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体会76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薛晨晖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年提高,而且发病比较隐匿,一旦发现多中晚期,大多已失去手术机会。介入导向治疗作为一种姑息性治疗手段,已被广大患者及临床医生所接受,成为肝癌治疗的重要措施已广泛应用。回顾分析2003年以来76例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病例资料,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76例,男45例,女31例,年龄34~72岁。临床表现主要有肝区疼痛不适、腹胀、腹水、肝脾肿大、发热、恶心呕吐、黄疸等,全部病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部分病例行活检穿刺取得病理证实,结合病史及AFP、ALP、肝功能等定性诊断,本组病例均符合肝癌的诊断标准。
  方法:使用西门子800Ma AXIOM Artis U数字减影机,术前为安全起见,全部患者均做碘过敏试验,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均采用Seldinger技术局麻下穿刺右股动脉,配合应用Terumo4F或5F超滑导管,将导管选择性插入靶动脉。血管造影证实无误后,先通过导管缓慢连续注入2%利多卡因肝素液(肝素含量5~10ml)10~20ml,5~10分钟后再采用夹心面包疗法[1],即先用少量碘油-化疗乳剂行远段终末血管的周围性栓塞,继而于肿瘤供血动脉内行足量灌注化疗,化疗约物根据患者情况而定,一般用顺铂80mg、表阿霉素50mg、丝裂霉素8~10mg、5-FU 1.0g,分别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0ml后,经导管缓慢推注。再用碘油-化疗乳剂和明胶海绵栓塞中段动脉,近段1、2级肝动脉应视为下次治疗的通道,尽量不要栓塞。术后拔管,加压包扎,辅以沙袋压迫6小时,绝对卧床10~12小时,严密观察术侧远端肢体肤色、血运、温度、感觉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密切注意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术后以止吐及保肝药物,以水化治疗为主。
  结果
  76例患者经1次治疗后,肝区疼痛不适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1个月后复查CT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其中22例瘤体>30%。1~2个月后进行重复治疗,一般进行2~4次治疗。治疗后大多数AFP恢复正常,转氨酶、胆红素不同程度下降。本组5例介入治疗后肿块明显缩小,行二期外科手术,5年后存活2例,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讨论
  目前,原发性肝癌首选治疗仍是外科手术,但肝癌早期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大部分发现已是中晚期,仅少数患者有机会外科手术切除。随着现代化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介入治疗技术已被内、外科等临床学科广泛接纳并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已成为原发行肝癌非手术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众所周知,肝脏组织存在门静脉及肝动脉双重供血,而肝癌大多血供来自肝动脉。经灌注化疗后,可使治疗部位的药物浓度显著提高,故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减轻化学药物不良反应;通过栓塞阻断肝动脉供血,特别是超选择性亚段肝动脉化疗栓塞后的肝癌,大部分瘤体组织因缺血、缺氧而逐步坏死,而正常肝组织的血供受影响不大,不会导致明显的肝功能障碍。肝动脉化疗通常为多种药物联合应用。肝动脉栓塞常用的栓塞剂为碘油和明胶海绵,重视超选择的靶动脉,使肿瘤栓塞更彻底而肝功能受损更轻。根据肿瘤的大小和数目予以足量的碘油栓塞,必要时加用明胶海绵,明胶海绵尽量选用1mm3的细微颗粒,进行加强栓塞。经放射介入治疗后,如肿瘤明显缩小,应积极争取及时手术切除,使患者获得根治机会。
  为了防止机械源性造成血管内膜损伤,采用细导管轻柔操作。避免导管过分置入相关动脉,应用0.2%利多卡因肝素液预防性灌注肿瘤相关动脉。可降低靶血管对机械性因素的敏感度,且肝素液可有效防止血管内膜微血栓形成,二者合用可较好地预防机械性损伤导致的血管并发症。放射介入后注意预防胆囊炎、胃黏膜糜烂溃疡,肝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介入治疗相对于手术治疗而言,微创、操作简便、并发症少、重复性强,使肝癌的非手术治疗获得了进展,得到了临床工作者的认可。对于不能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应结合患者病情,选择最优方案,给予科学合理的介入治疗,获得最佳的疗效。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将为患者带来更大的受益。
  参考文献
  1 董重谋,吴丽娟,李秋媛.保护肝动脉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体会.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7,4(1):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701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