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tage of Bell's facial paralysis, the staged treatment is give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ll's facial paralysis, early acupuncture treatment is advocated, and that light acupuncture techniques are paid attention to, and finally functional exercise is emphasized. Wang Yin’s systematic treatment has received good clinical results.
  [Key words] Bell facial paralysis/Bell palsy;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amous doctor experience
  王寅教授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及科研工作近40载。王师硕士学习期间师从田从豁、李志明教授,工作后先后师从孙伯伦、夏寿仁、于书庄、贺普仁、程莘农等针灸名家[1],临床观摩学习并总结其学术思想,并将其融会贯通,反复实践,渐成自身独特的诊治风格。
  1 贝尔面瘫概述
  贝尔面瘫主要指原因不明的、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水肿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又称贝尔(Bell)麻痹,是针灸科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属于祖国医学“口僻”、“口歪”、“口眼歪斜”的范畴。本病多由劳作过度,或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而风寒或风热诸邪乘虚侵袭面部经络,致使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而发病[3]。针灸治疗本病历史悠久,疗效肯定。如果治疗得当,大部分患者经1~3个月治疗均可痊愈。但是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方法不当,容易造成部分患者起效缓慢,收效差,甚至可能会出现面肌萎缩、面肌痉挛等并发症。本病常见的证型有风寒型、风热型和气血不足型,这三种类型面部表现几乎相同,以患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眼睑不能闭合、口角被拉向健侧为主要表现[4]。
  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的治疗主要以抗病毒药物和激素为主[5],但临床疗效不满意。王寅教授认为贝尔面瘫作为损容性病症,如果面部功能活动受限,很容易造成患者生活及交际的不便,久治不愈甚至会导致患者出现永久性损容或者出现心理问题。目前临床对本病以中医治疗为主,尤其是针灸治疗临床疗效确切,即便本病具有一定的自愈倾向[6-7],排除本因素后中医治疗的优势仍较突出[8]。
  2贝尔面瘫的分期
  贝尔面瘫做为WHO较早认定的针灸适宜病症之一,疗效肯定。但此疾病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单一的针刺治疗方法很难进一步提高疗效。王寅教授根据各期病症特点的不同表现,认为发病7 d以内为急性期,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患者络脉空虚,邪在卫表,病轻邪浅,面瘫不完全,一般以实为主;恢复期一般为1周以后至3个月内,为外邪停滞、正气渐复的过程;后遗症期为3个月以上,此期邪衰而正气不复,病情缠绵难愈,证属病久入络,病机以虚为主。
  3王寅教授针刺治疗贝尔面瘫经验
  临床中王师“师古而不泥古”,既遵从古代医家经验,亦善纳现代医学精华。笔者有幸侍诊左右,针对贝尔面瘫这一疾病,王寅教授有着丰富的经验及独特的治疗方法。学生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对王寅教授治疗贝尔面瘫的经验进行归纳。
  3.1 注重针前闪罐
  贝尔面瘫属于经筋病,《灵枢·经筋》云:“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眦急不能卒视。”、“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可见足阳明、手太阳经筋异常可引起面瘫症状。而手、足三阳之经筋广泛分布于面部,支配面部肌肉,因此本病经筋病位在手足三阳经筋。三阳经在外、在上本就易感外邪,故外感之风邪先中于三阳经。王师秉承《素问·调经论》“病在筋,调之筋”的理念,在病侧局部针刺前施以闪罐。
  闪罐是将适当大小的火罐吸拔住施术部位后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取下,再拔再取,直至皮肤潮红为度,多用治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面部闪罐,使面部肌肉反复紧、松,反复充血,舒缓,对面部形成物理刺激,以及借助火热对面部的刺激,增强面部神经、血管的兴奋性,增加细胞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营养供应,促进面瘫恢复。中医认为,闪罐既能祛风、又能扶正,且面部不留瘀斑和紫晕,通过闪罐达到活血通络,表浅络脉沟通,气血得以运行,然后进行针刺治疗,以调气血。施罐时注意手法要熟练,动作要轻快,采用闪火法时要注意罐口向下,酒精棉球浸蘸酒精的量要适当,不可滴酒精,以免烧伤皮肤,燃着的酒精棉球经过罐口时要迅速、并及时更换火罐操作,以免罐口温度过高,灼伤皮肤。   3.2 主张分期治疗
