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灸脐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素芳 冯晓星 罗来

   摘要:目的 探讨灸脐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 运用石墨烯智能理疗仪对入选的20例原发性寒凝血瘀型痛经志愿者在非月经期进行灸脐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周期行经期痛经症状,采集并分析灸脐治疗过程中任脉上经穴的体表红外温度变化情况。结果 1、VAS视觉模拟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数据比较,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痛经疼痛有效率60%;痛经症状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数据比较,两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痛经症状有效率70%。2、在灸脐过程中,任脉上穴位膻中穴、中脘穴、关元穴平均升温趋势最明显的时间段都出现在艾灸10-20 min内。结论 1、石墨烯智能理疗仪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具有一定疗效。2、石墨烯智能理疗仪灸脐治疗过程中任脉上穴位平均升温幅度在第10-20min最为显著。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神阙穴;石墨烯智能理疗仪
  中图分类号:R271.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20)02-0056-04
  
  痛经又被称为“经行腹痛”,是指妇女在行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小腹部或腰部疼痛、下坠感觉,甚者疼痛到达腰骶部,伴随恶心反胃等症状,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一种疾病。临床普遍根据有无盆腔器质性病变将痛经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而原发性痛经的发病率一般高于继发性,是最为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根据中医证候分类,原发性痛经可分为5型[1],实证有:寒凝血瘀型、气滞血瘀型、湿热瘀结型,虚证有:气血虚弱型、肾气亏虚型。实证为冲任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胞宫之中经血流动受阻,不通则痛[2];虚证为冲任虚损,经脉、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因患病人群庞大,且近年来人们对生活水平愈加重视,健康意识增强,原发性痛经成为备受关注的医学问题,不少学者更是对其做了实验性研究。有研究表明[3],本病实证多于虚证,实证中以寒湿凝滞证最常见,其次是气滞血瘀证,而虚证中以气血虛弱证为多。笔者认为因现代女性夏季多饮冷,不注意保暖等生活习惯影响,在临床中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最为常见。《傅青主女科》对寒凝血瘀型痛经有“寒湿乃邪气也,妇人有冲任之脉,居于下焦……经水由二经而外出,而寒湿满二经而内乱,两相争而作疼痛”之论述。在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治疗上,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运用温经汤口服配合中药热奄包外用的方式[4],同煤集团三医院妇产科用加味温经汤治疗[5],均发现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甘肃中医药大学研究发现神阙穴隔药灸治疗疗效明显[6],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南昌市洪都中医院针灸科采用脐针配合混元灸的治疗方法[7],也提升了临床疗效。不难发现,临床中多根据“寒者热之”的原则采用各种温经中药、穴位贴敷、温灸、热敷、脐疗等方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其中灸脐疗法结合了温灸热敷与脐疗的方式,临床运用尤其普遍。本研究运用石墨烯智能理疗仪对入选的2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志愿者在非月经期进行灸脐治疗,并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治疗过程中任脉温度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对象自2018年7月—2018 年10月收集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志愿者20例,年龄在20-30岁之间,平均年龄22.25岁,平均病程5.275年。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拟定诊断标准如下:妇女凡在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程度较重以至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而经检查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中医辨证为寒凝血瘀型[2]: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月经或见推后,量少,经色黯而有瘀块;面色清白、肢冷畏寒;色暗苔白、脉沉紧。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志愿者(参考《中医妇科学》诊断标准),年龄在20-30岁之间;(2)月经周期规律者;(3)前2周内未服用止痛药;(4)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参加本实验。
  排除标准:(1)患有痛经以外疾病及需长期服药者;(2)不耐受艾灸治疗者。
  1.4 实验仪器 使用日本NEC公司生产的红外热像仪(型号:Thermo Tracer TH9100)其检测温度范围为-20℃-100℃,根据本研究课题的需要,将检测温度设定在32.1℃-42.8℃之间,该仪器最小温度分辨率为0.02℃,检测精确度为±2%。适当调整采样水平,即可显示出相应的红外热像图或体表红外辐射轨迹。所有检测结果可保存于该仪器SD存储卡中,并与计算机相连接,通过仪器配套的专用软件进行二次分析处理。
