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问题链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品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的提出、论证和解决是培养人思维能力和品质的重要依据。从素质教育的理念来看,想要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就一定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打破传统教育过程中思维的定式化发展趋势,还原思维品质提升的个性化特点。对于初中历史学科来说,指导学生学习史实是基础,而学会分析比较、梳理归纳、辩析解析则是历史教学的灵魂所在,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点。基于此本文尝试以“问题链”的设计作依据,探究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历史学习探究兴趣,提升历史学科思维品质。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教学方法
所谓的问题链,指的就是一系列针对于探究目标或者是中心而设计的问题,从难易程度上来说一般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主要是根据学习者的已有经验或者知识面来做出的问题设计。而问题链教学法,则是一种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作为主要线索实施的教学模式。从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现状来看,它有点类似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问题设计形式。将它应用在对中学生实施的历史学科教学启发中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对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顺势而为之举。
一、问题链教学法的应用意义
问题链教学方法源于马赫穆托夫的“问题教学”思想,这种思想的核心立足点就是“问题探究”,主要就是促使教师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而就此形成的一系列的对于学生来说是未知的问题,之后,通过教师启发和学生自主搜集材料和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将问题一一化解,这样的教学活动我们就称之为“问题链教学法”。问题的合理设计是思维发散的起点和源泉,更是推动思维能力提升,拓展思维深度的动力。
二、应用问题链教学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品质
(一)设计问题层层递进,让历史思考深入浅出
问题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原则,在课堂教学的伊始,就询问一些无关教材也超过学生认知范围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作答,这显然是不太合理的。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可以依据对学生现有的历史学习情况和生活经验的了解,结合正向思维或者逆向思维指导的方式,提出一系列的深入浅出的问题,如此,通过设计这样的教学提问环节,从而使得智力向着纵深的领域进一步发展,有效消除思维的“卡顿”现象。
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相关知识时,针对“贞观之治”我们就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递进性的探究问题:“什么是‘贞观之治’?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你是怎样看待‘贞观之治’和‘玄武门事变’的?”这三个题目分别有三个不同层次的难度,前两个问题几乎都可以从历史教材中直接寻找到答案,但是,第三个问题则是设计个人历史观点的分析,我们也称之为史实辩析,这是最能够考验一个人逻辑思维和辩证能力的过程,比如,有的学生就发表了较为客观的分析,认为贞观之治是对太宗李世民的歌颂,也是肯定,而“宣武门”夺权事件则是太宗永远无法抹掉的“黑暗面”,从而教会学生辩证的看待太宗这个人。
(二)设计问题转变迁移,促使学生的思维拓展
问题的设计还要遵循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原则,学生可以解决一个问题,并且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才可以完成问题的辩证思考,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历史教学思维拓展和延伸的效果。在素质教育指导的背景下,我们想要的是达到思维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的思维培养效果,这才是我们落实历史教学改革,坚持走思维强化训练路线的真正意义所在。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只要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有效设计问题链,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让学生的思维顺着问题情境实现更好、更快拓展。问题链的设计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价值,其中尤其体现在对学生思维启发和拓展的培养过程中。
比如,在指导学生们复习历史资料时,我们常常会以时间为教育的主线,通过询问一个问题如“xx事件发生在哪一年?”就此可以引申出一系列的问题,如这件事情有怎样的社会影响?有哪些历史意义?以及在同一时期其他国家有怎样的大事件发生,等等。我们通过设计一个问题,而引申出了很多连锁问题,这些都有待学生去做进一步的分析和归纳,而在学生搜集材料,证明或者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促使学生思维实现拓展和延伸的发展。
(三)设计问题凸显差异,形成对以往认知冲突
问题的设计还需要尊重差异性原则,即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或者是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样才可以凸显问题设计的差异性,让“因材施教”的理论深入人心,也更容易贴合学生现有的对历史学科的整体认识,从而有效打破对以往学习的认知,帮助提升青少年的历史求知欲和学习满足感,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时,通过构建一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一些与以往认知有所不同,或者换句话来说,是有所冲突的内容,从而形成对旧的事物的新的理解和认知,这就是差异性问题链的思考和探究价值体现。
比如,在教学“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时,刚刚教学到本课,笔者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安史之乱是谁之过?”教材中给出的介绍是叛军的首领安禄山找到了一个出兵的借口“朝廷出现了奸臣”,于是悍然发动叛变,唐玄宗被迫出逃,政权基本消亡,许多历史类杂志或者是影视资料中都给出皇帝昏庸无能,不理政事,过分崇信杨玉环导致民变崛起,政权坍塌,这无疑是将国家倾覆的罪名都指向了唐玄宗,但这样的认知是否正确呢?笔者就此又寻找到了一些相关的史料,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处事果断,重用了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等忠臣,为自己扫清了朝廷执政的很多问题;此外,他还具有不徇私不偏袒的优秀素质,对于皇亲国戚王仙童也依法处置;另外,在他执政期间曾出现“蝗灾”泛滥,李隆基在大臣的拥护下果断的实施仁政,取得了民心,而这些都是李隆基开创“开元盛世”局面丰功伟绩的典型事例。遵循差异性原则进行的问题设计,再通过帮助学生搜集或带领学生搜集这些资料,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渐有了更加清晰的学习认识和新的全面的看法,从而促成学生重新认识了“安史之乱”,改变了学生对历史的偏见看法。
三、应用问题链教学法,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合理有效设计问题链,应用问题链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广度和宽度,这一过程想要完美进行,离不开三个方面的协调。其一,要时刻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即是否通过教师的合理设计,以历史探究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是否完成了化学生被动接受历史知识,为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汲取历史学科新知识,其学习方式的转变,唯有精心设计的历史探究问题链,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让教学的效益达到最大化。其二,要关注学生创新、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形成。历史学科“问题链”的设计,要最大限度的点燃学生创造的动机。尤其是需要发挥“事物的两面性”,历史都是需要辩证看待的,有的记录在“正史”中的故事,通过实地考察或者结合其他“正史”材料进行分析,得到的认识还是片面的,而通过翻阅相关的“野史”,则可以看出更高的可信度,所以,孰是孰非,还需要各自去斟酌和辨析,而这一过程,正是发扬思考的个性化以及观点标新立异的教学起点,也可以说是我们设计问题链的教学启发意义之一。其三,主要是来自教师自身方面的问题。即历史教师要时刻保持清晰的头脑,对“问题链”的设计和应用有一个持续健康的完整认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思想将会直接左右教学方法的选择,比如,今天教师能够意识到问题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启发存在实际价值,而明天受到其他教学思想的影响,又开始怀疑“学而不思则罔”的科学性,当教师教学意志动摇时,就容易发生教学质量半途而废的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我们还应当重视对历史教师教学思想和职业技能的强化,从而为历史教学,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综上,问题链的设计,可以有效明确历史学科教学的目标和重点,也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和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在思维的变化中达到更好的发展,让学生重新认识历史,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和实事求是意识,让学生的历史思维提升到更新的高度,推动历史学科的课程改革进程,优化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斌.初中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朱玥.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福建省南平市第三中学,福建 南平 353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079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