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别样结语让课堂锦上添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应首尾相应,浑然一体。好的结语是教师知识、智慧、情感以及课堂应变能力的综合体现,能对所授知识起到画龙点睛、迁移拓展、归纳总结的作用。教学时教师要自由灵活地根据实际情况创设结语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结语;方法;完美
  完美的语文课堂教学犹如作文讲究“凤头豹尾”一样,需要煽情引人的导语,更需要精彩动人的结语。然而实际教学中结语并没有引起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要么枯燥无味,要么片言只语,要么干脆省掉。俗语说:“编筐织篓,全在收口;描龙画凤,重在点睛。”对语文教学来说,一堂好课,清亮美约、风采亮丽的别样结语会让课堂锦上添花。
  一、余音缭绕式
  古人云:“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课堂结束之际,紧扣文章内容,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同身受,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其心灵受到震撼,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例如,执教朱德的《我的母亲》一文,文章感情真挚,文笔朴素,作者通过追述母亲的平凡事迹及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教学结束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大衣哥”朱之文演唱的《疼爱妈妈》的歌曲:“一颗心融化着酸甜苦辣,一双手每日每夜忙活着家,泪水肚里咽,零钱省着花,一把情一把爱把儿女拉扯大。疼爱妈妈,我疼爱妈妈,替家里操点心帮妈妈干点啥;疼爱妈妈,我疼爱妈妈,疼爱妈妈就是听妈妈话……”催人泪下的歌词,“大衣哥”用他那特有的声音满含深情地歌唱,画面播放妈妈为家、为子女操劳忙碌的身影……短片的播放震撼了学生的心灵,甚至有学生眼含着泪跟着唱,不用多说,这种扣人心弦的结尾使学生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收到了“课尽情未了”的艺术效果。
  二、表演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教材选入多种不同文体的课文,这给了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临近课堂结束时,教师可依据文本内容让学生即兴表演,这样学生会比较认真地揣摩文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心理状态及情节发展,通过合理想象,自由大胆地进行艺术再创造。这种教学方法既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地理解、巩固,认识上得到升华,又锻炼了学生的綜合表达能力,使得课堂教学更直观、更有趣味性。
  例如,执教《变色龙》一文,在结尾时,笔者给学生创设了模拟现实生活法庭现场审判的情境,由学生推荐适合文中角色的同学分别扮演原告、被告、审判长、若干证人、记者。法庭审判先后出现的六次不同的判决结果,让这件小事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地反响,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人们对此褒贬不一。于是,俄国《宇宙真理报》的一名资深记者在事发地就此事采访了多名目击证人,对调查材料进行了汇总整理,刊出后,其在社会上产生了舆论一边倒的趋势。学生对教材理解透彻,表演惟妙惟肖,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把握非常到位,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深刻地领悟到在生活中应该做一个表里如一、正直、善良、真诚的人。
  三、品读欣赏式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情感态度。教材中的课文大多语言精美、简洁、流畅,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朗读来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把握,使学生更透彻地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文章的思想内涵。同时,借助多媒体融音乐、图片于一体,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让学生深入文本,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感悟语文特有的魅力,增强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例如,执教《桃花源记》一文,即将结课时,为巩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笔者借助多媒体以品读欣赏的方式,让学生借助大屏幕齐读课文。动人的音乐、漂亮的图片、优美的文字,给学生视觉、听觉以极大的冲击,从而使其获得美的享受。在如诗似画的意境当中,学生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又一次深刻地体会到了桃花源的美、桃源人的纯朴、勤劳、热情以及作者对理想社会追求的愿望。学生们体验到了“课虽尽,趣犹存,意未了”的效果。
  四、续写式
  教材中有很多童话、小说在结尾处留有空白,这是作者高超写作艺术的体现。由于文本并没有完整地呈现出事件的具体走向、人物的最后结局,这就给了读者广阔的遐想的空间。课程结束时,学生对教材的把握已较为透彻,若此时对文本这些留白处巧妙进行点拨,必能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和表达渴求。教师可要求学生把想象的内容写出来,不但能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还能达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等。
  《孔乙己》一文结尾处有这样一句话:“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此时孔乙己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他为什么不反驳?此后他又会经历哪些悲惨的遭遇?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使学生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学生很快进入“愤”“悱”的状态,展开了合理的想象进行续写。这样的结课方式既拓展了课文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五、情感升华式
  教材中有很多动人的诗歌、优美的散文都蕴藏着饱满的情感。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若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对感人的故事、丰满的人物、生动的情节等加以拓展延伸,努力创设诗意的氛围,必能点燃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之火,激发其高昂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浓浓真情陶冶下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使其在人生成长中体验人间真情。
  例如,执教《背影》一文,即将结尾时,笔者先让全体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课件所展示的文字:“世间的爱有千万种,唯有父母之爱最真挚、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却唯独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渗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心中,时刻温暖着我们生命的历程。”接着,说出了我的结语:“同学们,我们的父亲是家庭强有力的顶梁柱,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精神的依靠。也许奔波的艰辛让父亲不善言谈,与我们产生隔膜;也许浮躁、功利的社会让父亲过于粗暴,对我们缺乏耐心;也许长时间的分离让父亲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模糊了我们的双眼。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父亲对我们的爱。父亲的爱在这里:当我们回家时,给我们一个高兴的微笑;吃饭时,把好的饭菜放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举动;寒夜里,给我们默默掖好被角时的守护;上学时,提前给我们打好自行车气的细致;阴雨时,给我们送饭送生活费而下身遍布泥水的裤管;考试失意时,对我们默默地鼓励……父亲的爱是无言的、默默的、崇高的、无私的、简单的,它需要我们耐心地慢慢去阅读。我相信每一位同学都能像作者一样慢慢地去体会父爱,懂得父爱,回报父爱。让我们深情地对天下的父亲说:我懂你们!我爱你们!”这激情的结语,唤醒了学生们潜在的情感,激励其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生活,以优异的表现感恩父母。
  语文课堂教学应追求善始善终,努力实现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完美统一。“结尾无定法,妙在巧用中。”虽然课堂教学结尾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和标准,但只要我们遵循课堂教学规律,全身心地深入教材,走进学生,因课制宜,因时制宜,巧妙应变,依据课堂特定的情境,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结语,来回扣文本内容,突出重难点,就会让知识点更系统化,富有条理性。这样既能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又能使得课堂教学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作者简介:袁秋杰(1973—),男,山东省临沭县玉山镇中心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13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