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医学论文  > 
  •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比较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比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50例子宫肌瘤患者, 以系统抽样法为基准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2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肌瘤复发情况以及月经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5.12±1.06)d、手术时间(98.54±18.69)min均短于对照组的(7.23±1.38)d、(113.47±19.65)min, 术中出血量(85.96±15.74)ml少于对照组的(109.78±20.36)ml,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6.063、2.753、4.628, P=0.000、0.008、0.000<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00%低于对照组的32.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00, P=0.034<0.05)。两组肌瘤复发率、月经恢复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肌瘤临床治疗过程中,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较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效果明显, 除缩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外, 有助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且肌瘤复发率低。
  【关键词】 子宫肌瘤;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并发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0.027
  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 患病部位主要集中在女性生殖器官。对与30~50岁的女性而言, 很容易诱发该病, 而且患病率在21%~26%[1]。子宫肌瘤具有盆腔包块、继发性贫血、不孕、月经过多和流产等临床病症, 对女性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影响。现阶段,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 女性对自身生殖器官外观和自身形象的重视度明显提高, 微创手术深受广大医护人员及患者的青睐, 包括腹腔镜手术[2]。近年, 腹腔镜手术适用范围越来越广, 其同样被应用于子宫肌瘤疾病治疗中,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相对方便等特点[3]。本研究主要针对本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采取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效果进行综合分析, 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确诊为子宫肌瘤患者50例, 以系统抽样法为基准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25例。对照组年龄27~49岁, 平均年龄(34.52±4.83)岁;肌瘤直径40~81 mm, 平均肌瘤直径(55.65±8.46)mm;其中浆膜下肌瘤9例、肌壁间肌瘤16例。观察组年龄29~48岁, 平均年龄(34.48±4.51)岁;肌瘤直径41~81 mm, 平均肌瘤直径(55.61±8.47)mm;其中浆膜下肌瘤10例、肌壁间肌瘤1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提示子宫肌瘤;②与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指征相符。排除标准:①具有精神疾病史, 合并心理障碍;②存在肝脏、心脏及肾脏器官功能不全。
  1. 2 方法
  1. 2. 1 观察组 患者给予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 气管插管后进行全身麻醉。协助患者更换体位至平卧头低臀高体位, 铺放消毒湿巾, 然后在脐轮上方作一纵向切口, 长度大约是1 cm, 由该部位插入气腹针至腹腔内部, 建立CO2气腹, 合理控制压力, 使其处于12~14 mm Hg(1 mm Hg=0.133 kPa), 而后将气腹针拔出, 第1穿刺孔利用10 mm trocar 穿刺, 放置腹腔镜, 第2穿刺孔部位于右下腹麦氏点, 第3穿刺孔与第4穿刺孔分别位于左下腹反麦氏点和第1穿孔与第3穿孔间, 将腹腔镜有关手术器械放置其中。首先, 监测子宫体积, 特别是子宫肌瘤的生长部位、大小和数量等, 后以子宫肌瘤生长位置为依据进行与之对应的剔除术。①肌壁间子宫肌瘤:首先, 将12 U的稀释后的垂体后叶素注入到子宫肌瘤相对突出部位的肌层, 后准确切开隆起位置, 由子宫肌层开始, 至子宫肌瘤薄膜层, 利用抓钳抓住子宫肌瘤, 通过旋转牵拉方法剥除子宫肌瘤, 在此期间, 若出血显著, 利用双极电凝止血。剔除子宫肌瘤后, 利用1-0可吸收缝合线缝合瘤腔并关闭, 连续缝合子宫切口, 并对子宫切口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现象进行密切观察, 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盆腔, 利用子宫肌瘤旋切器彻底旋切取出子宫肌瘤。②浆膜下肌瘤。首先, 对其是否与子宫连接观察, 利用套扎线圈打结或者套扎肌瘤蒂部, 于结扎线上方大约0.5 cm部位切除子宫肌瘤, 电凝止血子宫肌瘤蒂創面。若无子宫肌瘤蒂, 子宫肌瘤有些子宫肌瘤基底位置或者肌层内部宽度较大, 环形切开子宫肌瘤周围子宫肌瘤包膜, 彻底剥除子宫肌瘤, 最后缝合子宫切口。
  1. 2. 2 对照组 患者给予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 经气管插管后进行全身麻醉, 协助患者更换体位至仰卧体位, 并铺放消毒湿巾, 于下腹耻上方作一切口, 横向, 由盆腔中提出子宫, 在子宫周围缠放纱垫, 检查子宫肌瘤所处部位、数量和体积, 将12 U的稀释后的垂体后叶素注入到子宫肌瘤肌层中, 将瘤蒂基底部切断, 有效缝合瘤蒂切口。针对肌壁间肌瘤或者无蒂浆膜下肌瘤, 切开肌瘤肌层至肌瘤, 全面展现子宫肌瘤, 子宫切口长度在子宫肌瘤直径中占据大约2/3, 利用钳夹提拉肌瘤, 钝性分离周围组织与肌瘤, 一直肌瘤全部剥除, 后取出子宫肌瘤。针对穿透子宫内膜患者, 首先利用3-0可吸收缝合线间断缝合, 对与子宫内膜层缝合良好的, 但是无法穿透子宫内膜者, 分层缝合采用1-0可吸收线, 逐层缝合浆膜层与子宫肌层, 关闭瘤腔, 后向盆腔中送入子宫, 利用生理盐水冲洗盆腔, 最后将腹腔关闭。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术后感染、肠梗阻、切口出血、气肿)发生情况、肌瘤复发情况以及月经恢复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观察组住院时间(5.12±1.06)d、手术时间(98.54±18.69)min均短于对照组的(7.23±1.38)d、(113.47±19.65)min, 术中出血量(85.96±15.74)ml少于对照组的(109.78±20.36)ml,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6.063、2.753、4.628, P=0.000、0.008、0.000<0.05)。
