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医学论文  > 
  • 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血常规联合检测在血栓性疾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血常规联合检测在血栓性疾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与血常规联合检测在血栓性疾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656例血栓性疾病患者同一时段D-D 、CRP、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淋巴细胞绝对值(Lym)、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检测结果, 根据D-D的检测水平分为阴性组(D-D≤0.5 mg/L, 706例)和阳性组(D-D>0.5 mg/L, 950例);再将阳性组分为轻度组(D-D 0.5 ~1.5 mg/L, 512例)、中度组(D-D 1.5 ~5.0mg/L, 275例)、重度组(D-D>5.0 mg/L, 163例)。比较阴性组和阳性组D-D、CRP、WBC、Neu、Lym、NLR水平及不同程度患者D-D与CRP、WBC、Neu、Lym、NLR水平, 分析D-D与 CRP、WBC、Neu、Lym、NLR的相关性。结果 阳性组的D-D、CRP、WBC、Neu、NLR 水平均高于阴性组, Lym水平低于阴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WBC、Neu、NLR的检测水平从阴性组到重度组逐渐升高, Lym的检测水平从阴性组到重度组逐渐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显示, 患者的D-D与 CRP、WBC、Neu、NLR呈正相关(r=0.207、0.162、0.214、0.189, P=0.000、0.000、0.000、0.000<0.05), 与Lym呈负相关(r=-0138, P=0.000<0.05)。结论 血栓性疾病的形成与炎症密切相关, 炎症因子的水平变化直接关系到病情的发展变化, 因此要加强监测患者的D-D、CRP和血常规, 以此为血栓性疾病诊治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血栓性疾病;D-二聚体;C反应蛋白;血常规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0.039
  血栓性疾病是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两种病理过程所引起的疾病, 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 其发病率高居各种疾病之首。D-D是继发性纤溶亢进诊断的重要依据, 是机体活动性血栓形成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 是筛查与诊断血栓性疾病最常用的指标[1]。CRP是最早认识的一种正时相反应蛋白, 是机体非特异性感染时产生的急性时相蛋白, 是反应机体内感染时产生的急性时相蛋白, 是急性炎症和组织损伤的灵敏指标。血常规是临床上最基础的血液检查之一, WBC、Neu、Neu、NLR为血常规检测项目, 是对患者损伤小、成本低和容易获取的炎症指标, 具有敏感性以及常用性, 是筛查患者炎症反应和疾病的预后指标。研究表明[2-4], 血栓形成与炎症有关, 为进一步了解炎症程度与血栓形成的关系, 本研究收集本院2018年1~12月收治的1656例血栓性疾病患者的D-D、CRP、WBC、Neu、Lym、NLR的检验结果, 根据D-D的水平进行分组, 探究组间的相关性, 然后进一步分析D-D与CRP、WBC、Neu、Lym、NLR的相关性,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1~12月本院1656例血栓性疾病患者同一时段D-D 、CRP、WBC、Neu、Lym、NLR的检测结果, 其中男757例, 女899例;年龄11~98岁, 平均年龄(65.4±18.2)岁。根据D-D的检测水平分为阴性组(D-D≤0.5 mg/L, 706例)和阳性组(D-D>0.5 mg/L, 950例);再将阳性组分为轻度组(D-D 0.5~1.5 mg/L, 512例)、中度组(D-D1.5 ~5.0 mg/L, 275例)、重度组(D-D>5.0 mg/L, 163例)。
  1. 2 方法 采用CA1500检测D-D水平, 采用Mindray BC 5180和BC 6900检测血常规, 采用Olympus AU 600检测CRP。使用配套试剂, 专人进行标本收集、离心处理以及指标检测工作, 严格按照相关操作程序进行, 并确保每个项目均在质量可控的室内进行。
  1. 3 观察指标 比较阴性组和阳性组D-D、CRP、WBC、Neu、Lym、NLR水平及不同程度患者D-D与CRP、WBC、Neu、Lym、NLR水平, 分析D-D与 CRP、WBC、Neu、Lym、NLR的相关性。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采用Pearson分析相关性。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阴性组和阳性组D-D、CRP、WBC、Neu、Lym、NLR水平比较 阳性组的D-D、CRP、WBC、Neu、NLR 水平均高于阴性组, Lym水平低于阴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不同程度患者D-D、CRP、WBC、Lym、Neu、NLR水平比较 CRP、WBC、Neu、NLR的检测水平从阴性组到重度组逐渐升高, Lym的检测水平从阴性组到重度组逐渐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D-D与 CRP、WBC、Neu、Lym、NLR的相关性分析 经相关性分析显示, 患者的D-D与 CRP、WBC、Neu、NLR呈正相关(r=0.207、0.162、0.214、0.189, P=0.000、0.000、0.000、0.000<0.05), 与Lym呈负相关(r=-0138, P=0.000<0.05)。
  3 讨论
  血栓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癌症、严重感染、急性呼吸系统病、高危外科手术(心胸、脑、妇科等)、 急性神经系统疾病(卒中)、心肌梗死等患者均为高危人群。D-D水平的检测作为排除血栓性疾病的首选筛查试验已得到业界普遍认同。靳毅等[5]的研究中发现, 治疗前急性脑梗死、深静脉血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浆D-D水平阳性率分别为59.3%、100.0%、61.7%, 溶栓治疗后各组治疗有效患者的血浆D-D水平在短时间内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还有一项[6]包含12个队列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 D-D的敏感性为97%, 另一项[7]包含1660例患者的荟萃分析D-D阴性预测值高达99.7%。总之血浆D-D水平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 当临床怀疑有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时, 若D-D<0.5 mg/L, 发生急性或活動性血栓形成的可能性较小[1]。因此本研究根据D-D的检测水平进行分组, D-D≤0.5mg/L为阴性组, D-D>0.5 mg/L为阳性组;再将阳性组细分为轻度组(D-D 0.5 ~1.5 mg/L)、中度组(D-D 1.5 ~5.0 mg/L)、重度组(D-D>5.0 mg/L)。   CRP是反应机体内感染的敏感指标之一, 常作为住院患者常规检测指标之一, 应用于疾病明确诊断, 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相关报道显示, CRP也应用于血栓性疾病诊治中。