  艾灸仪为深圳市知本石墨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石墨烯智能理疗仪(型号:KI601-S),该仪器能够在短时间内使局部温度升高,并可根据实验需要调控相应的温度,以达到最佳使用目的。
  1.5 实验方法 实验室室温一般保持在(28±1)℃左右,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范围,室内无明显空气流动。受试者进入实验室后需适应环境温度,先熟悉实验环境,保持放松状态,要求上半身完全裸露,安静端坐20-30 min,安定情绪。检测时调整红外热像仪的位置,使其正对被观察部位。在自然状态下先拍摄1-2幅所观察部位红外热像图。再在实验每个阶段拍摄测试部位红外热像图。
  1.6 治疗方法 实验方案通过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告知每位实验者实验过程并在实验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运用石墨烯智能理疗仪(型号:KI601-S)对寒凝血瘀型痛经志愿者在非月经期进行灸脐治疗,每次30 min,每2 d治疗1次,连续治疗5次。在每次灸脐治疗期间,利用红外热像仪分别采集治疗前、治疗10 min时、治疗20 min时、治疗30 min时、治疗停止后10 min时任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所有实验均在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生理三级实验室里进行。   1.7 疗效评定标准 结合痛经的临床特点,拟定疼痛及疼痛在内各症状缓解程度作为疗效判定标准。
  1.7.1 疼痛缓解有效率(按VAS视觉模拟评分) 参照有关文献(《疼痛学》第3版)[9],①痊愈:经治疗疼痛完全消失或显著减轻,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较治疗前下降 80%以上;②好转:经治疗疼痛减轻,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较治疗前下降30%~80%;③无效:经治疗疼痛无明显改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较治疗前下降不足30%。
  1.7.2 痛经症状治疗有效率(按痛经症状积分评定标准[8]) 痊愈:治疗后积分恢复至0分,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停药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者;显效:治疗积分降低至治疗前积分的 1/2 以下,腹痛明显减轻,其症状明显好转,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有效:治疗后积分低至治疗前积分的 1/2~3/4,腹痛减轻,其余症状好转,能坚持工作;无效:腹痛及其症状无改变者。
  1.8 观察指标与评分标准 (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参照国际公认的 McGill 疼痛询问表,选取其中视觉模拟评分(VAS)之数字疼痛强度量表[10]。运用Melzack 视觉类比评分法(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计分,按疼痛程度记0-10分。在VAS卡尺上,长度10 cm,直线左端0 cm表示无痛,右端10 cm表示极度疼痛。患者目测后,移动评分尺上的游标,在尺上直线定点,表示其疼痛程度,分值越小疼痛越轻。(2)痛经症状积分评价: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经期及经期前后小腹疼痛5分(基础分),腹痛难忍1分,腹痛明显0.5分,坐卧不宁1分,休克2分,面色苍白0.5分,冷汗淋漓1分,四肢厥冷1分,需卧床休息1分,影响工作学习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不缓解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疼痛暂缓0.5分,伴腰部酸痛0.5分,伴恶心呕吐0.5分,伴腹泻0.5分,疼痛在1天以内0.5分(每增加1天加0.5分)。积分13~15分为重度,积分8~12分为中度,积分5~7分为轻度。(3)红外热成像图:利用红外热像仪拍摄痛经志愿者红外热成像图,利用相应的红外分析软件分析任脉线上所标注穴位的温度及任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RRTM)。
  1.9 数据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比较根据正态性检验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石墨烯智能理疗仪灸脐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前后疗效对比 治疗前后痛经症状比较:比较治疗后与治疗前VAS视觉模拟评分、痛经症状积分以及痛经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疼痛缓解有效率60%,痛经症状治疗有效率70%,见表1-3。
  2.2 石墨烯智能理疗仪灸脐对任脉穴位温度的影响 自然状态下即可观察到人体体表任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RRTM),但大多数不太完整,红外辐射轨迹有的长,有的短,有的时断时续。石墨烯智能理疗仪灸脐以后,不仅任脉已有的IRRTM的距离增长,变得更加连续完整(图1),而且IRRTM的出现率也明显提高。灸脐以后膻中、中脘、关元三个穴位的温度整体有所升高,而且平均升温幅度最大的时间段均出现在灸脐治疗的10-20 min内(图2)。
  3 讨论
  任脉起于胞中,主一身之阴经,为“阴脉之海”,总司一身之精、血、津、液等阴精,只有任脉之气通,才能促使胞宫行经与胎孕等生理功能正常。脐,“神阙”之所位,又名“命蒂、生门、先天之结蒂”,属任脉之要穴,通督、冲、带脉,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灸脐可起到调理督、冲、任、带之功效,以阳制阴,任脉气血通,胞宫得到任脉气血的温煦,故恢复其正常排泄经血的生理功能,所谓阳气温煦、胞宫温通,通则不痛,其病自愈。本研究使用石墨烯智能理疗仪代替传统艾灸,结果显示:石墨烯智能理疗仪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其原因可能是该理疗仪利用透明石墨烯发热膜产生高纯度远红外线的特性,针对人体穴位和经络进行理疗,可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故认为类似艾灸针对痛经志愿者可达到寒散血行,沖任子宫血气调和,则疼痛自止的目的。
