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如何上好一节生物实验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龙必敏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自然科学,研究它的方法主要是科学实验。因此,对初中生物课来说,搞好生物实验教学是上好生物课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上好一节生物实验课不但要求学生对常见的仪器和药品的正确使用,还要求对实验程序结构的掌握,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的处理等。
  (1)要求学生了解仪器的原理和药品的特性。要求学生了解仪器的原理和药品的特性是上好一节生物实验课的基本前提。对仪器的原理、药品的特性不了解,使用起来就不灵活自如,甚至出现操作错误。例如,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实验中,用到了碘液这种药品。碘液呈浅黄色,特性是遇淀粉变蓝色,用途主要是检验淀粉的存在。当我们向装有咀嚼过的馒头屑的试管滴一滴碘液时,首先呈蓝色。当把它放入37度的温水中5-10分钟,蓝色退掉。有的学生滴的碘液很多,形成的蓝色很快被浅黄色所代替,看不到上述现象。上实验课前,学生只有理解了药品的特性和原理和使用量(无食盐菜无味,食盐过多菜也无味),才不会出现上述简单的错误。总而言之,教师在上课前要善于把实验仪器及药品性质,使用原理讲清楚,这对提高学生操作速度大有好处。
  (2)要求学生注意分析实验程序。一节实验课是出书人员长期劳动的结果,它往往是经过几十次甚至上几百次的反复推敲和总结。所以,学生实验中,不能单纯地按照实验指导进行操作并得出结果,而是指导学生去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每一个处理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研究事物的方法。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过程中,大至分为:洗玻片――滴一滴清水于载玻片中央――取一小块洋葱鳞叶内表皮于玻片水滴中――盖片――染色――观察。让学生知道把载玻片洗净、擦干是为了观察时,在我们视野看到的是清晰的洋葱细胞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图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容易把撕下的洋葱内表皮展平于载玻片,以防重叠。取材的部位是内表皮,该层薄、透明易于观察。盖玻片时,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盖的材料上。这样做才能避免盖玻片下不出现气泡,另外能防止洋葱表皮不顺水流动或者卷曲重叠,影响观察效果。在盖玻片的一侧滴碘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取,除了能使染液浸润标本外,还容易观察细胞的内部结构。观察时要求学生用左眼看,右手画,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便于以后的实验研究。总之,在实验中,应根据学生素质和实验内容,先由教师讲清或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知道实验应怎么做,并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3)要求学生善于分析实验现象。在实验中,常常只注意对实验结果的记录,而轻视对实验过程中出现某些现象的分析,重视结果而不重视分析结果,重视对成功的肯定,而不重视对实验中的失败查找原因等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例如,在观察小肠绒毛的实验中,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成人小肠长5-6米,并且内部有环状皱褶和丰富的绒毛层,在绒毛柱状上皮细胞顶端还有许多微绒毛。由于小肠环状皱褶,绒毛层和微绒层的结构特点可使小肠粘膜的吸收表面积增加600倍,总的吸收面积可达200平方米。该实验课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小肠有上述结构特点,才成为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学生做完实验后是否就能理解了呢?此实验很简单、很抽象,认为学生不易理解。2-3厘米的新鲜鸡小肠基本上看不到皱褶,要说明该问题可向学生展示一段猪大肠,或出示自己特制的小肠教具才能使学生一目了然。用肉眼观察放在盛有清水里的培养皿的小肠,能看到微绒毛层。用放大镜观察绒毛层,可看到微绒毛。但学生也并不一定就能立刻理解小肠由于有这些结构就能使吸收面积达到200平方米,(可能也不知道200平方米有多大)吸收能力就强了。可叫一名1.6米的学生在同学们面前踏正步走教室的长和宽(一步大约80厘米),再叫一名同学来计算一间教室有多少平方米,与200平方米比较,就很容易说明小肠有很大的吸收面积。小肠的表面积越大吸收能力越强,可在同一张纸的不同两处滴两滴水,A处不动,B处用铁制品拨开,看A、B两处的水,哪处干得快。
  总之,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求学生严格按操作程序做实验,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结论。我相信只要师生同努力,实验课一定上得生动、成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73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