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重度烧伤患者心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锋 罗戈南 谭佳丽

  (山东省青岛公安消防医院 山东 青岛266031)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重度烧伤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的影响效果。方法: 对142名重度以上烧伤病人按住院顺序隔一例选取一例,共选取71例为实验组,另71例为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心理干预,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焦虑与抑郁的发生人数差异;同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与抑郁的心理状态。结果: 入院时两组患者焦虑与抑郁的发生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95,p>0.05,x2△1.06, p>0.05)。对实验组进行干预后,两组患者焦虑与抑郁发生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 47.93,p<0.01, x2△5.57, p<0.05);实验组干预前后焦虑与抑郁得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14.86,p<0.01;t△19.37,p<0.01);对照组治疗后期焦虑与抑郁得分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重度烧伤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使焦虑与抑郁的发生人数明显降低,同时能有效缓解患者焦虑与抑郁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重度烧伤;心理干预;焦虑;抑郁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137-01
  烧伤是一种意外事故,患者毫无思想准备,瞬间的意外改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形态,特别是重度烧伤患者,由于严重受伤导致躯体痛苦,精神紧张,常存在焦虑、恐惧的心理。作为烧伤科的医生,在治疗患者躯体疾病的同时,还要及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创伤,才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在注重提高医疗技术与服务的同时,强调关心病人,关注病人的心理健康,使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敢于面对生活的勇气。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来自我科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住院重度烧伤患者142例,年龄18~50岁,平均42±5.4岁。入选标准: 烧伤面积在31%TBSA~72%TBSA之间,按照现在国内平时通用的1970年全国烧伤会议拟定的分类标准[1],均符合重度以上烧伤。排除标准:不愿入选者;既往有其它重大器质性病变者。按入院顺序间隔一例选取一例,共选取71例患者为实验组,剩余的71例为对照组。所选病例男性37例,女性34例,对照组男性39例,女性32例。
  1.2 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在患者入院后情绪稳定时(一般入院后三天左右)由经治医师指导患者填表,其中有7名患者手部烧伤,由经治医师按照患者的表述代其填写,表格当场收回。在治疗后期(烧伤创面基本愈合时)再次填表,当场收回。
  1.3 心理干预措施
  1.3.1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医师关心体贴患者遭受的不幸,对其进行心理安慰,取得患者的信任。
  1.3.2 加强沟通:仔细倾听患者的表述,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利用医学专业知识给患者解答疑惑,使其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3 发现问题,及时疏导:请同一名心理咨询师,对该实验组每名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后及时制定干预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对患者使用松弛疗法与催眠疗法,减轻患者的压力与疼痛。还经常对患者进行集体疗法,为同病相连的病人创造一个自由交流与倾诉的平台。
  1.3.4 家庭干预:做好患者家属及单位的工作,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和温暖,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家庭成员精心的照顾与帮助可减轻患者的恐惧与紧张心理。
  1.3.5 提高对生活的信念:鼓励患者面对现实,正确对待伤残,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树立坚强的意志。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结果用(x±S)表示,心理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自身焦虑与抑郁得分差异比较用t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焦虑与抑郁人数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入院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焦虑与抑郁的发生人数(例)比较
  实验组患者中焦虑53例,抑郁25例,同时存在焦虑的患者18例;对照组患者中焦虑57例,抑郁31例,同时存在焦虑的患者2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入院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焦虑与抑郁发生人数(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x2 *0.195,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x2△1.06, 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2.2 治疗后期实验组与对照组焦虑与抑郁的发生人数(例)比较
  实验组焦虑与抑郁的患者人数明显下降,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治疗后期干预组与对照组焦虑与抑郁发生人数(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x2 *47.93,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5.57, 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3 实验组心理干预后焦虑与抑郁得分比较:实验组心理干预后焦虑与抑郁得分较干预前均明显降低,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实验组心理干预前后焦虑和抑郁得分比较(x±S)
  
  注:与干预前比较t*14.86,p<0.01,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9.37,p<0.01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4 对照组入院时与治疗后期焦虑与抑郁得分比较:对照组在治疗后期焦虑与抑郁得分较入院时虽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对照组心理干预前后焦虑与抑郁得分比较(x±S)
  
  注:与干预前比较t*1.76,p>0.05,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1.82, p>0.05,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重度烧伤对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烧伤后患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创伤,自尊心、自信心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常会缺乏重新生活的勇气,出现忧郁、情绪低沉,这些都需要医护人员的关心与指导[2]。特别是重度以上烧伤患者,住院治疗时间较长,患者在身体与心理上遭受沉重打击,愈后可能有瘢痕及畸形,所以,重度烧伤后发生焦虑与抑郁的比率较高,本实验组与对照组烧伤后发生焦虑与抑郁的人数分别占总数的77.46%与39.44%。烧伤科医护人员及心理咨询师应了解病人的背景及个性。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通过和病人的谈话及观察,及时掌握病人的心理情况,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预措施。
  3.2 重度烧伤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效果:病人从受伤入院到康复出院这一阶段,作为他的经治医师是与之接触最多,最值得信赖的人,这就要求烧伤科医生应进行心理干预方法的学习与培训,与心理咨询师共同对烧伤患者进行心理方面的治疗。本实验组患者入院后及时做出心理评估,根据每一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进行有针对性心理干预措施。通过心理干预,焦虑与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下降64.15%与56.00%,同时,焦虑与抑郁的得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本组研究表明,对重度烧伤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治疗,会使患者在焦虑与抑郁方面的发生率有明显降低,同时能有效缓解患者焦虑与抑郁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能缓解烧伤患者的紧张情绪,更加积极地配合临床医师治疗,但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否缩短烧伤创面的愈合时间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黎鳌主编,黎鳌烧伤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
  [2] 黄跃生,烧伤外科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74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55606.htm