在丁萌等[8]研究中,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为研究组的CRP、D-D、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浓度和FⅧ活性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炎性反应因子CRP、D-D和IL-6相互呈正相关(P<0.05), 炎症反应因子CRP与凝血因子FIB和FⅧ之间呈正相关(P<0.01)。在柳森燕等[9]研究中, 发现CRP、D-D水平与血栓性肺栓塞的栓塞面积有关, 可作为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在陈峻等[10]研究中发现, DVT患者血浆CRP、D-D及IL-6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郑春莲等[11]研究发现, 下肢DVT患者干预后血清IL-6、D-D、CRP均明显下降, 高凝状态得到改善。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经相关性分析显示, 患者的D-D与 CRP、WBC、Neu、NLR呈正相关(r=0.207、0.162、0.214、0.189, P=0.000、0.000、0.000、0.000<0.05), 与Lym呈负相关(r=-0138, P=0.000<0.05)。与临床相关研究相一致。
  目前血常规检测在各大小医院绝大多数均由机器检测而完成的, 结果准确、稳定、差异小, 作为一项基本检查, 能够对机体内的许多病理改变呈现出敏感反映, 还可以作为治疗效果、用药停药、是否继续的判断依据。相关报道显示, 血常规也应用于血栓性疾病诊治中, 其中的炎症指标WBC、Neu、NLR可做为判断病情轻重及预后判断的指标。在洪雁等[12]研究中, 发现急性脑卒中WBC增高发生率较高, WBC增高组意识障碍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明显高于WBC正常组, 梗死面积大、出血量多者WBC增高的生率也较梗死面积小、出血量小者高 (P<0.01)。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结果显示, WBC与D-D之间存在一定正相关性(r=0.162, P=0.000<0.05), WBC水平從阴性组到重度组逐渐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树梓等[13]研究中, 发现DVT组术前及术后3 d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非DVT组, 本文研究结果与其相一致, 结果显示, Neu与D-D之间存在一定正相关性(r=0.214, P=0.000<0.05), Neu水平从阴性组到重度组逐渐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张学兰[14]研究中, 表现恶性肿瘤患者在初诊时血常规NLR>2.76, 易在肿瘤进展时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 且3个月内死亡或再发血栓的比例大, 预后差。本文研究结果与其相一致, 结果显示, NLR与D-D之间存在一定正相关性(r=0.189, P=0.000<0.05), NLR水平从阴性组到重度组逐渐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的D-D与Lym之间存在一定负相关性(r=-0138, P=0.000<0.05), 从阴性组到重度组逐渐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可能是因为患者随着病情的恶化引起机体的免疫力下降, 淋巴细胞减低, 期待更多的相关研究加以证实。
  综上所述, 血栓性疾病的形成与炎症密切相关, 炎症因子的水平变化直接关系到病情的发展变化, 因此要加强监测患者的D-D、CRP和血常规, 以此为血栓性疾病诊治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许文荣, 王建中. 临床血液血与检验.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35-142.
  [2] 张春强. 炎症反应在急性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变化和作用. 昆明医学院, 2007.
  [3] 李斌辉. 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的研究. 天津医科大学, 2004.
  [4] 么秀洁, 赵志梅, 夏天. 炎症与血栓形成. 血栓与止血学, 2015, 21(3):190-192.
  [5] 靳毅, 邢辉, 王晓蓓. D-二聚体测定在血栓性疾病诊疗中的临床应用. 中华医学杂志, 2007, 87(32):2278-2280.
  [6] Singh B, Parsaik A K, Agarwal D, et al. Diagnostic Accuracy of Pulmonary Embolism Rule-Out Criter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11, 59(6):517-520.
  [7] Pasha SM, Klok FA, Snoep JD, et al. Safety of excluding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based on an unlikely clinical probability by the Wells rule and normal D-D concentration:A meta-analysis. Throm Research, 2010, 125(4):123-127.
  [8] 丁萌, 张青云, 景阳, 等. 炎性反应因子及凝血因子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作用与相关性分析. 临床军医杂志, 2016, 44(11):1175-1177.
  [9] 柳森燕, 江碧静, 钟春娟. CRP、D-D水平与血栓性肺栓塞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27(16):52-54.
  [10] 陈峻, 徐升强, 胡先泳.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浆CRP、D二聚体及白介素-6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 血栓与止血学, 2018, 24(6):938-939.
  [11] 郑春莲, 杨建科, 童小东, 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清IL-6、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的表达特征及干预后的变化. 血栓与止血学, 2018, 24(5):815-816, 820.
  [12] 洪雁, 黄文越. 急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变化的临床意义. 广西医学, 2004(7):977-978.
  [13] 高树梓, 安德柱, 李佳岩, 等. 中性粒细胞计数与D-二聚体在预测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应用价值. 四川医学, 2018, 39(7):804-807.
  [14] 张学兰. NLR与PLR对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测价值研究. 山西医科大学, 2016.
  [收稿日期:2019-08-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947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