  面癱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三期病机不同、正邪主次关系不同,不可用单一手法或穴位治疗。本病发病原因多见于正气虚损,脉络空虚,以致邪犯阳明、少阳经脉,致使面部经气不畅,筋脉、肌肉失于濡养,纵缓不收而引发,故本病急性期多见正虚邪实,但病情初起,病邪在表,病位较浅。病情初发之时多与风寒侵袭相关,因面部为阳明、少阳经脉循行,阳明经多气多血,所以在治疗上,取穴以阳明经为主,循经取穴,激发阳明经气,疏通阳明经脉,直达病所,促进气血运行,通经活络。《灵枢·终始》篇有云:“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故取穴多取太阳、瞳子髎、阳白、四百、鱼腰、攒竹、地仓、颊车、颧髎、迎香、风池、曲池、外关、合谷等穴。操作方法:取用1寸毫针,进针0.3~0.5分,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15~20 min。面部取穴每次选用患侧5~8个,肢体穴位取双侧。另外,发病初期,邪气较盛,特别是伴有面部或耳后疼痛者,此时多为风热邪气或风痰瘀血之邪阻滞经络、脉络不通,王师常用三棱针或一次性注射针头于患侧耳尖、耳垂放血,使邪有出路。急性期时放血可起到祛风通络的作用,对缩短患者病程有帮助[9]。面部穴位不宜放血。
  面瘫恢复期为面瘫恢复的关键时期,此时邪气已衰,正气渐复,正邪相恋,穴取阳明经、手太阳经、足太阳经、少阳经穴为主,如太阳、阳白、四白、风池、攒竹、地仓、颧髎、颊车、迎香、曲池、外关、合谷等,操作方法:浅刺,取用1寸毫针,进针0.5分,手法用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 min。每次面部选用5~6个穴位,交替使用,肢体穴位取双侧。若虚证、寒湿证较明显或年老体弱者可配合艾灸或温针灸,增温经通络、散寒除湿之效。
   面瘫后遗症期,此期多病情复杂,缠绵难愈,若辨证属瘀血阻络者多采用放血疗法,所谓放血疗法,即用三棱针或一次性注射针头刺破机体一定部位的浅表组织血管,根据病情,放出适量血液,以达调理气血、祛瘀通滞之效。放血治疗的部位多选耳尖、耳垂、阿是穴(局部不适点)、完骨、十宣等,常规消毒后以毫针3~5支丛刺上述部位,快速刺入半分,立即将针退出,使血液尽快流出,注意血变色止。若属虚属寒,可配合艾灸、温针灸或毫火针点刺治疗以温阳散寒。穴取阿是穴(局部不适点)、太阳、风池、阳白、四百、攒竹、地仓、颊车、颧髎、曲池、外关、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合谷、太冲等穴。操作方法:浅刺或透刺,取用1寸或1.5寸毫针,进针0.5~0.8分,采用平补平泻手法,1周2~3次,每次留针20 min。面部取穴每次选用患侧5~6个,诸穴交替使用,肢体穴位取双侧,此时面部可根据症状采用透刺手法,如头维透颔厌、攒竹透鱼腰、阳白透丝竹空、地仓透颊车等。
  3.3提倡早期针刺治疗
  有学者认为面瘫急性期(7~10 d)如针刺治疗有可能加重面神经的炎症水肿及变性,愈后不佳,主张面瘫急性期禁止针刺。王师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本病愈后及转归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早期针刺治疗的介入,但要注意手法和取穴。面瘫的病变部位主要在络脉、经筋和肌肉,部位表浅,故针刺宜浅,手法宜轻。正如《素问·刺要论》云:“病有浮沉,刺有浅深……浅深不得,反为大害”。大量临床报道证明了这一点[10-11],且循证研究显示,急性期早期针灸治疗有利于提高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12-13]。
  3.4要求针刺手法轻浅
  由于本病的病位在经筋,邪气表浅[14],按《难经》云:“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故王师主张针刺应浅刺,手法要轻柔,即“病在表,浅而疾之”。特别是发病早期,不可深刺、重刺,亦不可留针时间过久,以防深刺伤正留邪,或变生它病。王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进针手法,即进针同时提插捻转一气呵成,该手法能迅速激发经气,使气至病所,从而起到扶正而不恋邪、祛邪而不伤正的作用。
  3.5强调功能锻炼
  除门诊治疗外,王师还鼓励患者闲暇时间进行面部按摩和肌肉功能锻炼,特别是面瘫的恢复期。嘱患者每日用捂热的双手或热毛巾对面部穴位进行轻柔按摩,通过主动和被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延缓肌肉萎缩,促进神经、肌肉功能康复。要求分部位进行面部肌肉锻炼,如前额的蹙眉、抬眉,眼部睁眼闭眼交替训练,鼻部的皱鼻,嘴部的努嘴、鼓腮、张大嘴、示齿耸鼻等,对于面瘫的恢复有很大帮助。
  4典型病例
  患者刘某,女,53岁。主诉:左侧口眼歪斜2 d。2019年2月11日初诊。患者发病前1周因春节劳累后感冒,偶咳嗽,不发热,伴左侧乳突部不适,未经治疗,2 d前晨起时自觉左侧面部发紧、麻木,左侧不能闭目、抬眉、皱额,口角向右侧歪斜,左嘴角闭合不严,口腔残留食物,经常流口水及食物。外院诊为面神经炎,给予抗病毒及治疗,建议其配合针灸治疗。为求针灸治疗来我门诊治疗。患者素体怕冷体弱。检查:左眼闭合不全,左侧面肌松弛,不能蹙眉,左侧额纹及鼻唇沟变浅,嘴角略向右侧歪斜,鼓颊左侧漏气,左侧面部蚁走感,无一侧肢体活动不利。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细。中医诊断:面瘫,辨证:风寒阻络。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穴方:患侧太阳、地仓、颊车、四白、攒竹、鱼腰、下关、人中、承浆,双侧风池、曲池、外关、合谷。手法操作:患侧耳尖、耳垂放血,面部穴位每次取5~8个浅刺,0.5分,平补平泻,留针20 min,每日1 次。嘱其平日面部按摩,行蹙眉、双眼紧闭、鼓气、张大嘴、示齿耸鼻等面部肌肉锻炼,针刺5 次后,口眼歪斜明显好转,左目可闭合,左侧面部蚁走感消失。2月18日开始仍取上述穴位每次5~6个,取用1寸毫针,进针0.5分,手法用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 min。患者平素怕冷,结合脉象及年龄,虚寒明显,于太阳、阳白、地仓、颧髎处施以温和灸治疗。连续治疗10 d后,面部表情基本恢复正常,仍有左侧眉梢,左口角不适,原穴方基础上加:患侧攒竹透鱼腰、地仓透颊车,仍行平补平泻针法,留针20 min,1次/d,继续治疗7 d,患者上述症状消失,面部表情完全恢复正常。随访至今,情况良好。   