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型泪道逆行置管术治疗泪道疾病的临床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究新型泪道逆行置管术治疗泪道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85眼)泪道疾病患者,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3眼)和试验组(42眼), 各4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硬膜外麻醉导管治疗, 试验组采用新型泪道逆行置管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复发情况。结果 试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2.86%高于對照组的76.7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4.76%低于对照组的18.6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复发率2.38%低于对照组的16.2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泪道疾病, 新型泪道逆行置管术治疗效果理想, 且安全性较高, 同时利于预防疾病复发, 值得推荐。
  【关键词】 泪道疾病;传统治疗方式;新型泪道逆行置管术;临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5.035
  泪道疾病临床较为常见, 属眼科高发疾病之一, 其中泪道阻塞情况居多, 会出现泪小点闭塞、泪管阻塞和泪小管阻塞等情况, 影响泪液进入鼻腔, 甚至导致泪溢情况, 而泪液分泌能够起到保护和湿润眼球的效果, 且剩余泪液能够进入鼻腔, 并继续发挥作用, 而泪道阻塞则影响上述机制, 干扰泪道引流功能, 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 2]。目前针对泪道疾病, 临床治疗以置管术为主, 但不同术式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存在差异, 具体术式选择尚未达成共识, 值得进一步探究[3, 4]。本文以泪道阻塞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究了新型泪道逆行置管术治疗泪道疾病的临床效果, 旨在为此类患者治疗提供科学指导意见,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康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85眼)泪道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3眼)和试验组(42眼), 各40例。对照组男23例, 女17例;年龄39~71岁, 平均年龄(55.23±5.41)岁;病程1~10年, 平均病程(5.13±3.77)年。试验组男24例, 女16例;年龄38~70岁, 平均年龄(54.82±5.61)岁;病程1~11年, 平均病程(5.65±3.6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硬膜外麻醉导管治疗, 术前常规消毒病区, 并对泪道进行冲洗, 随后扩张泪点, 使用泪点扩张器, 并置入9号泪道探针, 经由泪道介入患者鼻道, 到达后探查具体情况, 随后拔出探针, 在前额固定导管, 利用庆大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混合液进行泪点冲洗, 观察患者结膜囊状况, 给予红霉素药膏涂抹, 泪点处重点涂抹, 检查无误后结束手术。试验组给予新型泪道逆行置管术治疗, 取探通引导针, 置入患者泪道, 针芯经由鼻前孔送出, 取引流管, 在其上方涂抹红霉素眼药膏, 将针芯与引线连接, 随后撤回针芯, 确定距离泪点1 cm左右位置, 观察是否存在突破感, 若出现则证明引流管倒置进入泪囊, 随后使用混合液对泪点进行冲洗, 剪断暴露在外的引流管和上端牵引线, 剩余部分固定在前额。术后第1周进行泪道冲洗, 使用庆大霉素, 1次/d, 随后每周冲洗1次, 持续1个月。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临床治疗效果, 参照文献[5]制定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泪溢症状基本消失, 冲洗泪道时基本无阻力;有效: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冲洗泪道时存在阻力但可顺利进行冲洗;无效:不符合上述要求。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并发症发生情况, 包括:泪小点撕裂、泪囊区疼痛、眼球复视;③复发情况, 具体统计治疗后12个月内复发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2.86%高于对照组的76.7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4.76%低于对照组的18.6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复发情况比较 试验组复发率2.38%低于对照组的16.2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泪道疾病是临床常见眼部疾病, 会影响患者眼部及鼻腔状态, 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且疾病存在反复发作特点, 临床治疗难度较高, 临床治疗多采取泪道置管术治疗, 进行泪道探通, 在此基础上在泪道病变部位置入引流管, 遵照不损伤泪道生理解剖结构, 不影响泪液排出路径, 对泪道狭窄、阻塞部位进行扩张处理, 进而引流泪液, 改善患者病情[6, 7]。但置管术具体操作方法存在差异, 且不同方式效果和预后情况存在差异, 具体方式选择尚未达成共识, 需进一步探究[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2.86%高于对照组的76.7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4.76%低于对照组的18.6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复发率2.38%低于对照组的16.2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分析如下:新型泪道逆行置管术较传统置管术更利于促进患者病情恢复, 且其为有创操作, 手术损伤较轻, 术中使用泪道扩张引流器, 经由鼻内管下口置入引流管, 进入鼻泪管, 并在管腔内逆行, 最后置入泪囊及鼻泪管中, 且术中使用的泪道探通导引针内具有导丝, 具备良好的记忆功能, 离开真题侧孔后, 导丝会立即恢复为半圆形前端, 可自行探出鼻腔, 且不会损伤鼻黏膜从而准确地将引流管导入泪道[9-15]。同时引流管壁存在小孔, 具有透气性良好作用, 并可促使泪道内渗出液向外引出, 同时在进行泪道冲洗时, 也便于药液向鼻黏膜渗出, 且引流管上端存在倒三角结构, 能够将泪囊撑开, 保证引流管上口开放, 保证泪道内置管, 外观无明显痕迹, 效果显著且不影响美观[16-21]。   综上所述, 针对泪道疾病, 新型泪道逆行置管术治疗效果理想, 且安全性较高, 同时利于预防疾病复发, 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 赵娜娜, 秦书艳. 新型逆行泪道置管术治療泪道阻塞性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及经验分析. 系统医学, 2018, 3(23):1-3.