  2. 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出现术后感染3例, 肠梗阻1例, 切口出血1例, 气肿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2.00%;观察组出现术后感染1例, 无肠梗阻、切口出血, 气肿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8.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00, P=0.034<0.05)。
  2. 3 两组患者肌瘤复发以及月经恢复情况比较 对照组中3例(12.00%)肌瘤复发, 22例(88.00%)月经恢复;观察组中2例(8.00%)肌瘤复发, 23例(92.00%)月经恢复。两组肌瘤复发率、月经恢复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2、0.222, P=0.637、0.637>0.05)。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一种疾病, 该病属于良性肿瘤, 据有关资料显示, 子宫肌瘤患病率大约是50%, 而且以白色呈现, 存在包膜, 与周围正常子宫组织存在显著分界。相关研究显示, 育龄期子宫肌瘤患病率要比青春期高, 绝经后子宫肌瘤将会消失或者萎缩。该病的发生与孕激素及雌激素有关, 以上两种激素很容易对子宫肌瘤瘤体的生长有效刺激。有关资料显示, 近年我国子宫肌瘤患病人数越来越多, 而且因为生活质量的改善、少女初潮年龄提前, 导致子宫肌瘤患病人群越来越年轻[5]。子宫肌瘤患病人群以40岁女性为主, 而且在整体发生率中子宫肌瘤占比达到30%, 临床病症包括贫血、白带异常增加、腹部包块、经期延长和月经量增加等。子宫肌瘤类型有阔韧带肌瘤、浆膜下肌瘤、宫颈肌瘤、肌壁间肌瘤和黏膜下肌瘤等。现阶段, 针对这一疾病的治疗主要采取手术方法, 具体有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等。经腹部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种传统手术治疗方法, 其以患者实际病情为依据进行灵活的改变, 且适用范围广, 其有助于手术顺利进行, 但是从客观角度分析, 手术创伤明显, 出血量较多。针对剥离范围广、肌瘤数量多和子宫肌瘤直径偏大者, 很容易导致盆腔内环境粘连, 进而影响了患者再孕状况。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方法, 其伴有小型摄像头, 可与手术器械连接, 冷光源可有效照明腹腔内脏器, 向腹腔中插入摄像头可显著观察腹腔内部状况, 利用数字成像技术, 可清晰显示子宫肌瘤体积和特点, 进而对病灶实际状况观察[6, 7]。利用监视器对具体病灶观察, 并对疾病特点准确分析。利用腹腔镜手术器械提出子宫肌瘤。根据本研究结果分析, 观察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肌瘤复发率、月经恢复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分析, 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在月经恢复和肌瘤复发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通常情况下, 两种手术方法在多发性子宫肌瘤与浆膜下子宫肌瘤治疗中无显著差异, 但是, 针对腹腔镜手术方法, 因为子宫肌瘤数量和体积的增加, 手术时间越来越长, 出血量增加显著, 导致切除子宫肌壁间肌瘤时间增加, 同时也增加了术中出血量。针对开腹手术治疗者, 浆膜下子宫肌瘤手术时间比子宫肌壁间肌瘤短。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在触觉感方面较开腹手术低, 而且其不会对深层肌壁间肌瘤触摸, 其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子宫肌瘤复发率。
  总之,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在子宫肌瘤治疗中效果较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效果明显, 其不仅可以缩减住院和手术时间, 同时有助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减少术中出血量, 避免肌瘤复发,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朝霞.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比较.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15(4):1805-1807.
  [2] 杨蕾, 黄志兰, 敬源, 等. 經腹腔镜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综合评价对比研究. 现代肿瘤医学, 2017, 25(6):924-928.
  [3] 胡先娥, 郭孟杰. 微创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及预后分析. 中外医学研究, 2019, 17(15):135-137.
  [4] 华菡萏, 施如霞.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的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比较. 当代医药论丛, 2017, 15(21):73-74.
  [5] 孙凤艳, 王玉敏, 王楠, 等.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GnRH-a联合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实用医刊, 2017, 44(8):68-71.
  [6] 冯丽丽.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26):145-146.
  [7] 王金霞.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比较. 淮海医药, 2017, 35(5):570-572.
  [收稿日期:2019-12-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949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