5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贝尔麻痹一病多因卫阳不固,脉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导致经络阻滞,气血不和,肌肉纵缓不收。当面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受风寒而发生痉挛,会导致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或者因风湿性面神经炎出现茎乳突孔内骨膜炎产生面神经肿胀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而致面神经麻痹[15]。而针刺可以提高面部血流量和加快面部血流速度,进而给面部提供更多的营养,以促进面神经损伤修复[16]。针灸治疗本病的机制在于理气和血,通调经络,同时扶助正气,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有临床试验报道[17],毫针疗法既能够兴奋末梢神经,又可激发机体免疫系统,最终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王寅教授在针刺治疗本病时,首先要在面部做闪罐治疗,祛邪扶正兼顾,调气和血并用,为后续针刺治疗做好准备。针刺治疗时又根据贝尔面瘫的不同分期,选择不同的针刺手法,使治疗更具有针对性,也凸显了个体化的治疗原则。急性期邪在卫在表,病邪轻浅,此时应给予轻浅刺激手法,留针时间亦不宜过久,有研究认为手法轻柔,可以防止针灸针刺穿神经鞘膜,避免新生的面神经纤维长入邻近的神经通路中而引发面肌痉挛[18];恢复期病情渐趋稳定,如治疗得当,病情恢复迅速,此时可配合艾灸或温针灸,增强扶正祛邪之力,使病情恢复一蹴而就。后遗症期,病邪已深,正气不足,多久病留瘀,此时治疗较为复杂,或放血疗法祛瘀生新,或配合灸法温阳散寒,或用透刺法使气至病所,增强疏通经络之效。由于本病病位轻浅,多发于络脉,故王师主张早期治疗,强调手法轻浅,既预防久病生变,又避免伤正恋邪。王师在治疗本病时全面立体考虑到了病情的各种发展演变规律,并施以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案,再配合患者适当的功能锻炼,使疗效更增,变症更少。
  [參考文献]
  [1] 牛桦,曹海波.王寅针灸调理脾胃学术思想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2016,36(9):967.
  [2]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针灸学会.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针灸)[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48.
  [3]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9.
  [4] 江开达.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36.
  [5] Dennis L Kasper MD著.胡大一,主译.哈里森内科学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88.
  [6] Holland NJ,Weiner GM. Recent developments in Bell’s palsy[J].BMJ,2004,329(7465):553.
  [7] Gilden DH. Bell’s palsy[J].N Endl J Med,2004,351(13):1323.
  [8] 陈颖,王麟鹏,刘志凌.Bell’s面瘫急性期电针灸与激素治疗临床对照观察[J].北京中医,2004,2(2):105-107.
  [9] 王元.分期针刺法治疗Bell's面瘫54例[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9):1905-1906.
  [10] 王海龙, 宋永红. 不同针灸方案对急性期风寒型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 24(9):21-24.
  [11] 赵琛,周恩华,吴焕淦,等.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的时机[J].中国临床康复,2006,(3):47.
  [12] 张冲,万军.周围性面瘫针刺时机临床循证分析[J].中国针灸,2011,31(1):93-96.
  [13] 杨万章.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评价与分期分级治疗[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3):5-11.
  [14] 杨增荣,徐金龙. 三调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2018,33(10):220-223.
  [15] 杨璇,张红星.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及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1):60-62.
  [16] 李小娟,赵中亭,朱田田,等. 针刺促进面神经损伤修复的机制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18,43(1):60-62.
  [17] 刘汉青,张连城. 针刺结合放血拔罐治疗面瘫 28 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2):255.
  [18] 张艳艳,朱永志,张迪,等. 早期针刺对面神经炎急性期疗效的影响[J]. 针灸临床杂志, 2008,24(2):15-16.
  (收稿日期:2019-03-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9917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