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升小学低年段学生阅读记忆力的途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无论是积累知识还是理解知识,其基础都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从小学低年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教师教学的任务和重要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是科学、可行的。笔者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抓住阅读兴趣,培育记忆土壤”“创设阅读情境,搭建记忆桥梁”“文本与插图结合,勾勒记忆导图”等教学策略,让学生在高效阅读中提升记忆能力。
  关键词:小学低年段;阅读教学;记忆能力;教学策略
  亚里士多德说:“记忆为智慧之母。”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一切知识的获得是记忆,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无论是积累知识还是理解知识,其基础都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对学生记忆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具备良好的记忆能力,不仅可以养成良好的记忆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有利于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如今,国外的教育理念及新课程改革都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探究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这样,教师过于注重学生这些能力的发展,反而忽略了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需要指出的是,学生思考是基于知识记忆的,解决问题和创新也是基于综合记忆的,因此,记忆能力是其他能力发展的基础,良好的记忆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有效阅读有助于学生记忆能力的提升。在阅读解码和加工的过程中,语篇的重要思想或当前命题必须保存在记忆中,同时,要求学生能在理解的过程中提取这些思想或命题。鉴于此,笔者以高效阅读为根基并以此为目标,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抓住阅读兴趣,培育记忆土壤
  故事对小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容易被有趣的故事所吸引。由于阅读的吸引性,学生将有效注意集中到阅读材料上,这样有助于他们对阅读材料的记忆,也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记忆习惯。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学生要对阅读的内容感兴趣。因此,对于教师而言,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通过高效阅读培养学生记忆力的基础。首先,带着兴趣阅读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阅读内容上;其次,有兴趣地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有效记忆;最后,带着兴趣投入阅读可以激活情绪,释放更多的脑肽。许金林在已发表文章中提到,许多神经活动性肽对大脑活动起着调节作用,对行为有着明显的影响,有助于记忆。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是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也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义务。以《小蝌蚪找妈妈》教学为例,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兴趣的好范本。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具有爱思考、对新鲜事物乐于探索的特点,因此笔者在教授这篇文章时首先带领学生阅读题目,并提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之后有什么想法。学生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之后,顺着学生的回答,笔者提问:“是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呢?”“小蝌蚪是怎么去找妈妈的呢?”接下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发现答案,异常兴奋,并且对于课文中其他的一些细节也印象深刻。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问题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兴趣牵动着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到课文内容上,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记忆力不断地搜寻答案、综合各种信息思考最佳的答案,那么记忆能力也就得到了锻炼。
  二、创设阅读情境,搭建记忆桥梁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自己身临其境的事物印象深刻,相反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机械记忆力很强,只要记住了的东西就不容易忘掉,容易记住感兴趣、有特点、形象感较强、易理解的东西。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材料选择中要注意采用有趣的、形象直观的材料和方法,激活学生的记忆神经。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发挥多媒体形象生动的特点,发挥图画、动态视频、教具等的优势,为阅读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体验到各种文字的情感和境遇,感到直观、有趣、生动、新鲜,为进一步的有效记忆搭建桥梁。语文教学中,创设适合的阅读情境,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以《小蝌蚪找妈妈》教学为例。在教学前,笔者和学生一起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小的“水”世界,让学生先感受水中生物世界的丰富性。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充分地阅读之后,让学生分别扮演小蝌蚪、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学生通过表演模拟课文中的情境,当他们真正进入角色时,表演得入情入境,学生对此有强烈的兴趣,对小蝌蚪如何长成青蛙这一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表演结束后,笔者给学生一段时间阅读课文,发现一半学生都能把课文背诵下来,几乎所有的学生能完整复述故事情节。课堂教学中创建的阅读情境,使虚拟的故事情节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得以再现,学生不只靠耳朵听,还用眼睛看老师和同学的动作演示,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极大地提高了注意力,促进了认知能力的发展,这对于学生记忆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三、文本与插图结合,勾勒记忆导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低年段学生的阅读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教材中插图是课文的一部分,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借助插图,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记忆课文。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好插图,将插图与文本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头脑中勾勒记忆导图,提升记忆能力。小学低年段的语文教材中,每一页都有插图,尤其是与课文配套的插图,有的是一幅插图,有的是多幅插图,插图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如各种绘画、照片等。插图是帮助教师备课和学生理解记忆课文的钥匙,同时,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看图阅读时全身心地投入。文本和图画的结合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帮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达到最佳的记忆效果。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插图解读课文,研究课文中的插图与文本的关系,用多媒体补充更多的图片,调动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记忆。文本、插图与补充图片及其他材料的结合,让学生形成对课文的立体式理解,这样的理解更深入、更有趣、更丰富,将各种有关课文内容的知识调动起来,形成记忆导图,这种记忆導图是隐性的、独特的。这样,学生可以循着自己头脑中的记忆导图记忆课文内容,进而形成良好的记忆习惯。
  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课文中总共有三幅插图,分别是小蝌蚪遇见鲤鱼妈妈教小鲤鱼捕食、遇到乌龟、遇到青蛙妈妈的场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三幅图画,初步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情景串联,再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为细致的了解。然后,笔者要求学生对着图画回想文本内容,让学生边看图画边背诵课文,降低学生记忆的难度。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图画有顺序地组织课文内容,顺着头脑中的思维导图将课文内容一一记忆。这样的阅读训练需要教师带领学生长期坚持,进行有意识地培养,从简单到复杂、从一篇到多篇,持之以恒地练习。只有如此,学生才能掌握构筑记忆导图的方法,形成有效记忆的习惯,通过高效阅读达成有效记忆的目标。
  总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是智育教育的价值追求,而记忆力又是智育的基础,是培养观察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前提。要想在小学低年段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带着阅读兴趣在丰富的阅读情境中,借助插图形成记忆导图,逐步进行记忆训练,提升记忆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毕秀芹.工作记忆与阅读的关系研究[J].科技资讯,2011(26).
  [3]许金林.脑肽对大脑活动的影响[J].安徽医学院学报,1984(01).
  [4]吴庆安.教学中要把握好学生的记忆特点[J].人民教育,1995(09).
  [5]顾佩琳.低年级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分析与使用的探索——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96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