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玉峰

  摘要: 课堂教学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与稳定的模式,但随着现代教育思想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受到了冲击。现代课堂的显著特点是教师不是课堂的主体,改变了传统课堂中单一的教师――学生的信息交流形式,使课堂中的师生人际关系、信息传播方式、教学组织模式等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构建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非常重要。
  关键词: 互动 课堂教学 方法
  
  1.建立互动式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
  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源自交往教学论思想的启发。交往教学论是上世纪70年代初在德国产生的一个教学论流派。它突出强调师生关系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提倡师生平等交往,在教学中加强合作,注重弘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主张学生在没有压制的情况下轻松地学习,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一种价值的赋予、形成和创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性的活动等等。
  交往教学把师生的交往关系纳入教学内容,反对以往教学模式忽视师生关系或仅仅把处理好师生关系作为搞好教学的一种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更注重人的因素,更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法时不再以教材为中心来认识学生,上课也不再只是执行教案、完成教案、引导学生按教案设想得出预定答案的过程,而是生动活泼、富有情趣、体验生命价值的交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具有鲜明个性的、充满生机的人,是教师的合作伙伴,是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尽管师生之间存在着差别,教师在知识、能力、综合素养等方面都要比学生领先一步,但由于师生在教学中是和谐融洽的交往关系,学生就会自觉地、不断地提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具备各种才干以取得与教师平等交往的自由。
  交往教学注重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在交往关系中每个人都是主体,都是彼此间相互关系的创造者,并且都把与自己有关的其他交往者的主动性、自主性作为对话、理解和沟通的前提条件。换言之,交往意味着交往双方均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必须通过合理的交往来实现。学生在与教师、同学的交往中,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学会随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具有较强的应变力与适应力,学会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发展自己的独立评判能力,学会在自我的不断开放和更新中,勇于进取,不断创新。
  交往教学论强调人的因素的重要性,突出对人的关注,这对于我们有似于当头棒喝,是十分必要而及时的。而在现实中,尽管教育界“以学生为主体”的呼声已越来越高,但实际进展并不大。这一方面因为“以学生为主体”意味着对教育者的权威地位的动摇,是令教育者感到难以接受的事实。另一方面则因为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已形成了对教师的依赖心理,而要其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则会使他们觉得无所适从。而事实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并非意味着对教师主导地位的否定,两者并不矛盾,相反却是统一的。学生主体地位只有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因此,有效的教学应是师生双方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交往教学论的思想也正向我们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2.互动式课堂教学优点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互动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参与性”,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能量冲破意识阀门而释放出来,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实现教与学两方面的最佳效益。这种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已得到良好的验证,也深受学生欢迎。有的教师不习惯采用这种方法,因为互动式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有的课程还需要教师对相关素材有长期的积累,所以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是,互动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所具有的良好效果是勿庸置疑的。
  首先,互动式教学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的“教”,而置学生的“学”于不顾,学生缺乏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常常是教师在台上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在台下呼呼大睡,至于“能否听懂”,“那是后话”,教学效果事倍功半。而互动式教学则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其次,互动式教学注重立足现实,能够及时对学生给予引导,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布鲁纳曾经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传统教学就事论事,脱离现实,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觉得这些东西离现实太远,学了也没用,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而互动式教学则坚持立足现实,立足社会热点、疑点问题,通过分析探讨,及时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互动式教学注重了学生个性发展。传统教学抑制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精神,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记,对内容理解少;学生在老师的教学框架下提不出问题,既使有个别学生能提出异议也被作为一种笑话或作为扰乱课堂秩序而加以谴责,因而学生的个性不能得以充分发挥。互动式教学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上教师的任务是启发、设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大胆提问,大胆发言,对学生提出的正确观点给予分析、引导,增强学生在讨论中的自信心。同时,在讨论中师生之间得以互相启发,形成了良好的交流氛围,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互动式教学注重把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给学生创造一个互动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角色的扮演者,成为道德价值的主体,在互动交流中启迪真、善、美,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最后,互动式教学重视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传统教学只讲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而忽视学生群体的互相影响作用。互动式教学追求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着眼点,使师生在交流中形成心灵的撞击与融合;教师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倾听学生对问题的想法,发现其闪光点,形成共同参与,共同思考,共同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真正产生心理共鸣,观点共振,思维共享,影响共有。
  3.互动式课堂教学的形式
  交往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就是交往过程,把交往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看作影响教学的主导因素。我们知道,人与人进行交往的活动也就是相互交流传递信息的活动,因此,交往表现为一种互动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要促进交往则必须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一种要体现丰富生动的互动关系的教学方式。
  3.1师生之间的互动
  传统的教学观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绝对权威,教学中的每一步都由教师领着学生走,提问被看成是激发学生思维、进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的教学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学生没有一定的自由思维空间,不能开展自主的数学活动,没有切身的情感体验。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和学生进行着双向交流和互动。师生互动的基本想法,就是使课堂教学过程不断地持续下去,教师的活动引起学生相应的活动。同样,学生的活动又引起教师的相应活动,使师生在互动中实现“沟通和理解”,双方以自己的已有经验,相互传递着某种信息、某种思想,共同完成知识的探索过程,在互动中师生相互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既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又能完善教师的知识储备,改善教师的教学。