  前期的研究工作发现,自然状态下人体体表可以观察到与古典十四经脉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12-14],对任脉上神阙穴加热诱发研究发现多数受试者任脉IRRTM出现率显著升高,已有的红外辐射轨迹距离增长且更加连续规整,而非经对照点则比较不容易诱发明显的IRRTM。石墨烯智能理疗仪灸脐后,任脉IRRTM同样具有以上特点,这与前期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5-20]。本实验又初步发现石墨烯智能理疗仪对人体任脉穴位的升温作用在不同时间段存在差别,在膻中穴、中脘穴、关元穴上的平均最大升温幅度均出现在10-20min内,这与临床艾灸治疗大多控制在20min内不谋而合。
  2010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因分离出石墨烯,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1]。进一步研究发现,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力学特性,在材料学、微纳加工、能源、生物医学和药物传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被认为是一种未来革命性的材料[22-23]。因具有较佳的热传导性能,石墨烯被广泛运用于医疗领域,深圳市知本石墨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运用石墨烯材料研制成石墨烯智能理疗仪。与传统艾灸设备相比,石墨烯智能理疗仪制造轻巧,方便携带,具有发热时间快,持续时间长,热力足,无烟、操作简便等特点,是艾灸治疗的良好替代品。虽然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下的新兴产物,石墨烯智能理疗仪的作用机理尚未明确,其理疗作用是否优于或等同于传统艾灸疗法,也有待于后续的进一步研究,但值得肯定的是,其对寒凝血瘀型痛经有一定的疗效,是减轻痛经患者不适症状的一个有效辅助工具。相信只要充分掌握利用其特性、将其合理运用于中医临床治疗中,既可以服务于人类,也是中医药现代化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27.
  [2]徐嘉,庞立健,刘创,等.数据挖掘研究针刺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取穴规律及机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7,19(5):804-810.
  [3]连凤梅,赵瑞华,姜羡华,等.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4):96-100.
  [4]路帅.温经汤口服配合中药热奄包外用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5):465-467+508.
  [5]周腊莲.加味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9,34(5):727-729.
  [6]余希婧,郭蓉,华水生.脐针配合混元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12):144-146.
  [7]安惠琴,杨晓波.神阙穴隔药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26(23):95-97.
  [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263-266.
  [9]何广新,曲延华.疼痛针灸治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3.
  [10]李仲廉,华勇.慢性疼痛治疗学基础[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29-30.
  [11]胡翔龙,吴宝华,汪培清.人体体表经脉循行路线的自然显示[J].针刺研究,1993,18(2):83-89.
  [12]胡翔龙,许金森,叶蕾.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加热诱发[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2,21(1):6-8.
  [13]胡翔龙,汪培清,许金森.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热源及其形成机理的探讨[J].针刺研究,2002,27(4):258-259.
  [14]许金森,胡翔龙,汪培清.针刺对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2,27(4):255-258.
  [15]许金森,潘晓华,萨喆燕,等.电针对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影响的初步观察[J].环球中医药,2010,3(4):270-272.
  [16]潘晓华,胡翔龙,许金森,等.任脉循行线上红外辐射轨跡的加热诱发[J].环球中医药,2010,3(5):352-354.
  [17]沈慈敏,许金森,郑淑霞,等.经脉循行线上能量代谢特征的研究概述[J].环球中医药,2015,8(5):636-640.
  [18]兰彩莲,潘晓华,萨喆燕,等.艾灸命门对督脉循行线上皮肤温度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6,41(1):70-73.
  [19]萨喆燕,潘晓华,兰彩莲,等.基于红外热像技术探讨八段锦对督脉线上皮肤温度的影响[J].康复学报,2017,27(3):5-8.
  [20]田甜,吕敏,田旸,等.石墨烯的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14,59:1927–1936.
  [21]田禾.基于石墨烯的新型微纳电子器件研究[D].清华大学,2015.
  [22]周成飞,庞道双.纳米材料辐射接枝改性的研究进展[J].合成技术及应用,2018,33(4):22-26.
  (收稿日期:2019-10-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947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