  [2] 邱盼姿, 刘玉莲. 新型泪道逆行置管术治疗泪道阻塞疾病术中及术后临床经验体会.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7, 35(9):865-868.
  [3] 晏理红, 杜善睦, 刘光亮. 新型泪道逆行置管术治疗鼻泪管阻塞在基层医院的临床体会. 兵团医学, 2012(2):10-11.
  [4] 黄霄, 曹兴伟. 新型泪道逆行置管术治疗鼻泪管阻塞62例.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2011, 1(2):95-96, 118.
  [5] 翟名燕, 章颖, 赖琛. 新型泪道逆行置管术治疗泪道疾病38例.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1, 11(1):52.
  [6] 文燕梅, 邹承霖. 新型泪道逆行置管术治疗泪道阻塞的临床分析. 现代医药卫生, 2010, 26(5):749-750.
  [7] 许从恩. 新型泪道扩张引流管治疗泪道阻塞.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4, 36(3):222-224.
  [8] 张敬先, 邓宏伟, 颜波, 等. 新型泪道逆行置管术治疗鼻泪管阻塞. 中华眼科杂志, 2007, 43(9):806-809.
  [9] 涂雪峰, 胡晔, 陈亚民, 等. 新型泪道探通针泪道探通后逆行置管的效果分析. 临床眼科杂志, 2015, 23(3):260-262.
  [10] 潘东艳, 赵世红, 丁衍, 等. 泪道逆行置管术与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观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4, 32(7):840-842.
  [11] 秦建丽. 新型泪道扩张引流管逆行置入治疗慢性泪囊炎的围术期护理.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2):97-99.
  [12] 杨华, 肖湘华, 朱秀萍, 等. 泪道逆行置管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研究. 临床眼科杂志, 2011, 19(2):162-164.
  [13] 雷淑红, 王德亮, 舒宝君. 鼻腔泪道逆行置管术治疗泪总管、鼻泪管阻塞疗效分析. 陕西医学杂志, 2012, 41(3):368-369.
  [14] 王彦, 刘德成, 杨红伟, 等. 新型Y型硅胶管在陈旧性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中应用.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6, 38(7):543-546.
  [15] 傅亚娜, 肖震国. 泪道逆行置管术联合氧氟沙星眼膏治疗鼻泪管阻塞临床分析.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2, 10(5):539-541.
  [16] 于静林. 用泪道逆行置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效果分析. 当代医药论丛, 2019, 17(5):113-114.
  [17] 吴柄东, 饶丽娜, 万明柏. 泪道逆行置管联合5-FU治疗慢性泪囊炎的近期临床疗效观察. 药品评价, 2018, 15(20):37-39.
  [18] 贺常恺. 新型逆行泪道置管术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及经验体会. 大连医科大学, 2017.
  [19] 常惠. 泪道逆行置管联合脉冲ND:YAG泪道激光治疗泪道堵塞性疾病的疗效观察. 医药论坛杂志, 2016, 37(2):174-175.
  [20] 陈玉湘, 马丽娜, 薛静. 泪道逆行置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分析.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 7(10):122-124.
  [21] 肖斌. 泪道逆行置管对泪囊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国医学创新, 2015, 12(3):129-131.
  [收稿日期:2020-01-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2563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