  3.2学生之间的互动
  “生生互动即单个个体之间的互动”。生生互动必须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实现。他们有自己的认知方式,有自己的选择能力,有自己的人格特征,并且蕴藏着巨大的可开发与发展的潜能。因此,生生互动涉及竞争性、个体性和合作性三种课堂教学情境。在这三种课堂教学情境中,最重要的是合作性课堂教学情境。在合作性课堂教学情景中,满足个体的个性发展及课堂交往的需要,让学生体验自己有能力做出影响同伴的决定的需要,使个体可以获得更高的自尊、社交能力与心理调适能力,在互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4.互动式课堂教学设计
  传统的教学中,采用得较多的是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被动的角色中,学习者容易形成心理上的疲惫与厌倦。为改变这种现状,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我们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只作引导,而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给予必要的帮助。同时,教师适当地营造一种竞争气氛,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1教师必须精心备课
  互动教学,看似教师在课堂上随心所欲,随机应变,实则需要教师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不经意的在学生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尽量把教学目标加工成问题,课题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合作探究,在问题完成或课题研究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其次,要注意时间设计,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给学生以一定的自由度,使教学时间的安排和组织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伸缩性,给学生以足够的选择机会和探究的时间,留给学生自我学习的时间,为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条件;再次,课堂空间应更加自由开放,以便于师生互动交流,应富有情景性,充分考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讨论交流的需要,努力创立平等、民主、热烈的教学空间氛围。
  4.2灵活的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只要教学得法,都能够成才。教师要充分相信他们,给他们热情的关怀和鼓励,以唤起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尽可能多地创设答问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
  教师要巧妙的设计问题,以激活学生思维。教学中需要向学生提问,如何使提问发挥最大的启发性,这就要求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做些思考。而且提供给学生的问题,应当是递进式的,有节奏的,前后衔接且相互呼应,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紧紧围绕某个主题,逐步深入开展探究活动。灵活的提问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进行的。问题是教学的核心,是“互动”的基本前提或条件,没有提问的课堂是学生主体缺失的课堂,没有师生互动的教学是乏味的。提问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教师向学生提问,另一个是学生向教师请教问题。现代教学要求教师努力把“问”的权利更多地给予学生。经验告诉我们,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必然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学习的主动性会大大增强;教师有意识地“布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调动学生内在动力,促进教学互动,提高“分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让学生积极思考提问,掌握问题的主动权,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提问避免那些只需用“是”或“否”来回答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会剥夺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一定要马上作答,甚至也不一定就是教师回答,应尽量先让学生自己解决,这时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启发,鼓励学生一起来探索和分析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同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合理的评价,重过程而不是结果,给予足够的鼓励,坚持鼓励与纠正相结合的原则。
  4.3注重案例素材的积累
  互动式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较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为此,教师在进行理论钻研的同时,还需走向社会,参与专业实践,在实践中充实自我,并使书本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教师通过实践使专业理论得到实践的印证,不仅使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感性而具体,并且有利于教师对理论认识的进一步升华。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可以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获得丰富的案例素材,讲课中能够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如此一来,“课”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热情。
  4.4教学设备要完善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开展,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口头的交流,要达到预期效果还需借助必要的教学手段。第一,多媒体教学设备。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多媒体设备进入课堂教学,它使传统教学方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令人耳目一新。多媒体设备的声、光、电一体化优势,不仅减少了教师课堂书写工作量,更重要的是由于课堂环境的变化,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也使课堂讨论或者案例分析便于进行。第二,模拟实验室。某些专业课通过模拟实验室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其动手能力。同时,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结语
  互动式教学法是一种民主、自由、平等、开放式教学。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任何一个事物只有不断从外界获得能量方能激活机体。“双向互动”关键要有教师和学员的能动机制、学员的求知内在机制和师生的搭配机制。这种机制从根本上取决于教师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及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互动式教学既不是课堂简单设问、提问、答辩,更不是课堂教学之余留下十分钟等待学员提问题、教师释疑解难,而是从根本上确立改革开放、教学相长、激活思路、讲究艺术、提高效果的教学新观念,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水平、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师要适应信息化、知识化时代的需求,不断学习,不断探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035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