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学中导学式教学法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导学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导学式教学方法有效的促进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强了学生小学数学的学习效率。导学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学习过程中不断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导学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4-0159-01
  1.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内容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上数学的学习效率,数学教师应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提问,对学生的提问进行积极的指导。尤其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情况下,教师更应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探讨、交流,让学生体验数学定义、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教师应很好的控制学生学习的节奏,运用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全新数学知识的过程。例如:在学习《表内除法》这节数学课时,数学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有6本书分别放在3个桌子上,平均每个桌子放几本?学生动手分一分,得出每个桌子放2本书的结果。通过这个过程,教师可以进一步向学生介绍平均分书本的过程涉及到的新的除法知识,合理的将新知识导入到课堂教学中。
  2.精心设计问题引导
  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导入新的知识点,让其问题能够在整堂课程教学中贯穿。学生在努力寻找答案过程中,加深了对重﹑难知识点的印象,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比如:在开展认识厘米和米知识点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相同长度的线段,然后告知学生其中一条长度为20厘米,而另一条的长度为2分米。学生在获得线段长度信息时,会思考为什么两条相同长度的线段,教师所用的长度单位则不相同?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会增强对长度单位的求知欲,从而产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活跃,并认真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认真阅读,很快就掌握了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规律。
  3.创设教学情境
  采用导学式教学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每节课开始时,教师创设好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问题意识。例如,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好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模型。上课时,将这些模型放在讲台上,让同学们说出自己想到的图形或物体,邀请一名学生到讲台上找出相应的模型。
  4.实践启发引导
  教师在采用了情境引导教学后,为了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可以采用实践启发引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情境教学引导中知识点进行内化。以三角形知识点教学为例。教师在完成情境导入教学之后,学生已经对相关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向学生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正方形在变形后会形成一个什么形状?”学生虽然对相关知识点并不了解,但依然会对此问题进行思考。教师则可以及时地向学生展示正方形框架,并通过拉伸让其变形,让学生对正方形变形后会形成另一个特征的形状——平行四边形。有了这个问题的铺垫,教师可以追问:“那大家认为三角形可以变形吗?”学生尝试着运用教学道具,并得到三角形不能变形的结论。此外,教师就可以告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三角形不能变形的特征,制造出支持以及固定物体的支架。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学生对三角形知识学习兴趣更浓,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5.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需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轻松理解的知识。比如,在进行“角的度量”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时钟作为教学工具,询问学生当六点的时候,分针和时针之间的夹角是多少度;三点的时候,分针和时针之间的夹角是多少度。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之后,就会更容易理解课程的内容,而且以后在生活中,学生只要遇到时钟就会想起这一课,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数学知识的认识。再比如,在进行“基础几何图形”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在课下组织学生从家里带来不同形状的物品,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开始教学之前,首先,让学生描述生活中存在的几何图形,这时,学生可能会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会说我们住的大楼是长方形、使用的橡皮是正方形、皮球是圆形等;然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准备的物品,让学生互相展示和提问。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更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结语
  总之,开展导学式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要及时对学生给予肯定评价,课后要帮助学生构建好知识体系,从而保证学生高效学习,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丽琴.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6(6):6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69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